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2016-04-16李雨潜

复旦教育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府责任学科建设制度建设

姜 凡,李雨潜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04)



·域外·

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姜凡,李雨潜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及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创新发展模式引领各项发展的国家战略后,高等教育如何创新及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方可担负起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使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峰论坛的与会代表们,围绕“明确世界一流大学要素”“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政府责任”“强化大学自身责任”“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提出了一系列既富有理论深度又颇具实践理性的学术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制度建设;政府责任;高校责任;借鉴国外经验

2016年5月7-8日,由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教育学一级学科”重点研究基地、绍兴文理学院、《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与绍兴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江苏高教》编辑部共同承办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峰论坛在浙江金华和绍兴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云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高校的200多名师生参加了研讨会。王英杰、刘海峰、陈学飞、吴康宁、眭依凡、谢维和、陈洪捷、龚放、熊庆年等教授围绕论坛主题,就世界一流大学要素、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制度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政府与世界一流大学、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等做了主题报告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明确世界一流大学要素,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由一种理想进入现实的操作进程中,我们首要面对的问题是:何为世界一流大学及世界一流大学有哪些基本要素?这既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解决的认识问题,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唯有解决了此问题,我们才能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有的放矢,确保我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方向正确和有效。

浙江师范大学眭依凡教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关于何谓世界一流大学,他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绝非评估的结果,而是在知识创新和杰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世界级贡献并被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的高等教育组织。世界一流大学是由若干世界一流学科或一流专业凝聚了一批世界一流学者、吸引了一大批富有发展潜力的世界一流的青年学生,在世界一流的治校理念和一流办学条件下,构建了世界一流大学制度及营造了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能够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和做出世界一流的知识创新贡献的大学,其具有“学术实力雄厚,做出世界贡献,享有国际声誉”的特征。基于此他进一步分析指出,按规律办学治校育人、学科卓杰、高端人才集中、制度科学、文化优良和资源雄厚是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六大要素。在发言中他特别强调,“让大学按规律办学治校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至关重要的要素”,为此“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我们面临着如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供给侧改革的同样问题,高等教育的举办者政府及大学的决策管理层只有从体制、机制上为大学释放按其规律自主办学治校育人的足够空间,从制度供给上让大学适度突破当下管理体制的束缚,我们的大学才能活力迸发,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眭依凡还就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学科、人才、资源、制度及文化要素的重要性及其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我们存在的问题等予以了讨论。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及其要素,苏州大学周川教授通过对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胡适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十年计划的分析,指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要素应该包括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学术、一流的制度。此外,北京大学陈学飞教授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导向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导向是关键,导向比努力更重要,只要导向正确,我们距离梦想所要达到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自然就会越来越近。”他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在精神气质上,应当具有普遍主义或世界主义的取向;在体制上,应当享有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特权;在核心使命上,应当追求真理。同时,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有良性的学术水平评价与发展机制,并且是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与会者在讨论中提出,认识和明确世界一流大学及其要素,予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正确的导向,如以上学者所强调的一样固然十分重要,但如何在思想认识和制度供给上确保上述要素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地位并发挥其应有作用,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础,没有一流的学科大学就失去了成为一流大学的基础。在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有效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与会学者最为关心的主题之一。

华南师范大学卢晓中教授指出,“双一流”建设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重,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在明确两者关系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路向:首先,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明确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关系的基本向度,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当一流学科的建设成果丰富到一定程度,世界一流大学便成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其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个可依据的标准,以明确和引导建设方向,而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便可以是这样一个标准,但我们需要选择好的排行榜或指标。再次,要提升学科师资、学生及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实行不同类型大学差异化学科发展的策略,培育一流的学科文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一流学科建设活力。

