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涵蕴与管理变革

2016-04-13李丹丹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管理变革社会责任互动

辛 杰,李丹丹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涵蕴与管理变革

辛杰,李丹丹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传统的单向度、一元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范式需要向多向度、多元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范式演进和发展。文章在企业生态系统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契合的基础上,提出和探究了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涵蕴与合理性表征,并提出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管理变革思路。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合理性表征为系统关联、复杂非线性、超系统的构建,其影响效应体现在缓解共生伙伴间的个体差异性冲突、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更好地创造顾客价值、共创系统价值。互动视角下的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研究会带来一场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变革,主要体现在生态共生、交互控制、价值拓展、互惠共赢、价值合一这五个方面。文章研究了拓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领域和层面,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摆脱战略近视,引导企业自觉地以生态学观点为指导去处理同其他企业与环境的社会责任关系,提升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涵蕴;管理变革

一、 问题的提出

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世界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对于社会经济活动重要主体的企业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渐渐变得模糊起来,各个主体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个企业如果想要谋求“单边发展”很容易招致失败,把自身置于一个互联的企业生态系统之中应是每个企业所要做出的转变。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企业将会在更广的层面、更深的领域内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信息流的交换,形成较为全面完善的企业生态系统。在这个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不可分。这里的企业生态系统是指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方利益相关者通过相互合作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一个企业再也不是单打独斗的竞争主体,而是和各个利益相关者甚至竞争对手共同演化、共同成长,实现整个企业生态系统的协同演进。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使单体企业有效地迎合了时代的变化,在开放、动态和非线性的外部环境中实现持续发展。从企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内核来看,其关于“企业与各方利益相关者通过相互合作”的主张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目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多是从单体企业出发,而忽略了整个企业生态系统中各个经营单位的相互联系和内在机理。事实上,在企业生态系统中,彼此联系的单体企业具有不同的社会责任内涵与要求,因此研究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应该把落脚点放在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组织系统上,从多维度构建企业生态系统内互动的、协同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体系。把企业社会责任从企业生态系统中分离出来而单独研究将变得不合时宜,在企业生态系统下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实现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将会是一个契合于时代背景的研究。本研究将对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韩云进行深度阐释,分析其影响效应并提出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的管理变革思路。

二、 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涵蕴

(一) 企业生态系统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融合

詹姆斯·穆尔(James Moore)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待现代企业问题,1993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掠食者与猎物:新的竞争生态》中借鉴生态学的研究,首次提出“企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亦有翻译为“商业生态系统”),将企业生态系统界定为包括企业、风险投资者、有关的行业协会、政府和半政府组织等为了共同的利益趋同,通过相互合作而形成了经济联合体[1]。Moore(1993)借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并且认为企业不再是孤军奋战的经营实体,而是企业生态系统的成员,在企业生态系统的背景下,企业不应一味追求战胜竞争对手,而应和竞争对手乃至整个企业生态系统协同演化。企业生态系统是一种隐喻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战略思想,以生态位理论、共同演化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为基础[2],以共同价值的创造与分享为纽带,以共同进化为目标,与系统内利益相关的企业和其他个体共同组成的交互影响、彼此关联、动态协同的复杂适应系统。Declan(2009)进一步指出企业生态系统能变革、整合和优化现有的企业资源,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竞争[3]。Afile(2007)认为,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观念变革和管理方式变革为企业决策者创造重要价值[4]。企业需抛弃以往的等级分明的结构观,积极融入企业生态系统,将自身视为这个持续演化的复杂系统组成的世界的参与者[5]。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发源于西方的责任伦理。谢尔顿于1924年首次提出了这样的概念,时至今日已经被广大企业界所接受[6][7]。企业理论界与实践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与内涵已经有了共同的认知,即企业不仅要履行对所有者、股东的责任,还要履行对其它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环境、员工等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可根据其重要程度分为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主张所有企业与组织都应将自己看作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内成员实现责任共担并实现价值共创,每一个系统内成员的生存发展与整个系统的生存健康度休戚相关。系统中的企业往往是与自己相关的上下游企业、顾客、环境、公众等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这与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方面一直占主流的利益相关者范式有着较大的理论融合性。二者具有相似的理论落脚点:企业需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与周围环境和利益相关者彼此实现责任共担、和谐共生和协同演进。企业与所有社会责任的实施对象构筑起一个系统的社会责任网络,企业在这个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其社会责任观念行为必然会经媒介传导、影响到网络内其他企业、顾客和社会环境等方面,从而影响整个社会责任网络的共生环境,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和范围对其所处共生环境的重要性,企业履践社会责任不仅会创造自身价值而且会创造良好的系统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企业生态系统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企业社会责任,我们发现,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不仅受系统内各个节点自身社会责任的影响,而且还与节点之间的社会责任互动与协同程度相关,节点间的社会责任互动与协同程度越高,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控制机制和实现机制越有效,企业生态系统以及每个企业个体从社会责任互动中所获取的共创价值就越多。因此,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殊途同归的,二者有着理论融合的可能性,两者均要求企业关注周围利益相关者,均以网络或者系统的观点看待企业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

