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教学模式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6-03-29李晓娟吴亚书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改革

李晓娟,吴亚书



“慕课”教学模式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李晓娟,吴亚书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却面临着地位的重要性和边缘性、学科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矛盾困境。在“慕课”教学模式的启示下,思政课将进行“微课、翻转课堂、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

李晓娟/辽宁警察学院副教授,硕士(辽宁沈阳110000);吴亚书/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高级教师,硕士(吉林长春130022)。

“慕课”以课程的开放性、多主体的交流互动、微视频与交互练习的自主学习方式等特征冲击和挑战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也为困扰多年的思政课教学矛盾提供了解决的手段和途径,促使思政课由传统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

一、思政课教学之困

由中国科协等单位主办的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术建设报告会上,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站着作报告,而台下的学生坐着、趴桌子、睡倒一片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既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缩影,也是思政课教学困境的真实写照。

(一)地位的重要性和边缘性之困

高校思政课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给予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很高的政治地位,社会、学校、家长也对思政课寄予了厚望,希望通过思政课,实现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使之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代新人。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思政课还是思政课教师都被边缘化。学生认为思政课对就业指导意义不大,把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学校认为其发展主要靠特色专业,因此在课程设置、科研立项、学科建设上都向专业课倾斜。

(二)知识性和教育性之困

自2005年课改之后,思政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教育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以1840年以来各个阶级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为主线,以史代论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了解“四个历史必然”……这些学科理论性、历史性、抽象性太强,无法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政治认同及共鸣。而其教育色彩又太浓,使学生淡化了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的愿望,甚至怀疑其知识性。

(三)教与学之困

思政课实效性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一方面,教与学的矛盾体现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上。思政课集意识形态、思想、文化教育于一体,是国家指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国家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不能脱离教材、大纲讲课,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要内容,无视学生需求的“满堂灌”现象比比皆是。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与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追求民主的个性化学习理念相矛盾。因此,课堂上就出现你讲你的、我干我的,课堂内逃课现象。教师和学生之间,只剩下了点名和记分的尴尬关系。另一方面,教与学的矛盾还表现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先进的学习方式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是同他们的生产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物质生产的条件。”[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技术手段已由图片等单媒体向音像、视频等多媒体发展,但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自如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些老教师没有计算机基础,如果学校不能有效组织这方面培训,他们之中大部分将由于不具备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而无法与学生对话。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数字原著居民”,网络、计算机早已成为他们学习、娱乐、社交的重要手段和生活方式。因此,如果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或者是电子板书的讲课方式,那么与他们无法产生同频共振。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上,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睡觉、玩手机以及请人代听课就成了普遍现象。如何把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如何与学生同频共振成为思政课教学的第三大困境。

综上所述,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与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我们的教育手段与现代技术、教育者与现代的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差异,从而产生了矛盾。

二、“慕课”风暴之袭

所谓“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英文M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中国称为“慕课”。2011年,来自190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学习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课,催生了在线课堂平台的迅猛发展。2012年,随着edX、Udacity和Coursera三大“慕课”平台的建立,被纽约时报命名为美国“慕课”元年。面对美国“慕课”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各国纷纷采取应对措施。英国宣布建立“未来学习”慕课平台,中国许多名校也纷纷加盟“慕课”课程建设,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但2014年以来,各国对“慕课”的认识渐趋理性,对“慕课”的推崇逐渐降温。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曾报道,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米切尔·邓奈尔已经决定停止在Couresa上开设“社会学引论”“慕课”。阿姆赫斯特学院的教授们也以70:36的投票结果拒绝与edX“慕课”平台合作。针对“慕课”风暴,各国教育领域存在着赞成、反对与中立三种态度。但无论喜欢与否,赞成与否,“慕课”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自从有了邮政就有了函授大学、有了电视就有了电视大学、有了网络就有网络学院,“慕课”是网络远程教育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但“慕课”被有些人夸大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甚至有人说,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将消失,课堂将被取消,教师将失业,这是对“慕课”认识的误解。“慕课”是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产物,是经济危机背景下催生的一种商业产品,它无法取代课堂教育、更无法取代大学教育。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7世纪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并受到广泛推广以来,班级授课不能做到兼顾个性化学习的问题就屡受诟病。一直以来,不断有分组教学法、特朗普制、小队教学、凯勒计划等新的课堂教学改良方案提出,更有一些人试图取消班级授课制,如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事实证明,只有课堂教学更符合教育的本性。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直接交流,包含了知识、情感等方面的传递,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这是“慕课”教育无法达到的。“慕课”教育更无法取代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从本质属性来说,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培养人的活动。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就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一点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相一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其基础是生产关系。而学生的社会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这种关系主要靠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在师生的交往中形成。所以,学校教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化过程,是“慕课”等虚拟网络教育无法取代的。

