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知识累积与道德修养提升的关系

2016-05-14刘光顺吕冬云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

刘光顺 吕冬云

摘要:知识累积与道德修养提升之间是否存在必然关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知识与理性有关,而行善行恶更多地与人的情感有关。既然理性的认知并不代表情感的认同,所以知识累积并不一定带来道德修养的提高,但知识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因而应从增强理性认知和促进情感认同两方面提升人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知识累积;修养提升;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5-0142-05

当前,每当有新的理念思想需要对社会宣传推广,通常就会进行理论的宣传,在社会对大众进行广泛的教育,以使之认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对他们知识的灌输,让其明白其中的事理,从而提升自身的修养。一些人在自身不良行为被揭露发现之后,往往反省说,自己学习不够,果真如此吗?知识的累积与道德修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正比关系吗?

一、人们有知为什么不去践行

苏格拉底说过,知识即美德,德性就是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不停地追寻着自身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可欲为之善,但人们所喜悦的,并不一定是善的,所以就需要分清表面是善的事物和真正是善的事物,这种区分就与人自我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有关,只有具备更多的相关知识,人们才能拂去并不正确的意见的左右、诱惑和干扰,认清什么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也就是说,人们知识的累积会促使人们认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苏格拉底甚至断言说,只要一个人具备了正确的知识,如善恶观念,他是不会作恶的。是否正确的有关好的德行的认知就一定会促进人的正向的美德的形成,这实际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道德知识的增加并不代表着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对道德正确认知的人并不一定是践履正确道德规范的人,相反,有很多人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如现实生活中许多执法者清楚地知道法律的底线在哪里,却知法犯法。原因何在呢?

首先,现实中的功利因素使得人明明知道什么是有益的但却不愿意去做。人们的行为的发生通常经过理性的评估、情感的认可之后才有意志克服困难去执行,现实中人们之所以不能按照自己所接受的理念去践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经过分析评估后认为,采取其他途径效果会更好一些。就如生产牛奶,管理人员不可能不知道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性,但当某种方法更加有利可图时,他们就选择了向里面添加三聚氰胺。

近来的公共食品安全面临严重的问题,暴露出了执法监管部门的缺位、不作为,使其应有的执法如山、嫉恶如仇的形象受到质疑。从微观的层面去分析就会发现,一些部门之所以未能尽到应有的职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是其不知放纵的危害性,而是与其可以获取一定的私利有关。

知却不为是人们将功利的因素考虑进去,根据不同的对象情形做出不同的评估、权衡,因而在不同境况中有不同表现,并非他学的知识有所不同,而是其在运用时参照的背景、所要达到的目标设定不同。“一旦我们把伦理的普遍特征运用于简单的前伦理抉择,我们很快就会采纳最初属于功利主义的立场。”如一些官员台面上讲不可贪污受贿,但由于内心里认为那是说给别人听的,私下就照收不误。

其次,一些人性格上的弱点使得其虽有心去做却无力践行。做事情需要有意志克服各种困难,有时自身性格的缺陷就使得个人即或愿意去践行,也会受制于自身的弱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人和善是谦谦君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一个人拉近与他人距离、搞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让自己不易动怒,可能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确实对某些人而言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因为脾气暴躁而很难控制自己。

再次,一些人因为不明白知识适用的具体条件而不能将其在实际中应用。知识的累积只是表明一个人学识的增长,表明脑海中记忆储存的信息量的增多。而修养的提高则与一个人是否具备特定的德性有关,与一个人在特定情形下是否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行反应有关,也就是与个人将脑海中的不同信息建立特定的逻辑关联有关。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一定的道德规范,但他并没有搞清楚其适用的具体条件和范围,就有可能在现实中不能将具体情形下的具体决策和普遍的应然要求联系起来,而对规则无动于衷或熟视无睹。就像许多人也认可要关爱他人,但他一直不去发现可以给予关爱的对象;认可要帮助家人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却坦然地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

由于对适用对象条件了解不清晰,在实际生活中也可能造成在不同语境中适用不同的标准,比如在自己有困难时,希望他人尽心尽力毫无保留,而当别人有求于己时,则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在家里慈祥和蔼,在社会上则专横跋扈,等等。“个人的道德有可能‘分裂开来”,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上会有多种品质同时并存。

最后,一些人所学过于深入而与现实脱节使得学不能致用。有些人在某些领域进行了深入钻研,学富五车,甚至达到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境地,但其研究却过于狭窄,除了对自身专业的了解而对其他知之甚少,就出现了人文素养的缺乏,这样即便所学再多,也不能提高道德素养。

