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梦”意涵新释及其他

2016-03-21倪祥保

东吴学术 2016年6期
关键词:构形吴国渔网

倪祥保

东吴研究

“寿梦”意涵新释及其他

倪祥保

关于春秋吴王“寿梦”称号的真实意涵,一般都认为是“长久牢固之渔网”,但是这个诠释的意思非常含糊,方法又很不科学,值得商榷。依据吴地苏州方言、中原汉语文字及其他方面佐证,“寿梦”可分别诠释为“网(开始收渔网)”或“长久之梦”。这两个看似意义有所不同的诠释,其实都能很好地表达吴王寿梦远大的政治抱负及强国梦想,比较符合其在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作为,既有利于全面深入认识寿梦其人其事,也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春秋吴文化与苏州文化的某种特别相关。

春秋吴国;寿梦;网;长久之梦;苏州文化

春秋吴国第二十位君王寿梦,名乘,生于公元前六二〇年,卒于公元前五六一年,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五八五年-公元前五六一年),是春秋吴国六百年中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重要历史人物。关于其名“乘”的意义,一般诠释为“是一个人张开双臂,叉开双腿站立在大木筏上”。①见“寿梦”的百度百科。这个诠释虽然说不上很完满,但是没有原则性问题。《春秋•襄公十二年》:“秋九月,吴子乘卒。”②(清)阮元:《十三经注疏》,第195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这大概是先秦史书中关于吴王寿梦的名字是“乘”的最早、也是最为权威的出处。关于“乘”的构形及初义诠释,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其最早的基本构形主要都是下半部为“木”,上半部为“人”,后来的构形则与“车”逐渐相关,其意义自然也开始与“车”相关。③本文所有涉及汉字造字构形的部分,均参考中国字源网chineseetymology.org。因此,“乘”的最初构形确实可以解释为像“一个人张开双臂,叉开双腿站立在大木筏上”,《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中的“乘”字,使用的基本就是这个意义。但是,“乘”的最初构形也可以解释为一个人爬到树上在登高望远,并且这个意义及用法同样在创作《诗经》的时代就有了,比如《诗经•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④分别见朱熹《诗集传》,第27、3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中的“乘”字,应该就是使用的这个意义。将“乘”的意义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诠释,其实都非常符合寿梦的政治抱负及历史作为。寿梦在他登基当年,就到中原去朝觐周天子,同时还游历了中原其他国家和相对与中原并不合拍但比较强大的楚国。这充分显示了这位吴王的非同寻常之处。后人不妨理解为这是他作为有抱负的政治家的一次登高望远行动,也可以说是他充满信心地觉得自己一定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的。现在的我们,已经难以确切了解寿梦在确定“乘”这个名字的时候所赋予的真正含意,但是以上两个关于“乘”构形初义的诠释,应该说都比较尚简而通,可以使我们比较好地认识到寿梦王名“乘”的基本意义,一定与他希望自己有所作为、有所成就都密切相关。

作为奠定春秋五霸之一基业的一位吴王,“寿梦”这个称号更是特别引人注目,但是其意义诠释却始终含混不清。关于这个称号,最初可见于《春秋左传•襄公十二年》的杜预注:“寿梦,吴子之号。”①阮元:《十三经注疏》,第195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但是很多早期历史文献几乎都没有对其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比如《吴越春秋》在重复《左传》内容的基础上,仅注明了“梦”的读音:“梦,《左传》莫公切;《史记正义》同。”②赵晔:《吴越春秋》,第6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目前一般比较公认的解释,可见于百度百科:“寿梦的‘梦’古音读忙(现代吴方言仍如此读),古字音同则字通(但必得照古音读),‘梦’即通‘网’,寿梦之意是‘长久牢固之渔网’。他的名与王号都与吴地的水、鱼密切相连。”关于“寿梦”是“长久牢固之渔网”的这个说法,现在一般都以此为准,③如江苏广电总台和苏州广电总台联合出品并在央视播出的6集电视片《回望勾吴》。甚至没看到有任何异议,其实无论就诠释方法还是意义内容来说,都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亟需进行双重新解。

