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6-03-29李明蔚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思想政治大学生

李明蔚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计算机学院,重庆 400047)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李明蔚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计算机学院,重庆 400047)

摘要:主观幸福感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价值尺度,注重个体自身的内在社会感受,在人们的社会认知与价值观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注重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探讨,并努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此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思想政治

在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中,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与价值观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在大学生社会认知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应用心理学中关于衡量个人与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主观幸福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正确分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涵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性评价。[1]主观幸福感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2]它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个部分。认知成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即人们心理中通常所具有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在这两者之中,生活满意度处于关键地位,而积极的生活状态则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心理指标。

一般而言,主观幸福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价值尺度。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人自身的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视,目前一些欧美国家已将主观幸福感列入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中国与欧美国家不同,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评价有一定的区别。这在中国的大学生群体中也是一样。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社会群体,他们在主观幸福感方面,既有普通青年人所具有的一些感受与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角度与社会视野。但是,有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及其社会认知的不同,在主观幸福感程度方面,其自我评价比美国大学生要低。[3]并且中国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自我评价,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特别是其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频率均为中下水平。[4]因此,研究这个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及社会认知的重要问题,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要素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对于人性及社会群体心理的研究来看,无论是人的普遍共性,还是人所属群体的社会心理,都有着高级动物所具有的生物性特征,同时亦有着人们构成社会所必需的社会性特征。人的本质及其社会群体心理的这种双重性,使其既有着人的生物性的特质,又有着一定的社会属性,并且按照这种社会属性而遵循、服从人们构成社会的各种因素,例如政治、伦理道德、法律、文化等等。同时,这种社会性又有着历史性与地域性特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它都有着不同的社会性特点。由于地球上人类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特点,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又有着各不相同的社会认知及伦理道德、法律文化等。即使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处于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对于同一时代的社会状况亦有着不同的体验及认识。因此,我们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时,必须对大学生的这种具有价值尺度的社会认知及生活态度,做较为深入的探讨。当前,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家庭血缘观念的影响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家族文化,至今仍影响着许多青年学子,由此产生对家庭血缘关系的依赖。由于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具体特征,中国人普遍具有浓郁的家庭血缘情结。这种情结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荫庇及子女对于父母的依赖方面。他们在人格发展阶段,沉溺于父母与亲属的照顾与关爱中,易于产生对家庭,对父母的依赖,而缺乏一个青年成人应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在人格与社会认知上有其幼稚的一面。尤其在一部分大学生中,这种情况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我们通常看到大学新生来校报到时,不仅有父母陪同,更甚者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伯伯等跟随,这充分表现了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尚不能“断奶”的稚弱特点。他们自小形成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与自己的家庭情况和亲属支持度密切相关。

(二)传统文化中自谦、自爱、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追求个性自由和个体利益有着逃避倾向,并以适应、顺应外在环境为主导,将自制力看成一种重要的品质。在各种场合,人们都非常注意保留自己的情感、个性、意愿,不愿暴露自己真实的人生取向,并以此作为情感自我满足的条件。长此以往,许多人就自然将这种自我克制作为一种人生理念,一种追求,并且以此为人生的幸福感之一。这种情况在当代大学生中形成了二律背反的状况。在大学生群体中,不乏一部分喜欢展露自己个性的学生。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却具有二元性倾向。一方面,一些学生对于新异事物、新的社会思潮有着极大兴趣,这使他们追随新鲜事物和新潮流。但总的来看,他们对于新事物、新潮流的追求往往是随大流,人云亦云,在本质上希望求得他人认同,表现出适应、顺应外在环境。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又有着较为强烈的含蓄、内敛的人格特点。例如在一些公开场合以及课堂中,部分学生虽然有着自己的认识,但却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过多地去提问题,导致会议或课堂缺乏生动性、互动性。这种情况在我国普通二本高校与专科、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显得更加突出一些。所以,在部分大学生中,追随新鲜事物与自谦、自爱、含蓄、内敛的人格形成其二元性特征。正是这种特征,使他们在社会认知与生活满意度、情感倾向上亦有着二元性特点,一方面,他们喜欢迎合潮流,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实际体验,以舆论来确定自己的社会见解与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他们中一部分人的情感成分(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不太稳定,易于受到他人影响。特别是一些偶发因素,往往会导致其情感倾向发生较大转变。[5]

