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2016-04-13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2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输出语言输出

刘 剑(三峡大学 湖北 宜昌 443002)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刘剑(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文秋芳教授(2013)指出在我国大学英语语境下,仅有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无法达到成功的英语学习,必须在保障充分输入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和强调输出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的英语交际能力。本文将调查分析宜昌三峡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情况,通过研究“输出驱动假设”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意义,分析“输出驱动假设”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关联性,提出“输出驱动假设”这一教学理念在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输出驱动假设 语言输出 文化输出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引言

尤其达(2001)提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阅读,视听)→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过程。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及二者关系长期以来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核心问题,我国高校强调以输入促进输出的外语教学理念延续了几十年,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是难以摆脱传统讲授模式,对于语言输出的驱动作用缺乏应有的重视。2013年暑假,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在外研社举办的“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研修班”上,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详细说明了“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其内涵包括:第一,从心理学角度看,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第三,从外语教学角度看,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陈文凯(2010);赵靖娜(2012)等探索了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英语专业写作,口语等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性。另外,众多知名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如蔡基刚(2010)提出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得到重视并改善。宫慧玲(2009)实验了翻译教学新模式。然而,有关“输出驱动假设”理念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还并不多见。笔者调查分析宜昌三峡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情况,通过研究“输出驱动假设”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意义,分析“输出驱动假设”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关联性,提出“输出驱动假设”这一教学理念在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情况

时至今日,走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前列的众多高校已纷纷开出各种与翻译相关的后续拓展课程,如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影视翻译等。我校三峡大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依然是在读写课堂内以课后翻译练习讲解或者四六级段落翻译训练的形式开展。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或时间精力选修与翻译相关的素质拓展课程。然而,面临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题型改变,翻译分值增加的现状,要想提高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翻译能力和全国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并加强翻译教学改革,把翻译课程纳入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从而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二、从学生角度看待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笔者为了掌握学生在学期各阶段的学习动态,查找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翻译学习效果,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24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78份。鉴于文理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存在的差异,调查对象涵盖了文科类专业(文传学院)36人,医学专业(医学院)77人,理工类专业(机械和水环学院)111人。调查对象为均已参加并绝大部分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现阶段的翻译学习的效果是不看好的。认为只要学过英语,会英语就会翻译的学生将近一半,为51%;在没有学习翻译之前,77%的学生对翻译的理解就是“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在翻译课程中觉得没必要或者无所谓学习翻译理论的学生多达60%;觉得有必要开设翻译课程的学生约60%,另外超过70%的学生认为现有的大学英语翻译学习就等同于翻译练习。一方面,学生对现有的翻译课程学习能否满足自身的考试,就业或留学需求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学生在翻译课上学习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翻译时,学生往往依赖网络,习惯手机百度或有道,这样的翻译结果也就仅限于机械的英汉或汉英转换,“翻译腔”或者“中式表达”甚至拼音注释的情况比比皆是。

三、从教师角度看待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2013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以来,翻译模块的内容改成了段落翻译,与中国历史文化,时政热点等紧密联系。然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沿用的依然是传统模式,老师在读写课上讲述文本内容,通过翻译练习加深对教材课文的熟练掌握,期末考试的翻译题目也往往是课后练习,评价标准就是参考译文,鲜少涉及到翻译中的文化输出层面,而且现有读写教材中几乎没有负载了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因此学生做汉英翻译时总是词不达意。

笔者曾对数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大学英语教师们普遍认为我校对于翻译课程的重视程度与本地翻译人才的市场要求不相符。教师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不能走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路线,因此难以脱离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课时的局限。读写课上讲翻译的前提是要完成每单元的教学任务,而且讲翻译一般就是讲解课文重难点词汇,短语及句子,或者处理课后翻译练习,这也从侧面能够解释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表示的翻译学习就是翻译练习。另外,翻译教材虽然种类繁多,很多内容相似率高,相似的章节往往改换的只是一些翻译案例。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并结合四六级段落翻译的文化输出需求时,可以参照的内容并不多,于是往往在有心无力的情况下,难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活动。

四、输出驱动假设指导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意义

文秋芳(2008)针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以接受正规外语教育,具有一定外语语言基础的学习者为目标。目前我校在现有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增设翻译课程的难度较大,因此听说或读写课程中的翻译教学与素质拓展翻译课程如何在“输出驱动假设”指导下开展合作是需要加以考虑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避免“输出驱动假设”指导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效的负面影响。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翻译教学,主要以针对学生各自专业以及求职面试,海外留学等不同需求制定的口译、笔译等综合训练为主。但是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如听说课堂出勤率,翻译教学满意度,四级成绩等都会因为对上述需求不确定,对相对繁重学习任务不适应而出现偏差。其次,如何解决“输出驱动假设” 指导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产生的阻力。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选择维持原有听说、读写课程教学团队,或者成立满足学生职业规划需求的学术英语、专业英语或考试英语团队。在“输出驱动假设”翻译教学中,应对学生各类需求的教学强度会对教师专业发展造成压力。