一、“寿梦”释义之一:“㧃网(开始收渔网)”

将“寿梦”意义的诠释与“渔网”联系起来,应该可信。由上文可知,寿梦的“梦”字上古读音作“忙”或“网”(现代苏州一带的方言读音还是这样的),即“梦”通“网”,这个诠释有吴地方言(上古所谓“夷音”)事实作为依据,应具有一定可信度。但是,这个诠释有一个没有直接说明的部分,那就是将“寿梦”的“寿”按照中原汉语“长生”或“长久”的意思来诠释,而这样的诠释方法是不可取的:既然“寿梦”的“梦”是根据古代吴地相同读音的“网”而解释为“渔网”之“网”的,那么,“寿梦”之“寿”,也应该用吴地方言的相关同音字来进行诠释才比较好。不然,对于一个王号所涉及到的两个汉字,居然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诠释,其诠释的逻辑自然混乱,这就是造成“长久而牢固的渔网”这个释义使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从意义与渔网相关、同样用吴地方言同音字诠释的方法来看,“寿梦”之“寿”最合适的同音替代字,似乎应该是“收”。“寿”与“收”的现代汉语读音完全相同,它们在吴地苏州方言中的读音也非常相近,可见它们在古时的读音即便不完全一致,也很可能非常相近相似。以吴地苏州方言来解释,“寿梦”的意思就是“收网”,这非常简单明了,可谓通达。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苏州方言中,表示收网之“收”这个动词,它的读音与一般指收拾之“收”略有细微区别,与衣袖之“袖”则完全一致。在苏州方言中,“袖”与“寿”的声母、韵母和音调都完全一致。苏州方言中读音完全相同于“袖”的那个具有表示“收”意义的动词,其表意的特别之处在于强调将一连串的东西通过抓住或是绳索、或是藤蔓慢慢拉起(出)来,因此那个动词也经常用来特指渔民用手交替着将渔网的纲绳及网袋从河里或湖中慢慢拉起来。有关这个动词,现在一般都不知道它是否有单独的造字构形,即不清楚是否有单独属于它的那个字。其实,吴地苏州方言中的这个动词,就是一般很少使用的“㧃”(与苏州方言“寿”字音同)字。《康熙字典》注“㧃”的读音和意义与“收”相同而通。《说文解字》:“收,捕也。从攴,丩声。”可见“收”与“㧃”的声旁完全一致,意义确实也可相通。又,《说文解字》:“丩,相纠缭也,一曰瓜瓠结丩起,象形。”从“㧃”由“手”、“丩”组合的构形来看,其表意与吴地农民秋天将瓜藤全部收拾掉的“㧃藤”动作完全对应,与渔民用手将渔网纲绳一把一把拉起来的“㧃网”行为也完全切合。因此,将“寿梦”诠释为“㧃网”——“开始收渔网”,应该比较可信而通达。