(三)对于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显得相对敏感,影响社会认知和情感取向

当前我国社会正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分层也在逐渐加剧。这就使得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环境的大学生自身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认知有着很大区别。例如,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别,就往往会反映到大学生群体对于生活的满意度中。一些出身于农村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感到在生活上城乡之间的落差,容易造成其人格上的自卑与失落感,产生不平的情绪,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认知,对生活的满意度大大降低。再如,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不均衡性,使一些大学生认为社会现实与他们过去所期望的社会理想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存疑惑,并因此形成消极的情感倾向。此外,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会形成不同的主观幸福感。部分大学生受家庭影响,将读书作为出人头地的途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往往小小的挫折,例如某次考试的成绩达不到预期要求,在就业方面,其现实与理想是期望值不符合,就会形成思想动摇,产生对社会、学校的不满情绪,将这些问题归结为社会与学校的不公,由此影响了他们心理中的积极情感成分。

三、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笔者曾经以重庆市4 所本科院校的600 名学生作为对象,采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Diener 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量表( SWLS)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量表( PANAS)等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6]其结果发现,在所测量对象中,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其与社会平均指数比较,整体生活满意度较低,处于中等略偏下的水平。[6]而从主观幸福感角度考察这些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发现他们的得分与一般人群的中等水平相近;但是他们在消极情绪方面的得分却较低。如果再对这些项目进行多维度分析,则可以发现,从性别差异上看,女生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在积极情绪方面,女生的得分也普遍比男生高;在消极情绪方面,男生与女生的得分则差别不明显,这一点也得到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证实。[7]从所学专业比较看,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其上述得分比值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在大学各个年级的学生测评中,发现新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较高,而高年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较低。

以上结果主要跟大学生的现实处境与社会认知有关,使得他们生活满意度处于不同等质中。而这些不同等质的压力源,有的来自自身感受,有的则与社会舆论、他人影响密切联系,有的则与自身情感有关。例如从男女大学生的性别上分析,一般而言女生的自我生活满意度评价要高于男生,其原因可能与他们对于自我的角色期待有差异。女生往往能够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关心,其随和度较高,对于功利方面的心理需求也较弱一些。同时,女生也容易向自己的闺蜜、好友吐露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人际关系方面显得也比较顺其自然,与男生相比,大多数女生也不太喜欢争强斗胜。而男生往往对于社会与未来的期望值较高,其希望承担的社会与家庭责任的愿望也比女生更加强烈一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较高的期望值与实际社会生活又有着较大差异。所以男生的生活满意度总分和积极情绪得分均低于女生。再如,由于当前中国城乡之间的差异,城市大学生往往是独生子女,能得到家庭中奶奶、爷爷、叔叔、阿姨们更多关心,也有许多社会与家庭资源,因此他们自信心较强。而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差,读书期间有着一定经济压力,临近毕业时又有着一定的就业压力,这使他们易于产生心理上的自卑与不平衡,认为自己的处境是由于社会不公造成的,因此在生活满意度方面自我评价较低。

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以上研究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思想状况不容乐观,其思想中的依赖性、从众性、敏感性、内敛性、认知的不完整性都比较突出。因此要正确引导,主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坚持主流教育,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

针对大学生心理上的从众性、敏感性等特点,要充分发挥学校正向舆论的主导作用,营造正能量的校园氛围,利用舆论迅速、公开、影响面广等特点,让大学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传播主流价值观,积极带动、影响学生的思想,加强对其个体行为的调节,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与积极向上氛围,使他们主动、自觉地选择正确的行为取向,由此促进大学生群体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催生出他们积极的情感因素。