(二) 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内涵

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不是封闭孤立的,一方面,它需要从周围环境不断吸收维持其社会责任发展所必须的能量、物质与信息,如社会舆论的监督、消费者对责任型产品的消费需求、采购商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要求等[8];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将履践社会责任所产生的能量、物质或信息输出给周围环境,如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生产低碳绿色商品、治理环境污染等[9]。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所有企业社会责任对象构筑起一个系统社会责任网络,企业作为这个网络中一员,其责任行为也必然会经媒介影响到网络内其他企业,最终影响整个网络的共生环境,因此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行为对维护良好共生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不仅受各个节点自身社会责任的影响,而且还与节点之间的社会责任互动与协作程度有关。节点间的社会责任互动力度越大,鼓励与协调控制机制越有效,整个组织的社会责任就越强,各个节点从社会责任互动中所获取的共创价值就越多。因此,企业生态系统成员间的社会责任必然是一种互动的关系。Macro和Roy(2004)也认为企业要可持续快速发展,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就显得日益关键,企业需要诉诸于企业生态系统的组织形式来适应日益复杂化和变化迅速的竞争环境[10]6。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关键就是核心企业如何协调这些成员企业之间的社会责任互动关系,使每个成员企业都能把自己的社会责任当成整体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实现彼此的责任共担与价值共创。系统中所有的成员企业都应当以整体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提升为出发点,在核心企业的领导下参与到社会责任治理的过程中,形成成员企业之间的社会责任双向或多向的互动关系,产生企业社会责任的协同效应和创造价值最大化。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关系是指系统内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社会责任互动。借鉴Brandenburger和Nalebuff(1995)的分析框架[11]141,本文选择企业生态系统内四类主体作为社会责任互动的对象:买方(顾客、经销商)、供方(供应商)、同行业者(竞争者)、互补品者、环境。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理论虽然相契合,但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更强调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更多地强调企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和与被考察企业紧密相关的生态系统主体之间的社会责任行为。