用渔网打鱼,有的很快撒下、很快就收起,比如两端用竹竿的那种所谓夹网;有的很快撒下、但是需要慢慢收起的,比如渔民在船头上抛撒的圆形撒网和固定在小河两岸定时用轱辘扳起的“纲罾”;但是,大部分常用的渔网都是需要慢慢放下、慢慢收起的,比如主要捕捞浅水鱼的长条渔网和还有那种具有所谓一网打尽能力的大型围网。特别是那种大型围网,其下纲绳索一般都要系上石块等重物以沉到河底或湖底,上纲绳索则要用很多浮子确保其漂浮在水面。这种渔网通常用于水面相对开阔的河流和湖泊的捕鱼,其撒网范围比较大,具有对局部水域进行一网打尽式捕捞的特点(只有小鱼能从网格中游出,还有部分在水底沟壑中的深水鱼可以漏网),其收网需要不断缩小范围,一般得花上几小时慢慢拉起来。对于那种大渔网而言,在收网的时候需要有人在河岸或湖边用力将渔网的上下纲绳索一下又一下地拉起来。就“网”的甲骨文主要构形来看,甲骨文时代应该就有那种围网,寿梦时代当然更加会有。就甲骨文“网”的构形表意来看,还非常明显地表示了需要从两边拉(收)网的情景和用力“㧃”的特征。因此,将“寿梦”诠释为“开始收渔网”应该非常有道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寿梦”表示“开始收获的渔网”,与春秋吴国之“吴”经常和“虞”(义为狩猎)、“䲣”(义为捕鱼)①叶文宪:《从“吴”到“句吴”——太伯仲雍奔吴的文字学考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2期。通用的文字学事实内在一致,强调吴国自古以捕鱼捉虾为主要渔猎方式——这应该是寿梦很自然地以“开始收渔网”自喻,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将有所作为且大有收获的历史合理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鉴于吴王寿梦是一个国力日见强盛且富有远大志向的君王,其自喻正在收获的渔网,想来确实特别应该是指需要慢慢拉起的那种大型围网才比较贴切。由于“㧃网”的“㧃”这个动词在苏州方言中比较强调动作行为的缓慢、平稳、持续给力,确保将网或瓜藤全部收(拉)起来,所以显然非常符合寿梦王在政治、军事上需要逐步而稳健地成就其长久梦想的这个想法及实践。

可以作为本文相关观点很好佐证的,应该还有吴国青铜器《冉钲》的铭文。其中“余冉铸此钲铁”中的“冉”,学界从有关汉字声音演变角度,指出“冉”乃《春秋》之“乘”,《左传》之“寿梦”,并且与“船”相关。②于鸿志:《吴国早期重器冉征考》,《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本文以为,对此只有声音训诂(且并非有力)进行论证,似乎不够充分。“冉”作为寿梦王的又一个称名,与“船”、“渔网”相关,其实在构形初义的方面也可获得很好佐证。“冉”目前没见有甲骨文,就其现有金文主要构形来看,似乎与渔网以及从两边进行收网(捕鱼)相关。尤其是后面一个字的构形,既表示两边用手在“㧃网”,又表示原先张开的渔网正在收口,其中还表示有鱼。前面说过,收大渔网的动作强调的是持续有力,不强调速度的快,这与“冉”的基本释义“渐进”很吻合。由此可见,汉语所谓“冉冉升起”的最初意义,很可能是指渔网底部逐渐升起、给人以收获很多的喜悦感受。从文字源流来考察,“冉”字初形(或异形)为“冄”,“冒”的初形为“冃”,它们在构形上与“网”的初形都相近相似,其中明显的相同部分是“冂”。就《说文解字》关于“网”、“冒”的释文来看,它们的构形都从“冂”。③许慎:《说文解字》,第156-15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辞源》将“冉”、“冒”都列在“冂”部,“冒”的基本意义是“覆盖”(覆盖之物可以是狩猎的罗网,所以“冒”很早就有“冒险”之义)。④《辞源》(合订本),第17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由此可见,“冉”作为寿梦王的又一个名字,其意义也与捕猎的罗网相关,是说得通的。此外,从“收,捕也”的解释来看,“捕”字也可能有用网来抓捕鱼虾、走兽或敌(犯)人的意思(其声旁“甫”应有此义,拟另行撰文)。

