APP下载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2016-08-01胡明月

大观 2016年7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

摘要:文章从《乐记》的部分言论中解读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探究儒家对音乐的本源问题的解答以及音乐与人的道德修养、音乐与社会秩序、音乐与政治等现实问题的内在关联。理解音乐的本质在于“情”的“感于物而动”,音乐的审美便是音乐可以表达情感,带给人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满足。笔者对于音乐的审美持辩证看法,从审美角度看待儒家推崇的“和乐”及其反对的“郑卫之音”。

关键词:乐记;音乐本源;音乐情感论;音乐的社会化功能;音乐审美

《乐记》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以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主,兼采各家关于音乐思想的言论,内容既有关于音乐的本源,也有关音乐的价值、音乐的社会功能,同时站在儒家的角度对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形成了丰富系统的理论体系。此外,《乐记》作为儒家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著作,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思想、中庸思想、仁爱思想以及伦理思想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儒家音乐思想乃至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①

一、音乐的本源论

《乐记·乐本》:“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说明声的产生在于外物引起的人心的变化而产生,声的有规律性而有音,将音用乐器演奏出来则为乐。②然《乐记》中还有更为深入的探讨,认为音与乐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德。正如《乐记》中的记载“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德音之为乐”。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等级,乐是音、声的最高境界。“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可见乐已经上升到最高等级而与君子并列,与伦理道德相联。另外,儒家的音乐思想中普遍认为音乐本于人心,人心体现“天理”,音乐的产生与天,与阴阳五行甚至与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是分不开的,特别在乐律的研究上更是如此。音乐始终与天道并存,符合天道的音乐才是真正的和谐的音乐,能够导人向善的音乐。

二、音乐的本质情感论

《乐记·乐本》:“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认为音乐的本质是表达情感,音乐是从人的内心受外在事物的触动而产生“情”,情由心生,音乐就是这种情感的外在显露。儒家的音乐思想认不同的情感作用下所表现的声音是不同的,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然“喜、怒、哀、乐”等情感是人本性中固有的,外在的事物触动了人心的情感而外显为不同的音乐形态。音乐的审美体验在于音乐作用于人的内心感受,孔子认为“韶乐”已经达到了美的最高标准,达到了音乐的“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在齐国闻《韶》之后,竟三月不知肉味。又有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的典故,均说明了音乐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情感变化,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三、音乐的社会功能

音乐的社会功能隐于礼乐制度中,音乐的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功能对于社会的理性、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乐记》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孔子设课程“六艺”其中就有“乐”,孔子本人也是音乐家,提倡“寓教于乐”。授课对象以贵族和统治阶层为主。孔子的乐教在于培养人的德行,音乐能够引导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乐本》)“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说明音乐有利于社会的改造和稳定和谐。

音乐与政治的密切联系使礼乐制度之所成。儒家推崇雅乐,反对“淫乐”和郑卫之音,提倡“节欲”、“节乐”。说明音乐虽出自人心,但人心有好恶,音乐也有雅乐和淫乐,正如天地有阴阳,儒家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提倡音乐的积极作用——“乐以和其性”、“以教民平好恶”、“大乐与天地同和”,“和,故百物不失”“礼与天地同节”,“节,故祀天祭地”(《乐记·乐论》)、礼乐使“四海之内合敬同爱”(《乐记·乐论》)。通过总结前人纵欲王国的教训,提倡理性的、节制的使用音乐。

四、音乐审美角度看“和乐”和“淫乐”

从审美角度看音乐并无好坏之分,音乐的好坏来源于音乐作用与人的内心所引发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音乐的性质源于人心。有德之人是可以节制自己的欲望,在君子那里是没有淫乐的;反之佞人常与奸邪之声相伴,亡国是必然的结果。儒家的音乐思想推崇“和乐”,雅乐就是“和乐”的代表形式之一。对于雅乐的审美,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因为从审美角度来看,淫乐不一定就不符合人的审美感受,然儒家反对“淫乐”这种“散、慢、流”的过度放纵自己情感的音乐形态,认为不加节制的音乐与礼不符《乐记》云:“大礼与天地同节”,“节,故祀天祭地”,可见节乐才是符合天道、符合礼的理性的音乐。儒家将音乐与天道相联系,利用人对天的服从和崇敬,认为“乐者,天地之和”赋予和乐以正当性,正如君权神受思想一样。儒家的“和乐”思想,具有导人向善,促进人心、社会的和谐的效果。

孔子认为尽善尽美是乐的最高境界,乐不仅在形式上要尽美,在内容上还要尽善。所谓美就是形式的和谐统一,所谓善其实就是内容之美,道德之美也就是仁。实际上所谓的尽善尽美是在文学层面上强调文学内容于形式的统一,而在政治层面上则是强调一种否定武力杀伐的安定和谐。③因而“美”、“善”均可以用涵盖在“和”的概念当中。“和”可以代表,和谐、德行也代表儒家的中庸思想。

【注释】

①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328-329

②郭强.《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解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3(12).21:198

③孔祥安.先秦儒家音乐思想探微.[J]山东:滨州学院学报.2012.(12):67

作者简介:胡明月,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
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简析高中音乐的审美教学
论音乐教学品德培育的渗透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