(三) 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合理性表征

1. 系统关联

生态系统的各个物种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关联、协同演化的,每个生态系统成员需要在与其他物种的互动和依存关系过程中提升生存能力,由此可见,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关键法则就是系统关联。正如本文之前所述,企业生态系统包含核心企业、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互补者、政府和半政府组织等物种而组成的基于共同利益的复杂经济联合体,企业生态系统各个物种之间系统关联与彼此互动,因此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它自身对顾客、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的静态责任函数,同时还是它与企业生态系统其它成员不断地责任互动的结果。根据系统论的思想,整体的动力学性质决定了各个部分的动力学性质,因此,整体的企业社会责任动力是首要的,企业生态系统所有组成成员的社会责任是需要遵循整个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法则的,成员追寻的是在实现企业生态系统整体企业社会责任效应最大化的基础上来实现自身社会责任效应的最大化,也即先有企业生态系统的“大我”,后有成员自身的“小我”。在企业生态系统中,即便是某一部分成员的社会责任履践不到位,也可能给整个系统带来广泛而且逐渐升级的失责损失,互动过程中某一结点成员的社会责任缺失将对整个企业生态系统带来损失。可见,在履践社会责任过程中应改变过去那种孤军奋战、个体主义的方式,而应诉诸于系统关联的整体性的社会责任生态智慧,这种社会责任生态智慧强调:在企业生态系统有机体中,任何社会责任生态因子的存在逻辑与价值实现都需要融汇于其所处的企业生态系统中并通过与系统其他因子的互动才能够得以确证;同时,反对在社会责任方面孤军奋战的作法并非否认个体社会责任生态因子自身的存在逻辑与价值实现以及它对于整体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的价值,其着眼点在于指出个体成员的社会责任只有置于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中才能使其存在逻辑与价值实现得以更好的支撑和确证[10]10。

2. 复杂非线性

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内涵强调的是多层次、多元个体、多向度的关系,即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履践与价值实现不但体现在企业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上,还更多地体现在系统的各层次之间;不仅包含企业生态系统成员企业个体间的社会责任互动,还更多地体现在系统个体成员企业与其它利益相关者以及诸多环境的社会责任互动;不仅实现系统个体成员对某一个责任客体单向度的责任实现,更强调其“兼济天下”般的多向度责任实现。这种关系的实现不仅依赖于企业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态位成员之间的社会责任相互作用,更依赖于系统成员个体间的社会责任互动效应的相互嵌套性。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的多主体、多向度、多层面分析有助于理解系统成员微观演化和企业生态系统宏观演化的复杂非线性,这种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复杂非线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多向因果。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实践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互动演化系统是相互依赖、因果循环、递归反馈的,个体成员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不适合诉诸于传统还原论的分析法[12],其彼此的影响关系和价值实现往往表现为多向因果。(2)多层嵌套。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的协同演进与互动演化表现出多层次的特点,不仅体现在企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微观社会责任协同演进与互动演化,还体现在企业集群与企业集群之间以及企业与诸多环境之间的宏观社会责任协同演进与互动演化,多元主体与多层次的协同演进与互动演化交互嵌套、难以区分。(3)非线性。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实践与价值实现因其构成成员的复杂性以及彼此影响效应的非线性表现为典型的复杂非线性,成员间社会责任互动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效应也往往是较难计算和预知的,简单的线性思维不适宜于解读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的协同演进与互动演化。

3. “超系统”的构建

企业生态系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自组织特征,其超循环是凭借功能耦合形成的循环之上的循环。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的超循环指的是不同生态位成员在社会责任演化过程中不是一味的竞争或争夺资源的关系,而是通过彼此的责任共担与责任互动实现协同发展,从而达致超系统的发展状态。其本质是系统成员间通过彼此的社会责任互动与协同演进,在功能与结构方面超越单体组织的社会责任而耦合为高阶层次的社会责任系统。社会责任超系统超越了各系统成员之间独立的责任关系以及个体企业社会责任分立的、短期的价值,着眼于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的最大化履践与整体最优价值。基于社会责任超系统的整体演化,各系统成员来履践自身的社会责任并实现可持续经营。企业社会责任超系统形成的条件具体体现为:各社会责任系统必须在功能上兼具利他与利己的双重特征,即既能通过社会责任的自返循环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又能通过社会责任的交互循环带来互利效应。在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中,各系统成员往往表现为一种追寻自我价值的利己性存在,但他们又因为同时具备互利合作的关系而在这种自利同时也具有利他的属性,当系统成员的社会责任履践以及彼此的社会责任互动为整个企业生态系统和成员个体创造最大化的多元价值,而且基于这种多元价值创造而形成的的利他效应能够形成一个多单元的因果循环与内在关联,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更大规模的社会责任超系统就实现了。由此而形成的社会责任“超系统”比企业单体组织的社会责任履践与价值实现更具有协同优势和系统优势,具有更优的结构张力、更稳定与强大的功能以及更为持久、旺盛的发展能力[13]。