“寿梦”表示“开始收渔网”,与“乘”有“乘船”的意义、“冉”有“网”的意义都密切相关,也符合春秋吴国河流湖荡星罗棋布而擅长渔猎乃至水战①《左传》、《吴越春秋》和《史记》都写到吴国的船,如《史记•吴太伯世家》:“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可见吴国作为主帅战船的“王舟”的重要性,即可见其非常重视水战。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吴国北上用兵的时候,为什么要开挖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邗沟”的主要原因之所在。的历史事实。因此,将“寿梦”诠释为“㧃网”,不仅比诠释为“长久牢固的渔网”要方法统一、逻辑严谨、表意明确,而且在很好表征春秋吴国君王拥有指挥水战特殊能力的同时,也表达了寿梦觉得自己在政治军事方面应该开始有力收获行动的政治抱负。由此可见,将“㧃网”写成“寿梦”,完全由当时中原人记录吴地方言所造成。这个王号命名所蕴含的意义,既带有十分鲜明的太湖流域的地域特色,也非常富有生动的政治军事象征内涵,比较含蓄而正确地表达了寿梦对治国理政抱有巨大的收获期望,并且与相关历史事实极其贴切,应该比较可信。同时,这也可以比较有力地证实,吴王寿梦一定自小生活在苏州一带,因此才会用苏州方言“㧃网”来给自己确定王号,并且非常恰切地表达其政治军事理想。此外,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可以提供这样一个证明:寿梦孙子建造的阖闾大城,确实应该就在目前的苏州,而不是像有的专家至今还认为的可能在吴地的其他什么地方。

二、“寿梦”释义之二:“长久之梦”

将“寿梦”王号中的“梦”这个字按照先秦吴地苏州方言的同音替代字来诠释,将其中“寿”字则按照中原汉字的书面意义来理解,从而获得“长久牢固之渔网”的诠释,这确实有非常明显的方法混乱问题。对于一个用字表意应该具有很强整体性的王号来说,如此随意各取所需且分别对待的诠释方法是断不可取的。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不是全部以吴方言而是全部直接用中原语言文字来诠释“寿梦”,是否可行?本文以为应该也可以。《说文解字》:“寿,久也,从老。”《说文解字》“梦”写作“㝱”:“㝱,寐而有觉也。”②分别见许慎《说文解字》,第173、15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从《诗经》“如南山之寿”,《墨子》“梦,卧而以为然也”③分别转引自《辞源》(合订本),第348、3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这样的可靠语言实例可知,“寿”有长久(不死)的意思,“梦”即做梦之梦,梦想之梦。这样,“寿梦”一词就自然可以获得“长久之梦”这样的解释。“长久之梦”这个诠释,显然比“长久而牢固的渔网”的意义要清晰明确得多,也比较说得通。那么,吴王寿梦的这个“长久之梦”究竟从何而来?其所梦想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历史地看,自泰伯、仲雍到寿梦父亲去齐的这个历史阶段,先秦史书和其他文献典籍基本没有直接而具体的相关记载,可见那个阶段的吴国,即使受到周武王封侯以后,大概也一直没有多少重大的政治作为并产生相应的历史影响,或者其影响很难传达到中原而并未被中原史书撰写者们所关注。目前可知先秦正史开始出现关于春秋吴国记载的是公元前六〇一年,即《左传宣公八年》。其相关记载是:“楚……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吴、越而还。”④《左传》,第125、65页,长沙:岳麓书社,1988。从这个相关记述中可以看出,与其说吴、越与楚国结成同盟,不如说吴、越两国都迫于强大的楚国刚刚消灭舒、蓼两国的压力而再次正式确认其作为楚国附属国的地位。那一年,寿梦十九岁,年将弱冠,自然应该很强烈地感受到了楚国兵临城下与父王签订城下之盟的政治形势。尤其是他作为长子,自然要考虑即位后的治国理政大事,因此肯定会在关注当前国家大事的同时,一定还会认真了解自己王国的历史和周王室及诸侯国的相关历史及政治关系。其中,发生在公元前六五五年晋献公灭掉虞公(周武王封周章弟弟所建的诸侯国)的历史,即发生在寿梦祖父句卑的时候的那个“宫之奇谏假道”的故事,⑤《左传》,第125、65页,长沙:岳麓书社,1988。想来也一定会对寿梦有很大的影响。这个历史故事至少让作为自然要成为吴国君王的他非常现实地意识到,周天子已经无力保护与自己具有直接血亲关系的诸侯国,因此,地处偏远东方的吴国的生存发展,看来更应该、也只能完全依靠自己。