知识是已有的经验经过理性的系统化的总结,是外在的,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拥有的;而修养是个人内在德性的外在化表现,它与个人的体悟有关。不管我们的知识多丰富,但如果没有与我们心理生命层面的东西发生碰撞,被接受认可,那么它就不能转化为修养。

二、知识累积与道德修养提升的辩证关系

现实中人们常常用山野村夫、没有经过文明的熏陶来贬斥别人道德修养的低劣;用读书少、喝的墨水不够来断定别人的道德修养尚有欠缺。那么道德修养的层次是否必然与人的文化知识的累积程度如就学的层次、年限、牌子、勤奋程度等成正比呢?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知识累积的程度并不必然地与道德修养的高低成正比,但知识累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提高。

(一)道德修养的高低并不必然与知识累积的程度成正比

首先,从实证角度来看,众多实例证明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联。从某种社会现实表象来看,似乎可以发现道德修养较高的人通常他们的文化积淀也较高。如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民在基本的社会公德的遵守上总体还是比我们做得要好一些,比如中国式的过马路在西方就不容易见到。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对交通规则的遵守、在经济活动中的诚信原则的践行总体上也比不发达地区要好一些。

但也应当注意到更多的实际的相反例证,它充分说明知识累积的程度并不必然与个人道德修养的层次成正比。一方面,并非受教育程度越高个人修养就越高,知识的累积并不一定带来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正规的学校教育很难改变一个无赖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在一些没有读过书或甚少读书的人那里,可能家庭的熏陶、良好的社会环境习染、个人独特的志向旨趣等会造就一些人高于当地社会通常的道德修养层次。从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前面见死不救的18个人社会职业各异,文化素养层次不同,但出于各种心态都回避而走,只有没有上过什么学、不能读什么报、未被社会不良思潮所浸染的陈贤妹挺身而出,表现出了超越于更多学历层次高但道德境界并不高的事件当事人的道德风范。

其次,从理论层面而言,正是两者实质上的差异使得两者可以不同步。一方面,知识的累积不等同于美德的形成。因为知识的界定和累积属于理性的范畴,属于经由人们的理性分析而获得的结论,我们是否认可它与我们已经具有的逻辑结构、思维方式等关联很大,它侧重于普遍化、形式化的应然性的推理,如诚实是美德,所以我们要诚实。苏格拉底说,德性就是知识,“他所说的知识绝不是缺乏确定性和绝对性的易变的、相对的、感觉和感性的东西(就像智者们所主张的),而是指具有确定性和绝对性的普遍的、一般的、概念的东西。德性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现,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性即都是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要通过人的理智或理性的。”而道德行为的选择更与人们的情感有关,它与我们经由个人的独特体悟、独特经历等生发出来的倾向性密切相关,侧重于具体化、感性化、或然性的应对,如诚实是美德,但上次自己说真话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所以还是要谨慎。或者可以说,知识累积与纯粹理论思辨有关,而美德修养与感性体悟的实践有关。知识的积累只表明理性的认知,别人这样分析,自己可能顺着他的思路去思考,也许会说,这样分析是有道理的,它只代表着人们理性的接触查阅、储存积累,并不代表人们从个人独特的视角对之加以认可和接受,并愿意使之成为以后行为处事的指导原则,这里面有一定的张力存在,也就意味着应然和实然之间不对应的可能存在。

从另一层面我们也能获得一定的区分,知识累积是求真活动的体现,而道德修养的提升是人求善活动的要求,两者的要求和侧重点是有明显差异的。根据康德的看法,求真和求善分别属于认识论和伦理学研究的范畴,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事实世界,它服从于必然规律;道德研究的是价值世界,服从于自由律,我们经由认识论的路径获得普遍的科学知识,经由伦理学的路径追求至善。情感主义伦理学派更是否认了道德有客观的基础和共同的标准,将其归结为个人的情感和偏好。

求真的过程即知识过滤、累积的过程,它要求主体尽可能以客观中立的立场和态度去思考某些问题是否符合理性,是否从大众认可的共识出发去接受、储存、记忆,它要求抛开个人的好恶情感,尽可能从一般的、通常的、普遍的情形来思考,因而这样的结论很可能并不与个人欲望、情感相关,它只是从宏观应然的层面告诉人们从一个特定的情形出发应当推导出什么样的结论。而求善的具体过程则与个人的实际处境、欲望、情感密切相关,它要求将普遍的规范适用于自己当下的特定处境,要求个人能发自内心自发自愿地去将普遍化、一般化的原则适用到自己当下特殊的境况中,它更多地涉及到个人的情感、欲望等个别化、时空化的差异处境,它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个人自我的境况怎样去顾及而不是首先应适用什么应然的规则,所以求真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讲,他能认识到当有老人跌倒时应及时伸出援手,不然社会风气就不会好转;但遇到具体情形,就会表现出犹豫不决,因为他不确定把人扶起后的可能后果,个人毕竟还是要正常生活。