围绕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人文学科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与会学者也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云南大学董云川教授以“一流”人文学科建设为例指出,“一流”人文学科建设并非人最多、项目最多、课题最多、研究报告最多、获奖最多等等,而是需要思想多、原创多、奇才多、“叛逆”多。人文学科只有在开放的文教制度、自由的思想空间、多元的价值格局下才能繁荣,才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才能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基础。关于教育学科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应该承担着什么责任的问题,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的看法是:我国的“双一流”建设,一方面应该强调在世界一流的可比性指标上居于前列,另一方面应该在此基础上追求中国特色。他认为在“双一流”的建设中,我国的教育学应该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大学倘若没有独立性、价值特色,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忠于自己国家的人,培养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我国教育学要从中国历史和思想道德中求知中国自己教育的特色,以指导我国之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

关于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之间的关系,学者们普遍认同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然而,世界一流大学并非是全学科世界一流的结果,而是若干学科甚至某个学科世界一流的产物。由此可以推出: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充要条件。基于这个逻辑,眭依凡教授认为“双一流”并非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因为对于大学而言学科是个有限数量的概念,大学哪怕仅有一个世界一流学科即为世界一流大学。

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大学是个系统庞大、结构复杂的组织,这要求大学必须是一个善治的组织,世界一流大学更是一个善治的组织,而善治的前提就是法治。善治并不是依靠理念支配和组织及其个体自觉自律的行为过程,而是法规制度建构完善并对组织的运行及其成员的行为具有规制作用的结果,即善治是具有合法性及权威性的结构性规范,善治的组织需要法规制度提供的制度环境和机制保障。”[1]大学章程作为大学法治的基础,对大学的管理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大学章程制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秦惠民教授分析了中国公立大学在大学章程缺失下如何得以运行的原因,即“中国公立大学的设立及其撤并主要依据的是党和政府的文件;高校重要事务的最高决策机关是党委常委会;高校各种管理活动都有直接对应的上级部门和常态性以及各种非常态性的各种政策文件;中国公立大学的存在是中国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一部分”。他在此基础上提出,公立大学章程应该有一定的法制逻辑与定位,即社团章程是整个国家法律秩序内的一个次级秩序,制定大学章程就是在这个次级秩序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立法活动,根据国家成文法的规定,享有一定的章程自由。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章程的问题上,他认为大学章程的制定是符合法律思维和法制方式的,但是要认识到中国公立大学章程的作用是有限的,权力优化是提高章程受重视程度的关键。

瑞士学者皮埃尔·塞纳科伦斯明确指出,治理属于制度的范畴。因此,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是一个制度建设的问题,也是一个治理的问题。大学治理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推动现代大学治理改革的动力是什么?大学在治理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核心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指出,大学治理改革的推动力主要为: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环球竞争的压力,新自由主义、管理主义和经济理性主义的影响,公共部门改革浪潮的思想基础(大学法人化),社会对公正、公平和参与的诉求,大学利益相关者群体多样性和大众化,传媒的影响等。在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政府与大学之间的矛盾(工具论),市场与大学之间的矛盾(供给方与消费方),市民与大学之间的矛盾(大众与精英、公平与效率),大学内部的矛盾(党委与行政、集权与分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四方面的核心问题。

一流的制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尽管制度是“无情”的刚性的组织规则,但制度毕竟是人为的产物。北京大学施晓光教授从制度的德性即制度的道德性及合法性阐述了世界一流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他指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在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形成良好的学术评价体系等“硬性工作”上加强建设之外,还应该重视大学精神、学术声誉、组织文化和院校品格等“软性工作”的构建,从而形成良好的制度德性和组织环境。大量研究已证明,对这些“软性工作”的投入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制度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选项。没有一流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制度德性,一所大学绝不能成为一流大学。他特别强调,在世界一流大学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来自政府的外部制度和来自大学的内部制度都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一方面,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制度赋予大学办学治校育人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大学才是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主体,因而大学更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内部制度建设。

四、明确政府责任,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高等教育具有强烈的国家性,因此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高等教育的举办者政府应该担负什么责任亦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研究员在梳理总结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府背景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在落实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高等学校体系建设并激发大学的办学活力。政府在加强体系建设的同时,也需要转变其政策思路,唯此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责任。在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府责任问题上,他建议:在支持大学发展方面,政府要支持各种类型大学的发展;在项目建设方面,政府要适时调整重点项目建设,停止过时的项目并设置一些新的项目以保证项目的活力;在促进高等教育多样性方面,政府要倡导建立同类大学联盟加强群落建设;在高校特色建设方面,政府要鼓励各种创新和特色,要从重点建设的牵头作用转向积极鼓励不同高校的特色发展。

