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充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2016-04-13何常全冯维和中共南充市委党校四川南充637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研究

何常全 冯维和 李 韵(中共南充市委党校 四川 南充 637000)



南充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何常全冯维和李韵(中共南充市委党校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南充富民经济中极具潜力的增长点。但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是旅游资源的潜力和能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释放。本文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摸清了南充旅游资源的优势所在,提出了深度开发南充旅游资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 深度开发 研究

冯维和(1958—),男,中共南充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

李 韵(1976—),女,中共南充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哲学社会科学。

南充是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的核心区,是我国三国文化旅游的始发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到目前南充旅游业发展的态势与南充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度、品质还很不相称。深度挖掘南充旅游资源的价值,开发出有巨大吸引力和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必须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突出它的唯一性、在旅游市场的拓展上突出它的世界性,才能全面提升南充旅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实现南充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一、南充旅游产业深度开发的独特资源

南充是嘉陵江中游的一颗明珠,岁月的苍桑和历史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成为南充发展旅游的宝贵财富。

(一)秀美与奇特并存的生态文化资源

嘉陵江生态文化是大自然赐给南充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其它地区无法复制的旅游资源。阆中“嘉陵第一江山”,风光秀丽,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到此览胜观光,并留下绚丽诗章。诗圣杜甫将它与嵩山、华山相比,加以赞美。画圣吴道子以此画出了《嘉陵三百里风光》图。蓬安“嘉陵第一桑梓”,汇聚了嘉陵江流域最经典的诗画田园、巴蜀文化独具影响力的发源地、千古浪漫爱情圣地、天地人合一理念的展示台、嘉陵江农耕文明等五大特色的复合型旅游景区,被誉为“嘉陵江上最浪漫的休闲家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造就了嘉陵江蜿蜒曲折、千回百转的地貌奇景,嘉陵江在高坪区青居镇形成了一处具有世界地貌奇观的旅游资源,亚洲唯一的 359°曲流——“嘉陵江第一曲流”。如此众多的旅游资源,只要深入挖掘嘉陵江沿线厚重的文化底蕴,全面整合与创新,一定能打造出全国独一无二的嘉陵江生态文化品牌。

(二)风水与传说相伴的自然地貌资源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浅丘带坝、中丘中谷、高丘低山各占三分之一的地貌类型,决定其拥有十分丰富的地貌景观旅游资源。阆中城三面环山、四面环水形成的风水古城,加上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先后到阆中著书立说,死后又葬于阆中,更增添了阆中风水宝地的神奇性。位于南充高坪老君镇的凌云山,其山形地貌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相俱全,这一独特的风水地貌,凸显出凌云山的至高地位,在“2009 中外旅游投资高峰论坛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旅游业成果颁奖盛典”上,凌云山风景区荣获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最佳风水旅游景区”称号。位于营山境内的太蓬山,海拔731米,方圆40余里,曾为川北佛教圣地,加上民间关于杨贵妃最终归隐于此的种种传说,使之已有"蜀北名山"之兴誉,"太蓬仙迹"之美称的太蓬山更是声名远传。南部升钟湖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人工湖,有“西部西子湖”之美誉,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配套最完整的标准池钓场,2010年南部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了“全国钓鱼城市”。

(三)厚重与风情相映的本土人文资源。南充历史厚重,文脉深远,人文资源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主要包括:

1.三国文化之源头。南充是《三国志》的诞生地和“三国文化”的源头。著名史学家陈寿著的《三国志》内涵极其丰富,既是一部《历史》,又是一部《兵法》,还是一部《智囊全集》,更是一部展示兴衰成败规律的千古绝唱,这部史书跨越时间的阻隔,影响着中国的历朝历代,直至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南充境内三国遗迹众多,三国文化底蕴厚重,其内涵、外延涵盖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民族、社会等诸多领域,可谓广阔无垠,极有利于挖掘,有利于展现。于此,南充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三国文化研讨会永久会址。

2.丝绸文化之首都。南充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之美称,其丝绸文化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西汉时期,南充丝绸就成为朝廷贡品;唐宋时期,南充“顺庆大绸”饮誉京城,畅销于丝绸之路;果州之绫,还被日本皇室珍为国宝。南充丝绸有“享天宝物华之誉,胜苏杭品质之优”的美名,1915年,南充丝绸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力压群芳获金奖。如今,南充既是全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四川最大的丝绸工业中心,也是我国西部地区蚕茧、丝绸生产规模最大、丝绸产品最丰富的城市,还是西部桑蚕种、茧丝绸、科研教学最集中的地区。南充丝绸业的兴旺发达,沉淀了厚重的南充丝绸文化,被中国丝绸协会评为中国绸都。