(四) 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影响效应

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的系统关联、复杂非线性、超系统等合理性表征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效应。

1. 缓解共生伙伴间的个体差异性冲突

企业生态系统是由若干个体成员所组成,每个系统成员在履践社会责任方面的价值观可能互不相同,甚至系统成员在同一社会责任价值活动中对同一客观效果的追求活动存在有完全不同的社会责任价值观。采用社会责任互动的方式,使系统成员选择遵守共同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相关伦理准则,促使社会责任行为的效用最大,可以较好地实现企业与其共生伙伴之间的社会责任匹配与融合,有效缓解系统成员的社会责任差异性而造成的合作冲突。

2. 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信息不对称与契约不健全是造成企业生态系统内成员之间的目标冲突和失责行为的主要原因。企业生态系统系统成员往往在各自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专属知识与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他们掌握大量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一种隐性的“私人信息”,由此形成了共生伙伴间的信息不对称。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有可能做出有损对方利益的行为而不易被发觉,这时即便存在有一些契约也无法实现“完美”的约束效果[11]143。采用社会责任互动的方式来降低系统成员借助隐蔽信息和采取隐蔽行动获得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可以有效避免这种信息不对称与契约不完全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使不道德和不负责任行为的机会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从而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目标冲突。

3. 提升顾客价值

消费者在企业生态系统中是主要的价值创造对象,大数据和新常态背景下的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价值观变化明显,随着被教育水平与认知能力的提高,消费者不仅关注产品与服务本身,更关注产品与服务的产出过程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关注这个过程符不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企业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态位企业之间以及核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社会责任互动,使得顾客购买产品时不仅关注产品的功能,更加关注产品的安全性、低碳环保性等特点。在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影响下,消费者由普通消费者转变为“责任消费者”,更注重对产品责任的深度体验,消费者会充分利用用脚投票的权利,他们宁愿花较高价格购买有责任感的产品也不愿购买一件出自童工或者监狱囚犯之手的衣服。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消费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有利于人们更加有效地监督企业的责任行为,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4. 共创系统价值

企业生态系统内企业合作伙伴之间可通过社会责任互动的监测、分析、预测与信息共享,监控并审核企业生态系统每个成员的社会责任履践,分析系统成员的社会责任问题与机会,提供更精确更丰富的社会责任决策参考信息,实现社会责任互动与共担,以及资源和价值在企业生态系统内流动、循环和转化,从而促进企业生态系统实现进一步协同和价值共创。如前文所述,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互动而由系统成员及其伙伴构成多向度、非线性的复杂责任网络体系,单体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践需遵从整个网络的社会责任标准与规范,其创造的价值也大于部分价值的和。通过社会责任互动搭建完整的价值网络,提升整个生态系统伙伴的竞争力。

三、 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管理变革

互动视角下的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研究必然带来一场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变革,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范式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单边治理到多边治理,从孤立静态的企业社会责任走向联系动态的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来讲,将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管理变革。

(一) 生态共生

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的生态观蕴含着社会责任有机活力的、互动关联的、系统整体主义的属性,表达了企业生态系统内社会责任协同演进、生态互动的观点。企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间是追求互利共生的,其本质意义在于不同主体之间的责任共担与互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互惠共赢的关系,在互相承担责任中企业生态系统的成员得到优化、进化与发展。企业生态系统成员共同构成基于共同利益的生态命运共生体,各个系统成员在创造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密切系统内的利益相关者,承担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使这些利益相关者能与自己一起实现生态共生与协同演进,实现系统局部的生态共生与协同演进带动其他部分的生态共生与协同演进,从而形成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共生与协同演进的良性循环。企业社会责任生态共生思维与传统的社会责任机械孤立思维的主要不同体现在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的整体联动、责任共担、协同并进等方面,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企业生态系统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视角考察系统内每个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社会责任实践,以企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社会责任和价值实现作为评判系统成员的社会责任观念、社会责任行为与社会责任模式的标准和依据。微观企业需要把自己置于企业生态系统的宏观整体中去考虑和设计自己的社会责任战略与价值系统。