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在其报告中强调:首先要明确政府的首要责任是什么?政府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政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政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的指导是否既具有顶层设计又具有可操作性?他以为,这些问题也是政府的责任,是政府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政府在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必须既要注重效率也要注重公平。他认为如果只重视效率而无视公平,那么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或许会导致顾此失彼的问题。从国际经验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凡有一流大学的国家及地区,都既注重效率也注重公平。我国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效率而不重公平。我们的“211工程”及“985工程”大学建设均存在只重效率不重公平问题,比如“985工程”高校的遴选基本上只重效率未慎重考虑区域及学科的科学合理布局。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别是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在一流大学建设中我们既要效率优先也不能忽视公平,为此教育部对直属院校财政投入的不均衡问题急需解决,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竞争机制。

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及资源供给基础上,各省级政府对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面亦态度积极。那么哪些省级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呢?复旦大学熊庆年教授指出,目前至少20个省市出台了相应的方案、计划或者是办法以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政策举措着眼点也不尽相同。然而,在全面实施依法治教、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正在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而责任政府正是有限政府的表现形态,我们应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高校、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去审视其责任范围和行政行为的恰当性。

五、强化大学自身责任,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高等教育之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重要性无疑是项国家的事业,但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大学在高等教育强国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使命。为此,与会学者就大学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及做出什么选择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南京大学龚放教授提出的观点是,大学应该抓住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战略转变的机遇促使自己从平庸走向一流。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看,真正能够占领潮流、引领发展的一流大学,是那些能够敏锐把握新趋势,自觉地担当新使命,恰当回应新需求的大学。柏林大学、MIT和斯坦福大学为何能够从平庸的大学转变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源于他们对现代新实力和新功能作用的敏锐把握以及深刻理解,在面对新需求、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的时候能够做出恰当的努力,包括多方面的调整。当前,我国致力于综合国力的提升,确立了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并将大学作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与此同时,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科导向的科学研究依然存在,但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研究日趋重要,方兴未艾。总之,新的社会需求已经出现并不断增长,新的发展趋势也日趋明显。这些都为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关键在于大学是否能够清晰地把握了这一趋势,是否能够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校长作为大学的领导者和指挥者,对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校长的素质、能力、形象一直以来都为学者所关注。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大学校长应该具备什么素质、扮演什么角色?浙江大学田正平教授以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为例,探讨了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的角色及作用问题。他指出浙江大学在抗战期间的快速发展,与竺可桢校长的办学理念、境界、情操有密切的关系。在抗战期间,竺可桢主持浙江大学校务八年,坚持追求真理、培育英才、转移风气、报效国家的办学理念。竺可桢明确提出大学最重要的目标是追求真理,为此目标的实现,浙江大学致力于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独立思想、有精深专业知识、人格高尚、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的学术及各行各业的领导人。浙江大学的崛起与竺可桢本人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坚持“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处事原则和精神境界有着极大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竺可桢校长的这种理性精神引导着浙江大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理念和使命,另一方面处理好了学术与政治、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从而度过发展阶段中的各种困难。同时,竺可桢校长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襟怀广阔、平易近人的道德情操也使他在师生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和亲和力,使他得以整合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校发展。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克勤教授以“新型农民学院建设”为案例,阐述了在“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地方高校包括职业高校如何跟进为地方区域发展创新提供服务的策略。他指出,地方高校是与区域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创新组织,在区域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色承担起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责任。关于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被看好只能担当“校校企”(知名高校+地方高职院校+企业服务模式)服务的“二传手”的原因,他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一,不同主体之间在服务理念上没有达成“和而不同”的共识;其二,高职院校未能在找准自身生态定位的前提下做出精准的服务定位;其三,高职院校在服务过程中未能形成彰显“服务特色”的专业品牌。因此,地方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转变服务理念以提升服务意识,明确服务定位以彰显服务特色,创新体制机制以激发服务动力,构建服务体系以提供服务平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增强服务活力。基于上述指导思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型农民学院”通过运行机制的创新、实践载体的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创业模式的创新,在创新驱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大学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世界一流大学亦然。高等教育强国不仅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面历史悠久而且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因此,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有必要从这些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获得有益启示。