自《左传•宣公八年》开始出现有关吴国的记载,到《左传•成公七年》(寿梦登基第二年)再次出现有关吴国的记载,期间主要有寿梦父亲去齐在位的十五年和寿梦登基后的前两年。《左传》既没有记载吴王去齐的逝世这样的大事,也没有记载寿梦的登基这样的大事,甚至也没有记载寿梦朝觐周天子和访问鲁国这样使中原人几乎众所周知的内容,可见当时吴国对于中原而言,似乎还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蛮夷小国——尽管它事实上已经国力很强盛了。笔者在此不想特别关注《春秋》及《左传》为何漏掉了如此重要的历史内容,而是想特别强调这样一点:如果没有寿梦父亲去齐在位十五年为增加吴国实力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寿梦当然也参加其中),寿梦不可能在其登基后的第二年就能发动对郯国的进攻并将其吞并,也不可能在同一年能够拿下其附近的所有楚国附属国。《左传•成公七年》记载:“吴始伐楚,伐巢、伐徐……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①《左传》,第155、408页,长沙:岳麓书社,1988。由其中描写寿梦多次指挥吴国军队出征获得胜利的历史事实来看,寿梦一定是位对政治、战争都具有很好研究和悟性的君王,也就是他在即位之前一定是认真研究过政治军事理论,并很可能艰苦地锻炼了自己的武艺的。寿梦在历史上的这些作为,应该有他自身秉性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严酷的春秋战国政治军事现实对他作为一国君王所具有的深刻影响。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比较全面地解释:上古春秋吴国早期很少战事,为什么会从寿梦开始“操吴戈兮披犀甲”而“始(强)大”。

关于吴王寿梦胸怀中的“长久的梦想”,其实古人也有所察觉。《春秋谷梁传•哀公十三年》有过这样一段相关评述:“吴,夷狄之大国也,祝发文身。欲因鲁之礼,因晋之权,而请冠端而袭。”②《十三经注疏》,第245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这段历史记述的相关时间在吴王夫差期间,表面上很可能主要说的是夫差主政时的吴国,其实,吴国“欲因鲁之礼,因晋之权,而请冠端而袭”的想法与行动,明显从寿梦时代开始显现。其中所写“欲”字,完全可以等同于通常所谓的梦想,而这个“欲”字后面的内容,应该是从寿梦开始一直延续到夫差政治抱负与强国梦想,即那几代吴王的“长久之梦”。因此,“欲因鲁之礼,因晋之权,而请冠端而袭”这几句话的意思,其实也非常正确地表达了寿梦内心的政治抱负和强国梦想。据历史记载来看,雄才大略的寿梦在中原朝觐之后,很想在周王室日益衰落的情况下,以自己是周王室血脉相传之后的身份来争取获得周王室的地位与荣耀,于是吴国从此南下、西拓和北上的征战步伐,连续四代都没有间断,一时间影响很大地凸显了“吴国始大”的剑气啸傲。这确实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也是吴王寿梦政治抱负付诸实践的重要成果。正是由于寿梦这种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坚定的强国梦想,使得其后代君王每每强调自己作为周王朝的嫡长地位,比如夫差在“黄池盟会”时为了争夺盟主地位就特别强调“于周室,我为长”,③《左传》,第155、408页,长沙:岳麓书社,1988。即特别强调自己在周室宗族中的祖先排行最大,言下之意是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盟主,同时也在表示要坚持周王室制订并传承的相关礼仪制度。

历史地说,寿梦自觉形成的强国梦想,其实也可理解为是至少从其祖父句卑的时候就开始萌生的强国梦想,并且寿梦很清楚,他的这个强国梦想决不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即这个强国梦想是一个需要持久不懈地去实现的伟大梦想,所以特别要将其命名为“寿梦”——“长久之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寿梦的这个政治梦想,其实也是从寿梦祖父看到自己同宗虞国被灭亡以后一直在考虑的重大政治问题,并且特别懂得在较长时间内要一直保持韬光养晦的策略,所以寿梦的父亲去齐,为了保存自己国家的生存与很好发展,愿意与楚、越结盟(其实还是甘当楚国的附属国),以缓解周边的军事压力,获得一个努力发展自己的和平环境。于是,当吴国国力积累到一定地步,又比较全面考察了中原和楚国现实情况以后,寿梦便开始尝试实现其治国理政的“长久之梦”,努力使自己无愧于“寿梦”这样的称号。

