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

2016-05-14汤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问题探究

汤卢

摘 要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必要途径。本文根据笔者从多次评课中发现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个人看法和建议,希望能与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交流和讨论,以期引起大家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实际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问题 探究

一、目前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时“量”的把握不够准确

在一课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学内容含量过大,有的又显不足。如在本市音乐课堂教学比赛中,一位高中老师参赛的课题是《浅析羌族音乐文化》,其整堂课的内容涉及到了羌族音乐文化的历史、羌族民歌、羌族舞蹈、羌族乐器等多项内容,由于教学内容含量过大,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每项内容都不能深入、具体讲解,且大多时间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单一。其实,作为高中音乐鉴赏课,这个单元仅羌族民歌一项教学内容就需要一个课时甚至两个课时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教师讲解、对民歌的聆听、模唱、歌舞创编等多项活动的参与,才能达到对羌族民歌的切身感知和深入理解。因此,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时必须准确把握教学含量。

2.单元教学设计主线不够清晰

新课标背景下出版的现行音乐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以人音版为例,小学阶段教学特征侧重通过生活经验理解音乐,中低段多以人文主题为单元主线,如《可爱的动物》、《好朋友》等;到了初中则逐渐以音乐风格为主,如《草原牧歌》、《小调集萃》、《美洲乐声》、《缤纷舞曲》等。笔者在点评市级、省级优秀教案时发现,部分教师在某一单元各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并未关注该单元教学内容的主题思想以及音乐风格,也未体现出同一单元中不同课时之间知识与能力的递进,而是各不相关的一课时教学,从而破坏了教材单元中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和延续,致使整个单元教学主线不够清晰,也就谈不上单元目标的完成。

3.教学重点不突出,或根本没有抓住教学重点

这里主要指当一课时的教学中包括多首音乐作品时,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把握其教学重点。如某位老师在上《丰富多彩的进行曲》一课时,其教学重点是几首进行曲不同的演出场合及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且对每首作品的欣赏与讲解都是独立的,没有引导学生去感知这些作品的共性,如这些音乐都是适合行走且能统一步伐的、都是偶数拍子、节奏感都强……而这些正是所有进行曲都具备的共同特征,如果本课时是单元的第一课时,那么结合这些作品了解进行曲基本特征应该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除此之外,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进行曲要素及风格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欣赏,如速度不同、乐器音色不同等等,而这些不同之处恰恰体现出了进行曲风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果本课时是整个单元教学的第二课时,那么除了复习巩固进行曲的基本特征之外,进行曲风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应该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4.教师的专业素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展示还存在问题

笔者在评课过程中发现,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前几年都有了明显提升,但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个人专业素质,同样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该展示才展示,不能为了展示而展示。如某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管弦乐曲《拉德茨基进行曲》时,为了展示其钢琴演奏技巧,用一遍又一遍的钢琴弹奏代替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音效,不仅使该曲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也未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上课现场来看,无论聆听还是模唱,学生都显得被动,未能充分感受到《拉德茨基进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和独具特色的风格魅力,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5.歌唱教学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1)关于范唱

这里笔者想指出的并不是大家常说的老师范唱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老师在示范时并未关注学生的问题。如绵阳游仙区一位老师在范唱《无锡景》时,从范唱本身来看,这位老师完全没问题,歌声婉转,体态自如,声情并茂。这是本课学生第一次听老师范唱这首歌曲,但笔者观察到,由于上课教师在唱前要求学生边看歌谱边听老师演唱,还预设了问题,导致上课的学生至始至终没有抬头(不敢抬头),表情严肃,甚至正襟危坐,个别学生在老师的歌声中忍不住想抬头欣赏老师的表演,但抬头瞬间又埋下了头,继续“装模作样”地看歌谱,这样的范唱实际上是无效的,对预设的问题“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也不可能真实地达到其设问的目的。

(2)关于歌曲难点

第一,个别老师在教唱一首非常简单并没有什么难点的歌曲时,硬要找出一个难点来解决,从而常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部分老师在解决完歌曲难点后,不回到对难点所属乐句的完整演唱,而是继续下一个难点或乐段的学习,或直接让学生从头演唱整首歌曲,导致学生每次唱到该难点处时仍然不会唱、唱不准确,难点并没有得到解决。第三,教师在解决难点时多为讲解很少示范,没有结合实际音像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歌曲风格及韵味掌握歌曲中难点的用法及唱法。