(二) 交互控制

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的生成实际上是在客体社会责任因素提供的约束性机理与主体社会责任因素提供的成长性机理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落脚点多是独立的单个企业,其社会责任管理的逻辑也是基于层级组织权威的科层机制,属于企业内的社会责任制度安排,而企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超越了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边界和层次,因此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在结构形态、协调方式、制度安排等方面上都与传统企业有很大差异:企业生态系统成员虽然都有着独立生存的意志,但其社会责任更多的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交互性和协同性,系统成员之间的社会责任追寻的是自我价值的主体和客体的交互责任关系。企业生态系统各个行为主体需要具备多主体交互控制的观念,与其他主体实现社会责任协同合作和彼此约束,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要为对方创造价值。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主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需首先尊重其他系统成员的权利和获得社会责任价值的可能性,在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础上,在社会责任主体交互的意义上,通过彼此的社会责任督促与监督、社会责任行为示范、社会责任共担与合作等,以社会责任生态共生体的形式共同建构企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秩序。各个系统成员在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责任交互控制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共同创造多元价值,这种交互控制的社会责任行为能有效协调和激励各成员的社会责任行为,引导成员企业共创价值并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而这是传统社会责任科层治理中的命令机制难以实现的。

(三) 价值拓展

企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价值共创的系统,美国《商业周刊》专栏评论家Steve Hamm指出:采取有效的方式改变组织经营行为,使其由传统的极端孤立的经营行为转变为共同创造价值的行为已经成为当今企业价值增长的关键[14]。企业生态系统中存在垂直、水平和斜向三种社会责任互动的价值网联结方式。垂直关系的价值联结表示上下游企业和顾客之间的社会责任互动关系,这种社会责任互动关系在保证企业迅速组织生产、改善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改善各环节间的联系、赢得品牌声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平关系的价值联结表示企业与互补企业、竞争企业等之间的社会责任互动关系,这种社会责任互动关系在带动行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制定、创造良好的商业氛围、促进产品品质提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斜向关系的价值联结表示系统内不同共生企业之间有可能实现社会责任互动,这种社会责任互动关系在保证商品及时生产与及时交付、全面提升顾客满意度、增加系统内成员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社会责任互动演化的外在表现是社会责任协同效应的放大,在企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社会责任自组织和来自外部环境的社会责任调节管理活动作用下,其系统内各类成员之间在社会责任发展演化过程中发挥彼此互动以实现系统社会责任的协调一致和整体协同效应。因此,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具有“多元性”和“系统性”,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互动不仅影响财务绩效还影响非财务绩效,不仅影响微观价值还影响中观价值和宏观价值,不仅影响短期价值还影响长期价值。基于此,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多元价值测度指标如下,微观价值创造:(1)财务价值: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企业总资产收益率水平/总销售收益率水平/年均销售增长率水平/投资回报率水平/利润率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水平;(2)非财务价值:顾客满意度水平/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品牌声誉等;宏观价值创造:(1)协同进化能力:信任要素(成员间的信誉和认同程度、成员整体利益的意识程度等),协调要素(协调机制的有效性、处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信息共享要素(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共享文化氛围等),沟通要素(沟通频率、信息传递有效性等),利益平衡要素(供应商满意度、分销商满意度等)等;(2)系统健康度:生产率(要素生产率、创新的实现等)、健壮性(抵抗力、产品稳定性等)、缝隙市场创造能力(业务多样性、产品与技术多样性等)。