(二)知识累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提高

首先,一定的文化熏陶可以洗涤人的错误观念,使人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既然一定的知识熏陶可以使人在某些方面明白事理,那么知识特别是正确道德修养的知识累积是有利于人的道德完善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行恶,除了明知其为错误仍然执迷不悟外,可能另外的原因就是并没有意识到个人行为的错误,或者是受当地的风俗习惯所误导,习以为常,不以其为恶。如一些家长经常通过殴打子女来督促其学习,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但已经违犯道德和法律要求。

当前社会职业多种多样,不同行业面对的人群、服务的受众也大不相同,应当遵循的规则也各不相同,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别人觉得个人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结合具体职业来确定。比如作为一名医生,保守病人隐私就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而这种意识就来自于从业前的相关知识培训;他所掌握的事例越多,在实际的诊治过程中就会越能有意识地去排除非科学的方法的选取。

其次,良好的道德知识的熏陶可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理想人格的培养是一个人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人生理想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它提供给一个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巨大勇气和持久动力,对一个人的当下行为起着引导和制约作用,因而具备一个良好的理想人格对个人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阅读一定的书籍,改变自身固有的知识构成,转变已有的思维方式可以引导、启发、激励人尽可能去追求更高的道德典范。一定的知识可能有助于个人克服在某些方面的错误认识,不至于因误判而做出有损修养的事。人们不能很客气地与某些疾病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相处,可能与他不清楚握手并不能传播疾病有关。

再次,一定的道德知识能够提供道德修养提升的方法路径。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希望改变自己,但却因不知具体途径而无从下手。如可以通过阅读一定的书籍获知一些提升道德修养的具体途径,在比较甄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已有的体悟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提升道德修养。想去提升与具体落实之间也会存在着障碍,所以人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特别是如果懂得了正确的与自己实际状况相契合的方法,就能做到既不好高骛远,又不保守自封,既能促使自己树立信心,也能知道特殊条件下权宜应变。

最后,知识构成成分的不同会导致道德修养的方向不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些特定观念的形成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其中与个人成长中所读过的书籍、所被灌输的特定观念、实际阅历的体验感悟等有很大关系,因而广义的知识累积并不一定是仅仅从书本中获取的,还应包括个人到外面参观学习增长的见识,个人自身经历获得的实际体悟,从影视媒体以及与他人闲谈中获得的经验教训等。一个人如果与特定的知识接触较多,就容易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而认可它,进而形成这种知识背后所传递的价值观念、道德信仰等。

(三)知识累积与修养提升可以相互促进

修养提升可以促进知识的累积。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要求,有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应有特定的素养,比如外交部礼宾司人员展现出进退有据、分寸得当的修养实际上是建立在对特定知识的把握的基础上;负责任的教师为了给学生一杯水必须要求自己勤于钻研、广泛涉猎,汲取一桶水,才可能在课堂上展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魅力。

一定的修养会要求人去认真学习、总结自己所不知道的相关知识。特定的修养目标往往建立在特定的理性分析基础之上,如大公无私如果要作为人们的信条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论证让其令人信服,特别是与通常大众认可的观念相冲突或实行起来有特定难度的理念,更需要人们在践行之前有缜密的分析。

提出修养目标关键是要在社会实践中去磨砺,去提高,而这一转变过程也需要人掌握和体悟更多的知识。人是处在特定时空中有各自欲求的感性动物,而社会的环境道德规范、个人所面对的具体人事和具体境况可能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所以,一个人在试图运用已有的规范展现自身的特定修养时就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具体境遇,比如诚实是否在任何条件下都恰当,这些具体境况的差异使他不得不去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

