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2016-03-21李顺富张伟井新宇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李顺富 张伟 井新宇

【摘要】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以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育人目标,以构建中高职衔接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为核心,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贯彻“积极教学”理念,弥补完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缺陷和不足,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适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现代班组长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8-0057-04

【作者简介】李顺富,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00)党政办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张伟,江苏省江阴商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00)副校长,高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井新宇,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0)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一、缘起:问题触发,回归研究起点

(一)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率先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宁、苏、锡、常、通)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苏、锡、常、通)范围内开展中高职“3+3”或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试点。2014年《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进一步对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指明了路线。目前中高职衔接只解决了形式上的衔接问题,而衔接的实质——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内容的衔接等——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从而引发诸多问题,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和学生学习困难,没有从整个职教体系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导致中高职衔接出现如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理论课重复,甚至专业技能课倒挂等众多问题,无法实现有效对接。由此,基于终身教育、能力本位、就业导向、能力递进、课证融通、个性特色原则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是推动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着力点。

(二)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江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省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这对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江阴市现有工业企业近9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0余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6家,各类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基层一线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者。“现代班组长”就是具有现代技术技能和现代管理能力的企业最基层的管理者,“现代班组长”能力的大小、工作水平的优劣对企业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企业家们通常赋予了班组长“兵头将尾”的美称。[1]学校立足江阴,根植企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自身发展条件,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确立了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初探:流程再造,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江阴中专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电子与信息技术、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的“3+3”中高职衔接(分段联合培养)试点,共同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现代班组长”是现代企业最基层的管理者。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现代班组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核心能力。职业素养概括为:爱岗敬业、忠诚企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办事公道、以身作则,团结互助、积极进取。核心能力概括为: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2]根据“现代班组长”的素质、素养要求,我们确立了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构建对接江阴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立足江阴、根植企业、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是,以“主动对接,双向融合,创新实践”的思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模块递进衔接的方法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渗透的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主动对接,双向融合,创新实践”从行动上、内涵上和方法上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如图1所示。

(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3”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横向拓宽课程内容、纵向深化知识结构、螺旋拔高专业技能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体现衔接与递进关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确立分段培养目标。中职阶段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融入“现代班组长”人才的基本素养,以实际应用知识和工厂实例组织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着力培养肯吃苦、有技能、继续学习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实施层面表现为“积极德育”与技能人才培养相互融合。高职阶段在学生获得就业谋生所必需的岗位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基础上,以学生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建构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创新与创业能力,着力培养会创新、具备“现代班组长”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施层面表现为人文素养、思维方法、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设计。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物理、计算机基础、现代企业管理和积极德育课程等。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实用英语、现代班组管理、形势政策、军事理论和军训、就业指导与职业道德教育等。中职阶段实施“积极德育”的教育策略,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行“文化润德、孝善养德、行为铸德、劳动砺德”为核心的“积极德育”,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日常行为、劳动实践、文化教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熏陶、训练、滋养、磨砺,实现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技术,能吃苦、能做事、能争优的职业能人的育人目标。高职阶段开设现代班组管理课程,使用的《现代班组管理》教材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在班组长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班组管理的实务编写出版的教材,内容紧贴企业现代管理的实际。

2.职业基础能力模块的设计。江阴中专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和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采用相近对接的模式,中职阶段培养的基本维修电工能力和电子装配能力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对衔接高职专业十分有利。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了电子、电气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尽可能避免重复,注重衔接。

职业基础能力模块中,中职开设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工电子技术EDA仿真实验等课程及相关实践性环节,高职开设电路分析、电子工艺装配实训、自动控制原理、电工仪表与测量等课程及相关实践性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在电气控制、电子技术方面通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3.职业核心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模块的设计。中职开设电子仪器测量、工厂电气控制、传感器技术及应用、PLC基础等课程及相关实践性环节的维修电工和电子装配实训。通过考核鉴定,学生取得中级维修电工、中级电子装配工职业资格证书;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按照职业标准,创设职业环境和氛围,融入企业5S管理,引入班组管理的基本模式,夯实转段的技能,让学生达到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

高职开设电力电子技术、直流调速系统、PLC应用系统、工程制图实践、变频技术、电气线路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及相关实践性环节的高级维修电工实训与毕业设计。通过考核鉴定,取得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达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块设计主要体现技术应用的先进性和高端性,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

4.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两校共同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企业技术人员及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专业课程组。专业课程组在课改实践中以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内容,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课程内容,以行动导向教学论来指导教学过程,以项目、案例、仿真、角色扮演等教学法来实施教学,以注重知识的内化来评价教学结果,逐步形成了主辅式、平行链式课程结构,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中职阶段学生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中级维修电工证书和中级电子装配工证书,学生毕业后需获得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中职毕业证书;高职阶段学生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高级维修电工证书和西门子认证证书,毕业后需获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证书。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结构见图2。

(三)中高职衔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融合的设计

1.学生专业社团培养学生管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中职开设专业教改试验班,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政策,将课外拓展学习社团与校内专业活动以及技能竞赛结合,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对学生的素质拓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高职建有自动化专业社团,采取会员制的形式,把技能、设计竞赛引入到相关课程,赛学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市级以上电气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竞赛。课内课外相结合,实实在在地锻炼学生自我管理、学习和创新能力。

2.企业实践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开拓能力。根据认知、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的层次关系,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企业实践是穿插递进式安排的,企业与学校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中职主要依托企业完成认知、实际操作环节的学习提升,高职主要依托企业和江阴市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在注重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将学生职业素质和开拓技能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体现“现代班组长”潜质人才培养的内涵。

三、发展:实践检验,展望研究愿景

基于“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经过几年的合作试点,取得了较好育人效果。试点专业做到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认真组织教学,加强专业素养教育,构建了“积极德育、积极教学、积极实践”的三维互动体系,积极践行育人为本思想,注重中高职文化的有机融合。初步实现了高职文化在中职培养期间的有效渗透,形成了人人礼貌待人,仪表朴实大方,宿舍整洁文明,用膳文明友好,晨练天天砺志,做操振奋有力,早晨书声琅琅,上课认真专注,考试诚实守信,实习刻苦钻研,竞赛争创佳绩,创业有所作为的喜人局面。

但回顾实践过程,还有许多值得提高和改进之处,今后在以下两方面需进一步努力:一是积极教学策略问题。“一体两翼、三维互动”的“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模式,[3]还需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其中“积极教学”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通过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提升来实现提升。二是考核与评价问题。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是从根本层面解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行业、企业实质性地参与职业教育研究、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今后学校将以考核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为出发点,校企对接开展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体制、机制、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钱红,潘永惠.论“班组长”型高职人才的培养[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12):103.

[2]方雪梅,钱红.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J].职教论坛,2015(5):53.

[3]潘永惠.“现代班组长”人才的摇篮——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5-1-12.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