(3)关于歌曲的情感处理

在本地的一次课例展示中,多位老师在歌唱教学中都把对歌曲的情感处理放在学唱结束之后进行,其方式也大多只是通过对歌词的解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似乎已成为现在歌唱教学的一个固定模式。其实音乐旋律本身就富有情感,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之间总是互为依据且相辅相成的,情感上具有共性。因此,笔者认为,在初次聆听歌曲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感知歌曲的基本情绪,并把这种初步感知到的情绪带到学唱环节中,通过对歌曲背景的介绍,以及旋律、歌词的学习,同时结合律动、声势及舞蹈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歌曲的情感及风格。也就是说从初步聆听至整个学唱过程都应贯穿情感的启发,且引导学生一边体验歌曲情感一边探究音乐表现手段(相关知识与技能),这样到学唱结束时,学生才能正确理解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在感知基本情绪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既应遵循歌唱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及课堂中临时生成的状况灵活处理,切忌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死搬硬套。

6.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没有突出审美性

部分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将音乐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学习与音乐审美相结合。在一课时的教学中,一个环节做节奏、旋律的练习,另一个环节讲解作品文化背景及风格,却并不关注和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法普遍存在。如《草原上》一课,通常在学习四分音符时,只教会学生认识该音符,了解该音符的读法和唱法,而不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知四分音符对歌曲音乐风格形成的影响,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割裂开来。笔者认为,在学习音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感知其在音乐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究和了解其音乐表现特征,如四分音符的抒情性、优美性或庄重性,八分音符的流动性或跳跃性。音符的学习不能只关注对节奏和时值的把握,如果我们能注意到这点,就能大大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理解力,并逐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如何应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课堂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之一就是部分中小学及音乐教师没有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在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部分学校和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参赛、上公开课、搞演出等方面,而忽视了平时的课堂教学。往往一位公开课上得不错的老师,一位赛课中成绩不菲的老师,其随堂课有可能是大打折扣的,功利主义在中小学校及音乐教师中普遍存在。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修养,还需要各中小学的领导阶层重视课堂教学,需要音乐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下功夫。因为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最重要的途径。

2.重视课前对音乐教学内容的研读

从谈到的问题中还可以看出,部分音乐教师对教学中学习内容的研读不够深入,或不知如何分析音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的目的在于规定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揭示学习内容各组织部分之间的联系[1]。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将教学内容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因此,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

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2]。

因此,分析音乐教学内容应分析其人文内涵,具体应分析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民族、音乐与社会等相互间的关系。

(2)分析教学内容的情感要素

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音乐教学过程本身更是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只有在音乐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达到音乐的审美境界与终极目的。要实现音乐教育的情感目标,教师应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音乐情感,分析音乐情感和音乐表现手段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把握音乐作品最具有感染力的因素,体验作品的情感内涵。

(3)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技能

音乐具有实践性,是表演的艺术,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分析知识与技能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类型;分析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呈现方式;分析音乐知识与能力的教学途径。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分析知识与技能时,应结合实际音乐作品来分析,深入了解知识与技能对音乐情感及风格的作用和影响,明确其审美性。

3.重视学习者分析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工作,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在学校里,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影响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和教学工作只有符合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3]。因此,音乐教师在课前,除了研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外,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个人信息,运用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教学对象进行详细分析,做到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

学习者分析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和分析学习者的一般特征(生理心理特征);了解学习者学习初始能力(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能力);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1]。另外,作为教师,还有必要研究学生的家庭环境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等。

音乐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结合教学任务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才能明确教学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及顺序,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正确组织教学工作,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与效率。

当然,大多教学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高,理解音乐不够深入,不重视平时对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一些教师由于专业水平较低,常常在教学中不敢范唱(奏),或范唱(奏)时出错、不完整,不能达到预先设计应有的效果。鉴于此,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在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升音乐专业素养,拓展音乐视野。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同时具备了较高的音乐专业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才能切实解决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理.崔学荣.音乐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问题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