综上所述,“慕课”风暴来袭并不可怕,它只是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运用,只是教育工具的变革,它不能也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社会性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它,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抢占教育阵地,发展民族教育。

三、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之探

思政课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陷入教育实效性差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慕课”教学模式给予了启示。

(一)“慕课”教学模式对思政课改革的启示

慕课的教学方式以微视频为核心内容,微视频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15分钟之间,正是人注意力的临界点,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微视频的主讲教师,基本上都是名校的一流教师。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慕课”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慕课”的学习方式是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课程。注册成功后,可以根据课程安排,观看教学视频,这也更符合大学生的自主精神。“慕课”的考评方式,是学生观看完教学视频之后,按要求提交作业,还可以参加社区讨论、互评作业,可以参加测试,如果成绩合格,还可以获取证书。

“慕课”教学模式给思政课带来的启示:第一,教学取向以“学”为本,其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二,教学设计技术性强。“慕课”里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教师的微反思等微视频制作都采用了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手段。第三,教学评价方式客观化。“慕课”利用学习者在“慕课”平台上留下的学习、讨论、考试、交流等大数据“痕迹”,来分析、处理和评估学习过程。

(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虽然“慕课”只是教育技术革命的结果,但我们更要深刻地理解文化技术的渗透性,正确认识其教育技术也深刻地包含着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曾指出技术意识形态化,“在这种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政治的世界,……在技术的媒介作用中,文化、政治和经济都并入了一种无所不在的制度,这一制度吞没或排斥所有历史替代性选择。……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

我们要警惕由美国发起和打造的“慕课”在线教育平台打着开放、民主的旗号,向全世界免费开放教育资源,而进行技术殖民、文化殖民。正如我们已经了解到的美国以“芯片、薯片、大片”这“三片”对各国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一样,警惕“慕课”在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渗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西方国家在免费开放其教育资源的同时,已经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传播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慕课”不仅是通过课程进行渗透,而且当你在线学习的时候,其信息、学习习惯、爱好和价值观等都已经泄露,在大数据时代已经无处可逃,很难说不是教育界的“棱镜门”事件。所以,思政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和性质不但不能改变还要加强。

(三)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借鉴“慕课”中微课碎片式的教学、自主的学习方式,解决思政课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矛盾,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促使思政课教育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形成“微课、翻转课堂、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说是公共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性最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其中每一部分的知识都可以自成体系,但又相互联系,知识点和内容非常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公共理论课,主要是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唯物论和辩证法),来揭示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我们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产生的合理性、正义性及崇高性,进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如何将知识转化为信念和信心,是思政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借鉴“慕课”的教学模式,可以将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部分基本知识内容,都以短小的微视频形式制作出来放到学习平台上,让学生预先学习,便于学生利用任何零碎时间学习和反复观看,加强理解及记忆。在此基础上,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信仰教育,可广泛进行自由辩论和争论,教师根据现场情况加以引导。例如设置“你的世界观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的热点问题?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在世界,怎样看待当今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等论题或专题讲座。在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基础上,进行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布置“社区居民生活近五年状况变化调查”“新农村里的居民生活方式变化调查”“某市中外企业规模发展变化调查”等任务。学生经历了知识的自学阶段、信仰教育引导阶段以及社会调查实践之后,会真正地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了这种需求和体验之后,他们就会将知识内化为信念、转化为行动,就真正地做到了“学原理、信原理、用原理”。

总之,思政课教学的困境是社会、文化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因此,我们要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解决,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勇于创新,实施教育技术革新,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载体,最终实现培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志军,冯永华.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J]教师教育学报,2014(6):53-56.

[2]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17.

[3]KOLOWICH S.Why Some Co lleges Are Saying No to MOOC Deals,atLeastforNow[EB/ OL].(2013-04-29)[2013-11-20]. le.com/article/Why-Some-Colleges-Are-Saying/138863/.

责任编辑:丁金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1-0064-04

猜你喜欢

慕课思政课改革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改革之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改革备忘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