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充市女大学生同性恋的成因分析

2016-04-13唐吉陈若玄吴汉奇

中国性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同性恋女大学生成因

唐吉 陈若玄 吴汉奇

【摘要】目的:了解南充市女大学生同性恋的成因,为女同性恋者心理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百度贴吧、QQ群征集就读于南充市高校的女同性恋者,对50名女大学生同性恋者进行了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在调查的女大学生同性恋者中,同性恋者23人,占46%;双性恋者27人,占54%。T(同性恋者中较男性化的角色)占36%,P(同性恋者中较女性化的角色)占38%,H(男性化女性化的角色皆可扮演)占26%。 同性恋者中,成因是天生而来的有13人,占56.5%。结论:女大学生同性恋的成因可能与同性恋文化的传播、天生女同性恋者的诱导、网络社交、遗传、社会宽容度以及外貌性格等因素有关。其中,同性恋文化的传播和天生女同性恋者的诱导是可能性较大的因素。

【关键词】女大学生;同性恋;成因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志码】A

世界上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政体、经济、文化及风习的各国, 均存在同性爱现象\[1\]。随着同性恋文化的传播,同性恋不再是一个阴暗隐晦的话题。如今同性恋者们依然受到社会不同程度的偏见\[2\],这种偏见有害于她们的心理健康\[3\]。由于男同性恋性行为的特殊性以及开放性,对于男同性恋者的研究较多。女同性恋者由于其隐匿性,接触和研究的机会不多,我国每年有关女同性恋的研究一直很少\[4\],特别是女大学生同性恋影响因素的研究\[5,6\]。关于同性恋的成因学说,有生理因素决定说和心理社会因素决定说\[7\]。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性恋者依然被当作怪人,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精神健康问题\[8\]。为探究南充市女大学生同性恋者的成因并为她们的心理指导提供依据,于2014年3月至7月对南充市女大学生同性恋者进行了面对面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通过百度贴吧、QQ群征集就读于南充市高校的女同性恋者,共征集52个同性恋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回收50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2%。

1.2方法

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项目及答案均在查阅资料后确定。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年级、学历、属性(在同性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性恋的成因、第一段同性恋情的时间、与同性恋者接触对自身的影响、对自身接受程度以及出柜的打算等进行调查。

1.3统计分析

对有效问卷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录入数据,SPSS13.0软件对问卷评分结果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50位女大学生同性恋者,分别来自南充市川北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其中,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8~24岁,平均年龄(21±1.578)岁。年级大一6人(12%),大二10人(20%),大三15人(30%),大四17人(34%),大五2人(4%)。专科学历者7人,占14%;本科学历者43人,占86%。其中,同性恋者23人,占46%;双性恋者27人,占54%。T(指女同性恋者中倾向男性化角色者)占36%,P(指女同性恋者中倾向女性化角色者)占38%,H(指女同性恋者中角色倾向不明或兼具者)占26%。同性恋的成因是天生而来的有17人,占34%;成因是由于外界环境影响的有33人,占66%。第一段同性恋情发生在8~13岁的有5人(10%),14~17岁的有11人(22%),18~22岁的有27人(54%),22岁以后的有2人(4%),其中5人(10%)至今没有第一段同性恋情。其中有7人(15.6%)的第一任女友是熟人介绍的,17人(37.8%)是通过网络社交认识的,15人(33.3%)的第一任女友是自己的朋友,6人(13.3%)为自己的室友。68%的人认为与同性恋者的接触对其性取向有影响。其中15人(30%)完全接受自己的性取向,16人(32%)比较接受自己的性取向,17人(34%)对自己的性取向持无所谓的态度,2人(4%)比较不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对于出柜的打算,17人(34%)表示在经济独立后出柜,13人(26%)表示在找到合适的人再出柜,5人(10%)已经出柜,15人(30%)不打算出柜。

2.2双性恋与同性恋者的成因分析

同性恋者中,T较多,占69.6%;双性恋者中,P较多,占63%。同性恋的成因中自我认定有50%因为恰好遇到了适合的人,38%因为天生喜欢女生,4%因为异性恋受挫,4%因为穿着打扮很像男生而变成了女同性恋者。同性恋者中,大多数人在14~17岁确定自己喜欢女生,占47.8%;双性恋者中,大多数人在18~22岁确定自己喜欢女生,占55.6%。无论是同性恋者还是双性恋者,大多数人都在18~22岁有第一段同性恋情。

同性恋者中,56.5%的人在确定自己是同性恋之前没有同性恋者朋友。而双性恋者中,59.3%的人在确定自己是同性恋之前有同性恋者朋友。50%的同性恋者认为自己与同性恋者的接触不影响自己的性取向。48.1%的双性恋者认为自己与同性恋者的接触程度为一般。

同性恋者中,60.9%的人天生喜欢女生并会一直喜欢女生。双性恋者中,70.4%的人不是天生喜欢女生并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一直喜欢女生。同性恋者中,60.9%的人因为天生对女生有好感而成为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中仅18.5%的人因为天生对女生有好感而成为同性恋。不论是双性恋者还是同性恋者,大多数人都因为恰巧遇到一个让自己喜欢女生的人而成为同性恋者。大多数人都是在确定自己是同性恋者之后并对同性恋社交感兴趣才开始同性恋网络社交。

同性恋者中,有43.5%的人对于改变自己性取向有过轻微的尝试或念头,47.8%的人完全没有过改变自己性取向的想法。双性恋者中,有33.3%的人对于改变自己性取向有过轻微的尝试或念头,44.7%的人完全没有过改变自己性取向的想法。同性恋者中,91.3%对于自己的性取向完全没有自杀的念头,有1位有过较强烈的自杀念头,1位有过较轻微的自杀念头。双性恋者中,100%的人对于自己的性取向完全没有自杀的念头。95.7%的同性恋者接受自己的性取向。92.6%的双性恋接受自己的性取向。