三、应从理性认知和情感培育两方面提升人的道德修养

知识的积累并不能带来良好行为的发生,内在的知识并没有自然外化、流露、展现为外在的修养,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虽然理性地从普遍性、应然性的角度认可了其合理性,但并没有在情感上从个体化、具体化的情形中接受它并愿意克服各种困难与当下情况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必须从理性认知和情感培育两方面着手,使两者能够相互转化,从而提升道德修养。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能否将所学在实践中加以自觉践行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因此,可以从以下途径促使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首先,道德知识的讲述尽可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使学生能够从感性体验中验证它,反对假大空的脱离实际的说教。时下对道德知识的传授仍以抽象的理论灌输为主,感性化、生活化的内容较为缺乏,虽然我们也针对某些环节进行了改进,但“可悲的是,高等教育不仅不能阻止它的学生被套上理性主义的枷锁,而且还在使这些枷锁更舒适”。因此,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这不是空洞的漂亮话,不是只有特定英雄人物才可以做到而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事情,使学生能够在个人已有的实际感悟中印证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增强它的感染力。如果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离,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以及时代、国情等特征,这种教学就变成了单纯的填鸭式的说教灌输,就不能吸引学生。

如果所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差别太大就会使学生对之不信任。如果被灌输的知识与现实社会存在强烈反差甚至明显不同,学生就会认为这种说教是假大空的,对其中哪怕是论点、论据或论证的一点怀疑就会导致对整个说教的不信任。道德宣教的内容如果过于宏大深远,就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而避而远之;如果与现实状况格格不入,就会让学生觉得荒诞不经而不予以信任,进而怀疑其科学性,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我们要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反映时代特征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增加个人自由个性发展、正当欲望利益维护、应有价值尊严保障等内容,以其与学生心理生理发展实际、情感追求走向趋势相呼应衔接,增强其针对性和吸引力。

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体验中加深对道德知识的情感认知认同,从而在现实中自觉地以某一标准要求自己。因为现实中的社会实践是具体时空下的实践,具体实践活动提供了将普遍性的原则与具体的个体性情感联系起来的桥梁,在这样的氛围中,个人就需要将普遍性的道德应然要求和个人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即或是最简单的开会集合,学生也需要考虑普遍的要求和自身的作息规律临时要求是否发生冲突,正是在这样的总结中,个人就可以得到一定的锻炼,逐渐培养起特定的情感,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可以坚定不移地遵从一般性道德要求而克服压制自身因素对之的反动。另外,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其他人表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崇高精神等也会对参加者产生强烈的触动,使之与自身精神状况进行对比,通过反省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找到自身需要克服的地方,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会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不足,以比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要尽可能培养那些发自内心的自愿践行正确认识的情感,避免人格分裂。现实中可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知道应当遵循的规则,表面上也尽力在外人和公众场合表现出自己是遵守这些规则的人,但这种遵守可能并非出于真心,甚至可能内心对其非常排斥,因而其表面的行为和实际的情感之间出现了差异,我们的教育就要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要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纠正目前存在的道德修养考试满分而实际生活中品德低下的情况。

再次,健全社会良好机制,让学生相信其机制是正常的、公正的,从而自觉地践行社会所教授给自己的知识。如果学生感觉书本传授与个人现实感受差距太大,就有可能认为书本知识存在欺骗或虚假成分太多,不足为信,就不把书中所学当回事,这样的教学就没有什么效果。我们要大力进行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让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认识到社会总体是公正的,赏罚是分明的,只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去做就会得到一定的回报。只要让学生对社会有足够的信心,那么即使他在具体决策时会有各种因素干扰,但他依旧会自觉地抵制各种干扰,坚定地按照所学的道德认知去做。

我们要营造宽容、平等的知识探究氛围,避免个别人以其片面化、模式化的认知形象影响其他人特别是后学者对所学知识的认同和践行。要避免一些人凭借对知识的先学、先知而以权威自居,将陈旧或有误的知识规定为永恒的真理,对其他人的任何探究都指手画脚,使其他人觉得技不如人,从而变得自卑、盲从、淡漠、庸俗、势利甚至是无所追求。要创造一种根据能力、水平择优评价的机制,使得那些后学者拥有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能而施展才能、脱颖而出的机会,这样他们才更愿意相信已经过时的知识是可以修改的,借助于自身探究而来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对比,认可一部分结论,从而自觉自愿地践行。

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消除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有时知识越多,会带来越多的担忧和焦虑,反而使道德修养不佳。人们之所以有时对某些事情比较纠结,因为特定的因素而不能释怀,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将某些因素看得过重的缘故,这里面有社会的因素,因此,社会应当创造条件通过国家立法、社会帮扶、舆论鼓励等形式让人们按照自己所学的道德知识去行动,使人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增强对道德知识践行的情感认同。

[责任编辑:刘爱华]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
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职能的提升路径研究
提升山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文学修养对播音员主持人的重要性分析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研究
甘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路径探究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