3.红色文化之胜地。南充既是中国革命的老区,又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当年强渡嘉陵江,在南充境内留下了许多重要遗址,顺泸起义南充又是重要的指挥中心,有许多可歌可敬的英雄事迹在民众中广为留传。南充还是朱德元帅和罗瑞卿大将的故里,是民主革命家张澜及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故乡,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在此生活和工作,这些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独特的红色文化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为南充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民俗文化之瑰宝。南充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汇聚成了一座民俗文化宝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质量和密集度在全省名列前茅;南充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地方生活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如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川北皮影四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饮誉中外,2012年,南充加入国际木偶协会,是中国唯一一个加入该协会的城市。南充的歌舞剧《嘉水绸韵》、《相如长歌》,民俗歌舞剧《蜀嫁》,折子戏《装盒盘宫》、《八件衣》、《卖画拍门》,木偶舞蹈《千里共婵娟》、民俗歌舞《川北婚嫁》、《坐歌堂》,戏曲音乐剧《锦娘》从多个侧面传承和再现了川北的民俗文化风情,在中外重要的文化展演中屡屡获奖。此外,南充的篆刻、竹编等民间艺术和李淳风、袁天罡、纪信、张献忠、杨贵妃等民间传说也都各具特色,令人着迷。

二、南充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足

南充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潜力巨大,开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潜力还未充分挖掘出来,短板还十分明显。

(一)旅游资源整合度不高

南充拥有阆中的嘉陵第一江山、蓬安的嘉陵第一桑梓、高坪的嘉陵江第一曲流、嘉陵的千年绸都第一坊等优美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拥有陈寿三国文化、司马相如文化、客家文化、风水文化、红色文化等厚重的历史积淀,但是,各种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有效的整合,有些旅游资源利用过度,甚至造成了破坏,而有些旅游资源却不为外人所知,导致综合效益低下,使南充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极不匹配。

(二)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综合产业,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加强协调,共同探寻旅游资源间的异同关系,彰显各自的特色。但从现状看,各地开发程度参差不齐,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产品,大多数景区整体包装简单,开发水平较低,主要以简单恢复古建筑物为主,只为游客提供一点基本的食宿服务和简单的景点介绍,一些景区,虽然古建筑巍然耸立、排列有序,但给旅游者的感觉是“似曾相识”,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缺乏深度的游客体验和创意产品设计,从而导致旅游者对南充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三)市场拓展力度不够大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旅游需求在不断变化,只有加强旅游市场的研究,洞悉旅游者的需求变化,不断推出旅游者喜爱的产品,才能增加客源,拓展市场。但是,南充的市场拓展大部分还停留在原始产品的推销上,对市场营销研究不够,缺乏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设计,以及旅游口号的策划和形象的传播。整体营销方案不优,旅游营销技巧不强,促销宣传过于分散,形式不多、范围不广、动作不大,没有在海内外客源市场不断强化旅游形象,由此,客源市场拓展缓慢,旅游市场占有率不够理想。

三、南充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路径

结合南充旅游资源优势,借鉴国内外旅游开发的经验,我们认为,南充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应采取如下举措:

(一)强化精品意识,打造顶级品牌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的生命,旅游品牌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南充旅游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坚持特色与品牌相结合的原则,来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拓展市场空间,要依托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把历史文化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打造特色顶级世界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

一是依托嘉陵江水域,打造嘉陵江风情旅游精品。嘉陵江是南充的母亲河,也是南充最大的特色旅游资源,尤其是高坪青居的嘉陵江第一曲流,具有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禀赋和潜力。因此,要紧紧围绕嘉陵江旅游来进行深度开发,打造南充旅游顶级品牌。在嘉陵江第一曲流的开发上,一定要有新思维、新理念、大手笔,大力度推进嘉陵江第一曲流国际度假旅游区开发建设,启动嘉陵江游艇俱乐部等一大批水上游乐项目,把嘉陵江(南充段)水上旅游线路做成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旅游品牌,以此带动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

二是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川北文化旅游精品。深度开发南充旅游资源,要在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上下功夫、做文章。首先,要深度挖掘丝绸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风水文化的内涵,把深邃文化演绎出来,让历史情景再现出来,使静止建筑灵动起来。其次,对南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来加以合理利用,精心包装一批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节目,对《相如长歌》、《蜀红》等文化旅游产品,要进一步打磨,使其成为提升南充旅游文化品质的重要载体。要实施“一县(市、区)一品”特色文化战略,建立文化园区,顺庆要以三国文化为底蕴打造“西山三国源文化产业园”;高坪要以凌云山民俗宗教文化为核心,打造“凌云山民俗宗教文化产业园”;阆中要以古城文化为基础,打造“古城文化产业园”,使各地特色文化得以深度挖掘,来提升南充旅游的形象。

