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发展

2016-07-20卢镜囡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发展

卢镜囡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应如何全面理解文化全球化,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关系?本文带着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思考,力求探寻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 民族文化 发展

从社会发展来看,全球化是作为一种历史过程而进入人们的关注视野的。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揭开了人类社会全球交往的序幕。在5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工业化充当了全球化进程的生力军,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全球才呈现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作用范围之广、影响强度之深都是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世界性的风暴。

一、文化全球化

对于经济的全球化,人们在心理上容易接受。但是,当谈及文化全球化问题时,人们却讳莫如深。其实,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经济全球化,它是一种客观现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首先,文化全球化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以及各种文化交流,随着通信和交通领域的新技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而形成了文化全球化的当代形态。如信息和图像的数字化、卫星传播和远程电话、新电缆和光纤技术以及全球互联网,使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形式跨越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国家的界限,实现“即时性”的传递和接受。其次,文化传播的中介,已由少数精英、知识分子转变为大型媒体产生和个人与群体越来越多的流动所取代。如电影、唱片音乐、新闻和电视节目,伴随着跨国文化产生和跨国电信公司而形成全球文化市场。再次,以商业和娱乐为主要形式的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不仅涵盖了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科学文化,而且出现了大众文化消费的同质性。这一同质性主要存在于青年人当中,同时正传播到发展中国家。现在无论是在报刊杂志,还是在音乐、广播、影视、网络上,以商业和娱乐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文化产品到处可见。

二、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

文化全球化绝对不是脱离民族文化而存在的超民族文化的文化,其基元因素是民族文化。在当前的世界范围内全球化问题大讨论中,许多有识之士无不担心全球化民族应有的存在地位与命运,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地位与命运,这并不是杞人忧天的多余之虑。虽然文化全球化不等于文化“一元化”、“一体化”,更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与“文化霸权”,但必须承认,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力量对比的差异,尤其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文化力的悬殊,各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要实现新的组合和构建,便会产生摩擦,甚至发生冲突。我们从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就可以看出,它与英语国家坚实的“文化基础”(cultural foundation) 和丰富的“文化遗产(cultural legacy)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无论人们本着何种目的,用什么方法学习英语,他们都习得有关我们的文化、体制、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它的传播注定对其他众多民族语言及其文化造成或强或弱、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冲击,甚至成为“摧毁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工具”。文化全球化是一个正在生成而尚未完成的文化形态,是一个蕴含着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全球文化体系,“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文化”的冲突在当前尤为突出。

萨伊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了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他把文化比喻成一个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的舞台,认为在我们的时代,直接的殖民主义已在很大程度上完结,文化帝国主义就是通过文化思想的渗透来控制一个国家人民的灵魂,然后把这个国家变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地。但与此同时,萨伊德也表达了自己的文化观点,指出他的《东方学》并不是要制造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立,并不是要强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对立。他认为东方与西方在现实中都是多元的、动态的与复杂的,他真正希望的是人们把他的《东方学》解读成为一种持有多元文化主义的倾向,而不是认为他坚持排外、孤立的种族中心主义的观点,“人文研究是以理想的方式寻求对强加的思想限制的超越以实现一种非霸权性的、非本质主义的学术类型”。他认为东西方重在交流与理解,同时强调民族和文化差异在人类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但却也是相互交流的前提。冲突激发人们去了解他人,认识差异,消除误解,才能相互沟通。

三、结语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强调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存在,而不是强势文化的单一化、单极化。对民族文化地位的充分肯定则是多样性的保证。全球化文化是多向文化流动而产生的多元、多重组合形式,互不流通的各种民族文化即使并存于世,也不能称其为全球化文化。在这种相互的交流中,各种文化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民族文化不应在全球化这个必然走向中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抛弃自己的“民族性”,而要在新的全新文化实践中,在新的文化全球化体系的建构中,提升民族特色,体现“世界性”。真正能走出国家、走出民族天地的,乃是那些原本属于本民族文化中的出类拔萃的珍宝。在今后的文化全球化的格局中,最先最充分地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也必然是这种文化。有生命力的文化会不断地从自身和外来的文化中吸收精华、剔除糟粕,以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否则,这个文化就会面临着腐朽的危机,并变成垂死的、没有生命力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许钧.语言·翻译·文化的多样[N].文汇读书周报,2002.6.28.

[2]陈耀明.保护母语:世界需要“语态平衡”[J].华声视点,2002,(8).

[3](美)萨伊德.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发展
区域发展篇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