三、“寿梦”王号所表征的政治抱负与强国梦想

将“寿梦”简洁而直接地诠释成为“开始收渔网”或“长久之梦”,而不是“长久牢固之渔网”,真的符合“寿梦”这个王号的原意吗?真的能够更好地表达寿梦王的政治抱负吗?回答都应该是肯定的。在此,将重点论述与其诠释为“㧃网”意义的相关性。

如果说“乘”具有表示“登高望远”和“乘风破浪”的意义,那么,“㧃网”显然应该具有“开始收渔网”的意思,即收获其作为政治家“登高望远”和“乘风破浪”之成果的意思。历史地看,寿梦希望获得政治成果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所说的“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①司马迁:《史记》第2册,第262页,哈尔滨:北方出版社,2007。其二,就是让中原国家与中原正统史书都不得不对吴国开始关注和重视。寿梦登基第二年,《左传•成公七年》有这样一段记载:“吴伐郯,郯成。季文子曰:‘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恤,吴吊者也夫!’”很明显,中原人对吴国的这个行为表示非常愤怒和不可接受。但是,时隔不久,也就在这一年的稍晚些时候,《左传》不仅记载中原地区当时最重要的大国晋国主动开始“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这样的正式外交活动,而且还在比较平静地记载了“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这样内容的基础上,不得不公开承认并接受“通吴于上国”②均见《左传》,第154-155页,长沙:岳麓书社,1988。这样的历史事实。这就是说,吴王寿梦作为周王室的嫡系后裔,在国力日益强盛的时候,觉得吴国到了应该去努力收获自己更好名誉地位的时候,所以要用具有“吴尽取之”意味的“开始收渔网”这个非常富有鲜明吴地特色的形象比喻来相对含蓄地表达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坚定的强国梦想。