(二)注重营销方略,做大客源市场

旅游经济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创意经济,没有促销大举措,就没有市场大拓展、产业大发展。南充至今没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旅游品牌,与推广力度和技巧有很大关系,对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强力推介宣传南充旅游产品。

一是加大媒体的推介力度。要加大旅游宣传创意和策划投入,着眼高端化、大众化,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多形式、进行大覆盖,要以独特性来增强吸引力,要在主流媒体开设专版、专栏、专访,形成推介旅游产品的强大声势。

二是加大客源地促销活动。以成都西博会等节庆会展为载体,进一步扩大南充旅游在成都、重庆和西安等重点客源市场的影响力;注重在香港、深圳、上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客源市场,开展南充旅游推介周;积极拓展港澳台、日本、韩国等境外客源市场。同时,还要注重第三地营销,在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作宣传,让更多地游客了解南充、到南充游玩。

三是加大节庆日营销力度。利用各地传统的民间节事、特色景观与产品,大手笔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的文化节庆活动,聚集人气、提升形象、创造效益。

(三)再谋优势项目,着力招商引资

谋划好旅游项目是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的前提,要充分依托资源的独特优势,结合南充发展总体战略和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超前谋划一批支撑性强、影响面广的重大旅游项目。

一是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谋划项目。积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在工业、农业、文化、体育、商务、旧城改造等领域中找到旅游业派生、延伸、衍生的新空间,充分发挥旅游项目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增长、富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

二是围绕国、省重大发展规划谋项目。结合国、省即将出台的“十三五”规划、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秦巴山区扶贫规划等专项规划和政策取向,从规划层面精心编制一批项目,力争将更好、更大的旅游发展项目纳入国省规划投资的“笼子”。同时,邀请一批名家、大师来挖掘资源的“卖点”,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系统的策划包装,增强项目的可操作性和招商引资的实效性。

三是以招商引资来开发旅游重大项目。纵观我省一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如成都国色天香、环球中心,眉山黑龙滩长岛度假区等旅游项目,都是几十亿、上百亿的大项目,业主都是政府招引的大企业。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发展旅游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要敢于让渡优势资源,要立足算大帐,把最好的资源配置给最好的项目和最有实力的企业。要着眼旅游产业的高端,跟踪知名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旅游业领军企业的投资方向,策划一批投资规模大、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进行招商。要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以市场换资金,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资金,力争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南充旅游项目建设。

(四)加强深度合作,打造南充大旅游

一是加强区域内合作,挖掘旅游资源深层价值。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统一“打包”、统筹推进,避免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努力推动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上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

二是加强区域外合作,延伸旅游经济发展舞台。要按照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互利共赢为原则,坚持“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方向,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加强与广元、遂宁、巴中、广安等周边城市的联合营销,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和优势叠加,推进川东北旅游“一体化”。加强与剑门蜀道、九寨沟、峨眉山等知名旅游景区合作,互推线路,互送客源,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借势发展,借船出海,实现南充旅游发展的叠加效应。

三是加大国际间合作,促使南充旅游走向世界。要实行南充旅游的大发展,必须要有更高的眼界,更大的手笔来运作。目前,可以“哑铃”战术来实施带动战略,将南充南北两个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品牌。一是以阆中风水古城为基础,打造以文化体验为主的国际休闲度假区。二是以高坪“第一曲流”为基础,打造以自然体验为主的国际休闲度假区。在市场开发上可采取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缔结友好城市、旅游发展战略同盟等形式,来推介南充的旅游品牌,促使南充旅游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外旅客到南充来观光游玩。

(五)加大人才培养,保证开发品质

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的品位和质量需要专业人才,尤其是需要精通旅游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人才,目前南充旅游的专业人才短缺,提升南充旅游资源开发的品位和质量,必须加强的人才培养与引进。

一是创新引进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首先,培养和引进旅游产业发展创意、策划人才和旅游经营人才,在重大项目开发中,要同时注重培养和引进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旅游专业人才和知名专家,造就一支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其次,改革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南充市旅游人才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南充高校优势,开设旅游产业相关专业,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举办旅游业发展专题培训班,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熟悉旅游市场运作的旅游经营人才队伍。

二是完善激励政策,确保才尽其用。要优化旅游人才创业环境,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激励和保障机制,真正做到以灵活政策引人才、以事业平台聚人才、以良好环境留人才,让旅游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确保旅游业人才各尽其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对旅游业创新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张伟】

★文化产业★

作者简介:何常全(1963—),男,中共南充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收稿日期:2015-08-20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6)01-03-5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辽宁锦州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