北京大学陈洪捷教授通过分析德国精英大学计划指出,德国精英计划之所以对德国精英大学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在于其体现了如下的特色:第一,精英大学计划是基于学术自治的资助计划。该计划虽然由联邦政府提出,所需经费也由联邦和各州政府提供,但是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则由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和科学审议会具体负责。第二,精英计划是基于评选和竞争的资助计划。德国大学的精英计划仅资助10所左右的大学,但是申报的大学远远不止10所大学。DFG和科学审议会需要对申报的大学进行评审,从而通过严格的遴选产生精英大学。由于精英大学计划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所以入选的精英大学不存在终身制的问题。第三,精英大学计划是基于项目的资助计划。德国的精英大学计划不是笼统针对大学的,而是以具体的项目为中心的。所有大学都可以分别申请三类项目。第四,精英大学计划既重视科研也重视人才培养。精英大学计划秉承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传统,把科研和人才培养列入精英大学计划的核心内容。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建华在研究分析日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日本政府2014年推出的全球顶尖大学项目即我们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旨在提高日本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制度改革相结合重点支持日本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合作,实施大学改革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研究,以期推进世界水平的顶尖大学和引领国际化的全球大学的建设。该项目的内容主要为:重点支持A类大学和B类大学,A类为世界水平的顶尖大学(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名),B类是引领社会全球化的大学。其中A类10所左右,每所每年5亿日元,B类20所左右,按照招生规模支持力度分为3亿日元和2亿日元,支持期限均为10年。对项目实行中期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期评价结果将影响后续经费的投入以及项目本身的质量提升。日本建立一流大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即以学术作为评价的标准,先学科后大学,公平竞争,分类资助,经费适当。

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借鉴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和坚持中国特色的问题上,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他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放眼世界”,因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大学引领世界。尽管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也应该有中国特色,但是,在强调中国特色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我们不能以“中国特色”拒绝办学常识,不能以中国特色为借口拒绝已经被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史证明必须遵循的办学规律和办学常识,不能把已经被我们自己办学实践反复证明是荒谬的、不合理的、漏洞百出的东西硬要规定为我们大学的特色。在明确“中国特色”的问题后他从放眼世界角度出发,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面向世界,要把办学体系的基本要素向世界开放,要让我们的大学融入世界,让世界融入我们的大学。

同济大学樊秀娣教授从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为出发点,提出了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指标体系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建议。她认为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动态调整支持力度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方针,而对大学开展绩效评价可以将这项措施落到实处,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指标体系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她还强调,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和现实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对以高校自主问责为目的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建构和完善也能起到切实可行的监管和推动作用。我国至今尚无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在为期两天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峰论坛中,与会专家们基于各自的研究积累和探索精神,对如何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既富有理论深度又颇具实践理性的学术观点和建议。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等称这次会议的确是一次高峰论坛,不仅讨论的问题具有紧迫性、前瞻性,而且研究的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眭依凡.论大学的善治[J].江苏高教.2014(6):15-21,26.

硕士生;李雨潜,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学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6-06-11

作者简介:姜凡,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学

How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A Review of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JIANG Fan,LI Yu-q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Zhejiang,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proposed by the 15th CPC National Congress,how to innovate higher education and how to build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so that higher education can assume the role in leading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have become hot issues concerning higher education reform.At the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experts and scholars launched heated discuss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basic elements of a world-class university,development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s,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government responsibilities,university responsibilities,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The viewpoints and proposals put forward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are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World-Class University;Disciplinary Development;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Government Responsibilities;University Responsibilities;Borrowing Experience from Foreign Countries

猜你喜欢

政府责任学科建设制度建设
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发展环保产业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中政府角色转型研究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