(四) 互惠共赢

企业社会责任互动蕴含着有机生命的和内在联系的生态智慧,表达了企业生态系统内各种要素及各个主体(其中也包括相互对立的要素和主体因素,如同行业者、上下游企业等)在社会责任方面相互关联、生态互动,通过责任能量的传递与交换实现一种价值增值的状态。企业社会责任互动体现的是一种非零和的互利博弈。由于社会责任的存在,互动的企业双方有部分利益是一致的,而这种一致的利益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基础。博弈双方因社会责任互动而实现双赢,如果相互背叛和失责,则面临的结局是双输。一个企业如果不与合作的企业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而是在合作过程中一再地做出一些失信、失责的举动,那么必然会导致合作企业也以同样的失责行为进行“还击”。例如,一个企业如果一再拖欠供应商货款,那么供应商可能会采取延迟发货、提高交易成本等行为进行报复。这样的恶性互动行为,短期看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小部分利益,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对企业和供应商都没有好处,双方的恶性互动带来的是两败俱伤的结果。与其双方都受损,不如建立一种能够获得责任共担和互动共赢的合作关系。20世纪80年代,通用公司在与零配件供应商合作过程依据其在企业生态系统中的高生态位强迫对方大幅降价而使其利益大大损失,零配件供应商因此而减少在研发和创新上的投入,产品质量不断下降。同时,供应商还将原本只供应给通用的零部件供应给了通用的竞争对手,最终使得通用与零配件供应商双方的发展都受到制约。在认识到这些弊端之后,通用与其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责任互动关系,最终在协同发展中实现了互惠共赢。企业生态系统成员之间建立责任互动关系,不仅能化解利益冲突,保证整体利益,而且能使各成员的根本利益得到满足。

(五) 价值合一

“合一”观的具体体现是“群己合一”和“义利合一”。所谓“群己合一”,即企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各成员的自我利益是统一的。以社会责任互动模式组成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以成员个体利益和系统整体利益高度一致为基础的,整体利益即为成员个体利益,整体利益的增长也就是成员个体利益的增长。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佛家的“自他不二”、道家的“天地以其不自私故而天长地久”等都是“群己合一”的很好体现。所谓“义利统一”,即生命存在的道义与利益是统一的。任何一种生命物种的存在既是其自身的存在,又负有对其他生命物种的责任(如提供生存条件)。企业生态系统整体的社会责任是具有共同目的、共同利益和协调的行为,成员个体在进行社会责任自主决策时并不会影响整体社会责任的协调性。“义利统一”对于当今企业履践社会责任有着很好的启示,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认为“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他认为获取财富应遵循人间正道,这是“义利统一”很好地体现。多年以来,李嘉诚不仅妥善经营企业,到晚年将大量精力投入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投入慈善公益事业中[15]。在“合一”价值观与思维的指导下,企业生态系统成员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荣辱与共的关系,各成员同心协力,共同努力实现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双增长。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扬弃了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价值观,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价值霸权主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过度竞争主义等,增添了适应新常态时代社会责任的新内容,如“合一”价值观,这些新价值观共同引导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生产经营行为,创造动态平衡的和谐关系,实现企业的永续健康经营。

四、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以企业生态系统作为社会责任研究的对象,明确地将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定位于对多边群体的责任机制,提升各群体之间的同边与跨边责任网络效应,重新界定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涵蕴,有效引导和协调企业生态系统成员间的社会责任互动和协同,实现企业生态系统成员的责任共担与管理变革。这种研究体现了一种新的责任理念和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视野,它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但要关注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更要在更广阔的视野和人文格局来体察企业生态整体的社会责任变化,即“自度”的同时还要“度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就是使系统内各成员企业之间、成员企业与环境之间形成协同的社会责任互动关系,使每个成员企业都能把自己的社会责任当成整体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实现彼此的责任共担与价值共创。(2)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互动的合理性表征体现在系统关联、复杂非线性、超系统的构建三个方面。(3)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的合理性表征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缓解共生伙伴间的个体差异性冲突、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提升顾客价值、共创系统价值。(4)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互动视角下的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研究会带来一场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变革,主要体现在生态共生、交互控制、价值拓展、互惠共赢、价值合一这五个方面。