但是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实施必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第一,输出驱动的翻译教学能够服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对现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或者全校素质拓展翻译课程进行调整,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未来择业规划选择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效率。第二,输出驱动的翻译教学能够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各院系专业合作开办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明确以专业相关知识的口译,笔译,写作输出为学习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功底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教促研,带动相关教研和科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五、输出驱动假设指导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建议

翻译不仅是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更是源文化和目的文化之间的碰撞。学生翻译能力不仅取决于学生英语水平,也取决于汉语能力甚至文化知识的掌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排除汉语文化的干扰的同时,加强汉语文化的输出。学生要能够从自身的翻译学习需求出发,提升用英语表达汉语文化的能力,增强自身在求职市场的翻译竞争力。对教师而言,翻译教学过程要关注文化意识的渗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和文化,通过读写或听说课程加大培养学生说、写、译表达性机能的输出以促进阅读,视听接受性技能的输入。

首先,输出驱动假设能够指导课程设置的改革。我校的大学英语翻译可以有计划地融入三峡地区旅游文化翻译相关内容。将三峡文化知识融入到现有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题型改革为契机,有关中国文化,地方文化的段落汉英翻译训练能够有效提升中国文化、地方文化翻译能力和文化认知水平。通过开设全校公选的三峡文化课程,或者三峡文化翻译课程,帮助学生提高三峡文化翻译能力和三峡文化认知水平,培养满足三峡地区市场需求的地方翻译专业人才,传播三峡文化。还有一种可行的办法,就是可以和电气学院,水环学院,医学院等水电特色鲜明或者留学生众多的专业,合作开设专业素质拓展课程,这样的课程建设已经在我校试点进行。

其次,输出驱动假设也能够指导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网易公开课,爱课程等在线课程,并开展翻转课堂,微课等多种形式合成的讲授方式。教师通过向学生推荐,介绍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21世纪双语手机报,Unipus App等公众平台或手机助手,最大限度地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吸引学生对翻译信息的关注,激发学生翻译练习的兴趣。教师自身发展也需要符合学生考试,就业需求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通过参加暑假短期培训或者脱产长期学习等方式,学习相关音频、视频、翻译软件的使用,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无限潜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

另外,输出驱动假设还能够指导翻译教材编著的改革。现有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教材仍然沿用英语专业翻译教材的编写模式,从翻译定义,性质,分类到译者素养等相关理论知识根本不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胃口;而增译,减译,加注,注释,切分合并,归化异化等翻译技巧在学生实际翻译中根本用不上;修辞翻译,翻译评估等内容更是离四六级考试遥不可及。学生需要能够帮助提高四六级段落汉英翻译得分的教材,需要能够指导将来学习生活中随时救急的广告、应聘、旅游、法律、新闻等等应用类翻译的教材。因此,在这样的学生需求和市场需求指导下的,以写、译输出为培养目的,需要大量视听,阅读输入的教材编写就应该是科研,教研立项的出发点。

六、结语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顺应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势,有必要改变长期以来延续的单向输入型教学模式,读写课上有限的翻译练习只是帮助学生训练接受性的输入,难以实现听、说、译的表达性输出,培养的学生市场求职竞争力有限。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能够从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出发,专注学生的听、说和译的输出,结合学校的办学优势,合理使用网络资源,通过系统学习相关翻译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强化翻译技能训练,成长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地方文化翻译人才。

【责任编辑:何东】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8,(1):64-69.

[2]陈文凯.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0-122.

[3]陈小曼,郑长贵.原文之形,译文之义—大学英语翻译翻译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J].山东外语教学,2009,(1):66-69.

[4]宫慧玲.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9,(2): 44-48.

[5]黄加振.大学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及翻译人才培养研究—基于福建高校非外语专业选修翻译需求的调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89-95.

[6]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6-22.

[7]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 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8]吴红梅.中国文化输出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问题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2,(1):82-87.

[9]严娟.输入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3):37-38.

[10]尤其达.输入与输出并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J].外语界,2001,(6):40-43。

[11]赵婧娜.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J].外语研究,2012,(10):331-332+334.

★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刘 剑(1978—),女,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三峡大学校级教育科学研究“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4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5-30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6)01-96-4

猜你喜欢

文化输出语言输出
高职学生文化失语现象调查与研究
“握拳而立”
高中英语“以说促写”教学实践研究
张靓颖玩音乐没想着“文化输出”
优化综合语言实践项目课设计提高语用能力探究
日本动漫《犬夜叉》的编制与发行启示
英语专业技能课运用PBL促进语言输出的探究
文化输出驱动下的归化与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