除此之外,要积极树立优秀大学生榜样,使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这些榜样看齐。由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特点,他们往往对身边的人与事十分敏感。当来自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凸显时,会自动给予其他学生有效的正面参照。这些参照作用,既是当今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规范要求,也是个人发展的积极榜样。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教育者,应该十分重视大学生榜样作用。特别是长久行之,坚持不懈,就会使大学生正确看待现实中理想与实际的差异,逐步调整自己对于社会的理解,提升其生活满意度,达到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

(二)凝聚共识,形成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学校不是独立于社会的洁净空间,也会受到社会各种思潮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师生之间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作用,做到同心协力,共同一心,利用正确舆论导向,以人为本,正视现实,由此达到积极效果。形成合力需要加强创新性建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渠道,构建多元平台,形成教师、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以及家长和社会共同构建的综合体系,从各个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大学生心中,形成一种正确的导向,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发挥正能量,主动追求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并且将这些积极情感转化为生活、学习中的正能量。要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发展,由此客观、正确看待自己个体角色及所处地位,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通过教育可信度来提高教育效能

心理学认为,教育必须具有一定可信度,才能使受教育者信服。而教师的可信度取决于两个重要特性,即专业性与可靠性。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要提高其权威性和可靠性,即教育的可信度。这就需要教师精研教材,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能够结合社会实际来进行教育,不说空话、大话。例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等话题,就可以用来作为教育的题材。通过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对于社会现实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指话语交流中的可信度对人的启示。同时,加强教育可信度,需要开展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目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转型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只要认真分析,实事求是,同样能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的反腐倡廉等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不走极端。再如,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就业、情感、经济压力等话题,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深入、客观的分析,才能使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收到良好效果,否则,只能使大学生反感与抵触。做好这些工作,可以使大学生正确对待、处理其学习生活中常遇到的有关就业方向与专业学习的不协调问题,学习、生活中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问题,个人情感、经济等压力,由此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度,提升其生活满意值。这样就更能够加强他们的积极情感成分,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来处理好各种关系。

(四)尊重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规律

社会在发展,人的思想也在进步。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大环境下,传统的媒体传播渠道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大量信息通过网络等逐渐覆盖社会、学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应是真空状态,而是要与社会实践、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当今社会转型中凸显的社会矛盾,以及社会变革使原有社会运行状态与社会关系结构的改变,都可能引发大学生不同的认识、看法。对此,我们应该尊重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规律,坚持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正面教育的主导型与教育方法、手段的创新型相结合,在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面,达到正面主流教育与多样化教育平台、手段的统一。

(五)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在思想教育创新中,要注意用心理学的科学方法来进行工作。一般而言,由于部分大学生看待社会存有偏差,使他们对于某些正面教育有着心理拒斥反应。同时,一些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欠缺,对生活中的一些细微挫折、不如意的现象往往夸大其负面影响,由此导致对社会、对生活的悲观、失望。那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拒斥,就有必要正确引导他们客观、理性认知周围的人与事。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不是一种单一、简单的文化与信息传递,它应当是一种充满艺术色彩的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学教育结合,通过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助推这项工作,就能够不断缓解大学生心理拒斥反应,引导他们正确、理性看待社会、生活,形成其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还要不断拓宽心理学探讨的渠道和路径,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以此培养其健康完整的人格,增强他们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力。

综上所述,主观幸福感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价值尺度,在人们价值观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通过心理学方法,加强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探讨,并且在实际教育工作中通过这种方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由此形成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参考文献:

[1]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2):276-294.

[2]陈秀娟.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培养[J].健康教育培养,2008(4):189-190.

[3]严标宾,郑雪,邱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J].心理学探新,2003(2):59-62.

[4]郑雪,王玲,邱林,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5-107.

[5]李明蔚,陈小异.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探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6-130.

[6]陈小异,李明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78-183.

[7]张羽,邢占军.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J].青少年研究,2005(4):7-9.

[责任编辑石悦]

收稿日期:2016-02-27

作者简介:李明蔚(1988-),女,浙江绍兴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3-0123-04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思想政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