据《吴越春秋》记载:“寿梦元年,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③赵晔:《吴越春秋》,第8、9-10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这个在《左传》中没有记载的有关寿梦的政治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历史情形,无愧是其一次非常漂亮而影响很大的政治亮相。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寿梦的那次中原之行,不仅朝觐了周天子,考察了楚国和中原的周代礼乐制度,而且还使得他对吴国希望逐鹿中原以彰显自己周王室嫡系之尊的行动中,既注重厉兵秣马,甚至更看重政治运作和诗书礼乐。关于后者,在《吴越春秋》关于寿梦临终遗嘱的相关记述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二十五年,寿梦病将卒。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曰:‘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寿梦乃命诸樊曰:‘我欲传国及札,尔无忘寡人之言。’诸樊曰:‘周之太王知西伯之圣,废长立少,王之道兴。今欲授国于札,臣诚耕于野。’王曰:‘昔周行之德,加于四海,今汝于区区之国,荆蛮之乡,奚能成天子之业乎?且今子不忘前人之言,必授国以次及于季札。’诸樊曰:‘敢不如命?’”④赵晔:《吴越春秋》,第8、9-10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其中特别强调“周之太王知西伯之圣,废长立少,王之道兴”,可见寿梦及儿子们始终对周文王看得要比伐纣成功的周武王更重要,也就是其内心深处其实还是非常看重并坚持泰伯仲雍以文化民服天下的政治精神。这对于一个在位期间主要通过军事行动胜利来使吴国获得称霸一方地位的君王来说,确实非常难能可贵且耐人寻味。然而,历史总是没办法按照个别人或部分人的意志来发展的,曾经傲视群雄而有“长久之梦”的吴王寿梦,不仅未能“传国及札”,而且也根本无法很好实现“王之道兴”的政治愿望。春秋吴国在寿梦之后,虽然不乏身怀雄谋大略而能骁勇善战的君王,但是没过几代就被彻底灰飞烟灭了,再也无法延续并真正实现寿梦苦心经营而强烈期盼的“长久之梦”,当然也使周王室的彻底衰败灭亡更没有了悬念。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吴越春秋》在记述寿梦去中原的过程中,还这样写到了他在鲁国讨教周公礼乐的相关情况:“鲁成公会于钟离,深问周公礼乐,成公悉为陈前王之礼乐,因为咏歌三代之风。寿梦曰:‘孤在夷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因叹而去,曰:‘於乎哉,礼也!’”①赵晔:《吴越春秋》,第8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后人关于寿梦最后所说的“於乎哉,礼也!”,总觉得他对于周王室礼乐制度的认识与态度似乎是非常暧昧而意味深长的。②可见江苏广电总台出品的6集电视片《回望勾吴》。其实,寿梦生前希望再次按照周太王“废长立少”方法来努力使“王之道兴”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他特别希望自己的小儿子季扎能够像古公亶父的小儿子季历那样顺利即位,使得他能够像周文王为周王室兴盛奠定全方位良好基础那样,为其子孙后代很快能够实现“因鲁之礼,因晋之权,而请冠端而袭”的“长久之梦”,就像武王在获得最为有利、最为札实政治军事准备的基础上去势如破竹地获得天下。因此笔者认为,吴王寿梦一定非常希望自己登基以后能够有非常成功的“㧃网”作为——这是使吴国作为周王室嫡系的诸侯国能够为周氏宗室更好生存发展与复兴而有所作为的实际行动。为了很好地实施他的这个伟大的历史作为,他努力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之上精心布下一张军事政治大网,希望以此来收获丰硕的政治军事成果。而他那一张政治军事大网的下纲绳是“尚武”,其上纲绳则是“尚文”。如果说“尚文”是自泰伯以来春秋吴国所倡导和一直坚持的基本政治精神,那么“尚武”则是吴国君王亲眼目睹中原虞国被灭、周王室地位日益衰落和春秋无义战现实所不得不做出政治军事战略调整的产物。这无疑应该是寿梦王及其先辈与后人共同胸怀“长久之梦”的主要内容之所在,并且是合文韬武略于一体的,因此也完全应该是胸怀远大而行动果敢的吴王寿梦在九泉之下特别希望收获的关于他的一个特别评价。

鉴于以上相关论述,可以使人从一个侧面认识到,春秋吴文化以苏州为政治文化核心(拟另行撰文讨论,下同从略)的历史及其崇文传统都由来已久。春秋吴文化在上古历史的短期内曾经出现并给人以剑气啸傲、骁勇善战的感受,那不过是太湖之水相对少见的波涛汹涌与惊涛拍岸。春秋吴国以苏州为政治文化中心,其历史悠远的温山软水生态特征与吴侬软语的崇文传统相辅相成而一脉相承。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不仅与人的外在模样相关,而且与人的内蕴气质及精神文化特别相关。要之,本文所有相关论述,可以使人在更为全面深刻认识春秋吴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君王寿梦其人其事的同时,还可以较好地感受春秋吴国文化很早就以苏州文化为核心的历史事实——这无疑既是对春秋吴国某些政治文化历史事实的很好还原,也涉及春秋吴文化与苏州文化基本关系研究中的一定学术创新,应该可备一说。

(责任编辑 刘 浏)

倪祥保,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构形吴国渔网
Optimal Control of Heterogeneous-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Susceptible Malware Propagation Model in Heterogeneous Degree-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GLOBAL STRONG SOLUTION AND EXPONENTIAL DECAY OF 3D NONHOMOGENEOUS ASYMMETRIC FLUID EQUATIONS WITH VACUUM∗
爸爸的渔网
吴国良花鸟画选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吴国平
通有构形的特征多项式
透视渔网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渔网”来了,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