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研究体现了一种新的责任理念和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视野,明确地将企业生态系统社会责任定位于对多边群体的责任机制,它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但要关注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更要放宽视野,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认识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生存发展问题,体察企业生态整体的社会责任变化。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在理论方面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领域,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从单体企业研究范式走向企业生态共同体研究范式,从孤立静态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范式走向联系互动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范式,从单向度、一元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范式走向多向度、多元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范式,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在实践方面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摆脱战略近视,以生态思维指导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行为,使企业从有限的焦点到广阔的视野。在推动企业在更大的有机整体的视域中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社会责任,在生态系统的关联中和企业存在的一体化中去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创造,提升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提升企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MOORE J F.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11(3):75-79.

[2]潘剑英,王重鸣.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回顾与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9):51-58.

[3]DECLAN RYAN.Business Ecosystems-Transforming and Optimizing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EB/OL].(2009-08-10)[2015-02-13].http://www.cxo.eu.com/article/Business-ecosystems——transforming-and-optimising-organisational-resources/.

[4]AFILE M.The Keystone Advantage: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ean for Strategy,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7,23(4):287-289.

[5]MOORE J F.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M].Winchester:Wiley & Sons,1996:26.

[6]CARROL A 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497-505.

[7]WOOD W J.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Academy of Mangement Review,1997,40(12):266-295.

[8]BALDWIN C Y.Organization Design for Business Ecosystem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 Design,2012,1(1):20-23.

[9]WINN M I,POGUTZ S.Business,Ecosystems,and Biodiversity:New Horizons for Management Research[J].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2013,10(6):4-19.

[10]MACRO LANSITI,ROY LEVIEN.Strategy as Ecolo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3):1-11.

[11]BRANDENBURGER A M,NALEBUFF B J.Cooperation:A Revolutionary Mindset That Combin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M].New York:Doubleday,1996:139-144.

[12]高丽.企业生态系统的生成机制与管理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11.

[13]单凤儒.论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创新——以生活为媒介的“双网”渗透培育机制探究[J].中国软科学,2014(6):81-97.

[14]HAMM S.The Pick of This Year’s Crop.of Books[N].Business Week,2004-12-13(03).

[15]辛杰.非正式制度、文化传统与企业社会责任困境的隐性消解[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9):25-33.

(责任编辑束顺民)

Connotation and Management Reform of Interaction of Corporate

Ecological System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XIN Jie, LI Dan-dan

(SchoolofManagement,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paradigm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been “unilateral” and “one dimensional” in value creation and it should evolve and develop towards a multi-lateral and diverse value creation paradigm.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conformity of corporate ecological system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d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and rationality of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rporate ecological system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thought of management reform of the interaction of corporate ecological system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proposed. Rationality of characterization of corporation ecological system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eraction is interac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lex, nonlinear system whose symbiotic effect is to alleviate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conflicts between symbiotic partners, reduce the risk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create customer value and jointly build a better value system. Study of corporate ecological system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will bring the management reform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ich is mainly demonstrated in ecological symbiosis, interactive control, value development, mutually benefit and win-win situ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value.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further expands the research field and level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helps managers of corporations to keep from strategic myopia, guides corporations to consciously deal with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lations with other corporations and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enhances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change the environment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ions.

Key words:corporate ecosystem;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eraction; connotation; management reform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6)01-0021-08

作者简介:辛杰,男,管理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商业伦理、企业文化研究;李丹丹,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商业伦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责任互动与多元价值共创研究”(15BGL070)

收稿日期:2015-07-28

猜你喜欢

管理变革社会责任互动
校务信息化促进高校管理变革和数据平台建设研究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营改增”对公路物流运输企业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变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