73.9%的同性恋者有出柜的打算。66.7%的双性恋者有出柜的打算。同性恋者中,大多数的人对于未来的婚姻状况都有自己的打算。而对于双性恋者来说,大多数的人对于将来的婚姻状况都还没有打算好或无法预算将来。26.1%的同性恋者和55.6%的双性恋者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者对于未来不迷茫。

同性恋者中,有82.6%的人没有过男友并且不想交男友。有17.4%的人有过1位男友。双性恋者中有过2位及以上的男友的占48.1%。同性恋者中,82.6%的人将自己的性取向告诉过朋友。双性恋者中,59.3%的人将自己的性取向告诉过朋友。同性恋者中,外貌身材和性格人品是她们择偶时最在意的标准。双性恋者中,外貌身材、性格人品和学识修养是她们择偶时最在意的标准。

3讨论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同性恋者23人,占46%;双性恋者27人,占54%。同性恋者中T占大部分,双性恋中P占大部分。同性恋者一般在14~17岁确定自己喜欢女生,双性恋者一般在18~22岁确定自己喜欢女生。而不论同性恋者还是双性恋者,第一段同性恋情大多数都发生在18~22岁。

同性恋者大多是天生喜欢女生,双性恋者则是因为偶然喜欢上女生才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女同性恋者的成因与双性恋者的成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不同角色区分者在性别有关的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主动角色偏男性化,被动角色偏女性化\[9\]。不排除女同性恋者在确定自己是同性恋者后对本属于异性恋者的人进行追求,对她们进行性取向的诱导;在新一代的爱情观的开放、网络的同性爱传播以及环境宽容度增高的大背景下,加上本身对于性取向的探索,极大部分异性恋者会成为双性恋者。所以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双性恋大多数人都会在18~22岁发生第一段同性恋情。

52%的女同性恋者在变成同性恋者之前有同性恋者朋友。50%的同性恋者认为自己与同性恋者的接触不影响自己的性取向。48.1%的双性恋者认为自己与同性恋者的接触程度为一般。同样也表明天生同性恋者会对异性恋者造成性取向的诱导,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部分异性恋的性取向,使她们成为双性恋。大多数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都会在确定自己的性取向后,选择加入同性恋网络社交(贴吧、微博、豆瓣、论坛等),加入后,有更多的机会结识新的同类。即使恋情以失败告终,但是可以在网络上聊以自慰,也有部分人在网络社交中,找到自己喜欢并愿意一同面对困难的人。同样更加坚定自己的性取向,在大家的鼓励和同性恋情的交互影响中,会使她们更加接受自己,所以73.9%的同性恋者和66.7%的双性恋者有出柜的打算。拉拉圈亚文化对同性恋的身份角色有着重塑和巩固的作用\[10\]。网络把她们最终推向了女同性恋之路\[11\]。

无论是同性恋者还是双性恋者,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下,极大部分人父母关系都很好并且也没有恋母情结。父母关系对于女同性恋者的成因的影响并不是很有意义。对于同性恋的成因, 目前仍无法绝对区分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作用\[12\],除了天生的因素之外,更多的影响因素与爱情观的开放程度、网络社交、同性恋文化传播、天生女同性恋者的诱导、外貌性格及社会的接受程度等密不可分。研究表明同性恋者及双性恋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异性恋者\[13-15\],而心理干预对同性恋者的消极态度改善效果明显\[16\]。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她们的健康问题,还应该设立社会关怀和危机干预机构\[17\]。

参考文献

\[1\]储全胜,张北川.同性间的性与健康.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2):1-4.

\[2\]Bos HM, Picavet C, Sandfort TG. Ethnicity, gender socialization, and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s gay men and lesbian women.J Cross Cult Psychol, 2012,43(7):1082.

\[3\]Hatzenbuehler ML, McLaughlin KA, Keyes KM, et al.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 on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populations: a prospective study. Am J Public Health, 2010,100(3):452.

\[4\]宗金莎,李雪平.近10年来我国女同性恋研究述评.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70-472.

\[5\]刘华清,张培琰,邹义壮,等.同性恋者的心理状况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4):242-244.

\[6\]燕虹,左丹,李十月,等. 女大学生同性恋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1):1283-1284.

\[7\]汪新建,温江红.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医学与哲学,2002,23(4):1-4.

\[8\]陈四维.同性恋成因及其现状:两例案例分析.中国性科学,2013,22(8):102-104.

\[9\]郑丽军.同性恋的角色区分研究.西南大学,2012.

\[10\]王群.女同性恋者性身份的形成.河海大学,2007.

\[11\]栗晓红.女同性恋性别认同和身份认同研究.中国性科学,2007,16(5):6-9.

\[12\]倪晓昉,沐炜.关于同性恋成因研究综述.红河学院学报,2003,1(2):45-49.

\[13\]Shilo Guy,Mor Zohar .The impact of minority stressors on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youths and young adults . Health and Social Work ,2014;39(30):161.

\[14\]Lick DJ, Durso LE, Johnson KL. Minority stress and physical health among sexual minorities. Perspect Psychol Sci, 2013,8(5):521.

\[15\]Matthews DD, Lee JG. A profile of North Carolina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health disparities, 2011.Am J Public Health, 2014,104(6):e98.

\[16\]张楠,刘晓玲,刘宵,等.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同性恋消极态度的影响.中国医药科学,2014,4(6):155.

\[17\]曾春娥.我国女同性恋者的健康问题及其对策.中国性科学,2004,13(3):39-41.

(收稿日期:2015-06-11)

猜你喜欢

同性恋女大学生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