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血浆D二聚体 NSE的动态分析

2016-06-28李素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动态变化急性脑梗死

耿 慧 孙 伟 李素敏

河北蠡县医院内五科 蠡县 071400

急性脑梗死血浆D二聚体 NSE的动态分析

耿慧孙伟李素敏

河北蠡县医院内五科蠡县0714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和NSE(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在不同时间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分别用化学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入院时、发病后48 h、72 h、7 d、14 d的血浆D-二聚体和NSE水平,并检测发病72 h后梗死灶的最大直径(用头颅CT)和各个时期的NIHSS评分。另外选45例经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在入院的当天血浆中D-二聚体和NSE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NSE的水平逐渐上升,于7 d后有明显下降,在14 d后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D-二聚体水平7 d前各时点逐渐显著升高,14 d后显著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 d内NIHSS分值和梗死灶最大直径呈正相关(P<0.05)。结论测量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NSE的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早诊断、病情轻重辨别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D二聚体;NSE;动态变化

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疾病。神经功能缺损、脑组织损伤、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失衡、血液出现高凝状态等均会给疾病发生和发展、转归带来很大的影响[1]。近些年,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给急性脑梗死神经组织损伤提供了判断依据,但在临床上需要一种特异性早期检测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和神经损伤的理想指标。本文分析急性脑梗死血浆D-二聚体、NSE的动态变化,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02—2014-10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脑梗死组),男45例,女46例;平均年龄(56.12±8.2)岁。91例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患者入院时和发病72 h后均进行CT和MRI的确诊,排除颅内出血。选取健康体检人员45例为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6.14±7.8)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1个月内均无药物服用史和影响本次研究的疾病。

1.2方法91例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当天(发病时间为5~30 h)、发病后48 h、72 h、7 d、14 d分别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1次,对照组同脑梗死组。分别测定2组血浆中NSE和D-二聚体水平。NSE检测仪器:全自动罗氏COBAS6000电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仪器;D-二聚体检测仪器:全自动日立7180生化分析仪。同时,脑梗死组还测量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量表)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根据发病72 h后复查的CT和MRI,计算梗死灶的最大直径,最大直径<3 cm的患者为甲组(45例),最大直径≥3 cm的患者为乙组(46例)。

2结果

2.1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水平变化甲组和乙组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48 h、72 h、7 d 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发病后14 d 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乙组各时点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甲组(P<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的D-二聚体水平变化比较±s,μg/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乙组比较,*P<0.05

2.2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NSE水平变化比较甲组和乙组患者入院时NSE的水平有明显升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发病后48 h、72 h、7 d NSE水平有逐渐升高趋势,发病14 d后NSE的水平下降明显,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和乙组的各时间点NSE的水平比较(14 d除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NSE水平变化比较±s,μg/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和乙组比较,&P<0.05

2.3脑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NIHSS评分甲组和乙组NIHSS评分在7 d内相对较稳定,2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P=0.00);发病14 d后2组NIHSS评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显著(P=0.00);7 d内患者的梗死灶最大直径和NIHSS评分经过直线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58,P=0.00)。见表3。

表3 脑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s,分)

注:2组比较,#P<0.05,*P<0.05

3讨论

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水平升高说明了纤溶活性增强,因此,D-二聚体可以成为纤溶亢进和高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2];NSE属于一种酶类,在人体能量代谢中主要参与糖的酵解。此酶主要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元内,有非常高的组织特异性。如果脑神经元坏死或者损伤,NSE从胞内释放,入脑脊液和血液内,因此血液中NSE能够成为神经元坏死或损伤的指标[3]。所以这两种标志物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人们越来越关注。

本研究显示,不管NIHSS的评分和梗死直径的大小,从发病起血浆的D-二聚体就已经升高,7 d后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降低。这就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脑组织损伤后,能够释放组织凝血因子,然后通过激素源性或神经源性机制来激活凝血系统,使体内存在高凝低溶的不平衡状态。机体为了调节这种失衡,就出现代偿性纤溶活性增高[4],表现继发纤溶活性指标D-二聚体升高,如果这种失衡加剧,D-二聚体进一步升高,病情加重,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就保持高水平状态,以后随失衡的改善,D-二聚体逐渐降低,病情趋于稳定。因此,D-二聚体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指标。

本文研究也显示,在脑梗死组患者入院时NSE的水平就显著增高,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患者在发病后48 h、72 h、7 d的NSE水平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发病14 d后NSE的水平均下降明显,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梗死组中,甲组和乙组各时间点NSE水平比较(14 d后除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种结果和刘立新[5]研究一致。这可能是因为缺血性脑损伤后,致使脑细胞缺氧和缺血,组织中引起酸中毒,引起细胞膜功能障碍,血浆NSE升高,引起组织再灌注损伤,形成水肿带。颅内压升高进一步导致神经细胞损伤,72 h时NSE达到高峰,72 h后血循环不断改善,神经细胞的功能也逐渐恢复,血液中的NSE水平也逐渐下降。

本文研究还显示,甲组和乙组NIHSS评分在7 d内相对比较稳定,发病14 d后NIHSS评分2组均下降明显,但14 d后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7 d内患者的梗死灶最大直径和NIHSS评分经过直线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58,P=0.00)。

综上所述,当影像学还未能确诊损伤是否存在时,血浆中D-二聚体和NSE的测定能够反映血液凝容状态和神经损伤,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临床上也可根据D-二聚体和NSE的水平变化,积极干预,预防脑梗死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更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4参考文献

[1]腾义建.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NS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2014,35(8):1 048-1 050.

[2]刘家敏,于基友,刘斌,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SE、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的临床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2(6):460-468.

[3]李浩涛,陆耀军.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SE、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12(15):236-329.

[4]刘颖,朱海燕,晏燕.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SE、D-二聚体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314-316.

[5]刘立新.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患者血浆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2(14):412-415.

(收稿2015-07-12修回2016-03-21)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9-0064-03

猜你喜欢

动态变化急性脑梗死
外出务工、家庭老人特征及农村家庭贫困的关联研究
侦查阶段“证据材料的动态变化”监督与控制研究
广西木材产量动态研究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动态变化的网络系统安全处理机制研究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