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研究

2016-03-21陈冬青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

陈冬青

摘 要: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使抽象的历史知识通俗易懂,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史料可以佐证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正误。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辨别和运用史料,才能使史料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服务。

关键词:史料教学;辨别史料;运用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5

史料是指研究或讨论历史问题的根据或依据。它是说明历史的重要材料,是历史教学中必备的素材。其庞大的体系,深奥的内容,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在课堂中怎样贯穿史料教学,如何教给学生辨别史料和作答史料题,都是历史教师要攻克的难题。

一、抽象的知识点,可利用史料化难为简

教师讲授知识点时,最好不要生硬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可是,教材中经常只出现历史结论而缺乏史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会显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特别是理论性强的知识点,脱离材料空谈,教师怎么讲学生都很难理解,如果补充一定的史料,就能通俗易懂,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关于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材直接给结论:王夫之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什么是“气一元论”?什么是唯物论?在短短的一句话中,有如此多深奥的知识,理解起来真是费劲。如果引用史料:“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既无不是理也。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并引导学生理解“理”和“气”的内涵:理是客观规律;气指物质实体。王夫之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这“一元”就是“气”,他把物质实体放在首位,“理在气中”,当然是唯物主义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

二、利用史料拓展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我们使用的人民版教材,材料丰富,但考点模糊。要弥补其不足,利用史料拓展考点是必需的。拓展考点时尽量避免条条框框地罗列,应补充史料,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这样才显得有理有据,较为充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例如,人民版教材省略了“西汉新儒学”的内容,如果不了解其内容,何来理解其作用呢?于是我利用史料进行了拓展(摘选三则)。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权神授)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天人感应)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

以上材料虽带有古文特色,但也不难理解。有的学生一看见古文就头痛,看都不想看。如果教师顺其意愿,干瘪瘪地罗列新儒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没有了。于是我尝试着让学生逐一翻译材料,提取关键词,并利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语言素养、人文素养等历史学科素养也逐渐培养了起来。

三、想象历史事件,运用史料来佐证其正误

我在《高三历史科备考学法指导及学法适应性》的课题研究中,开展了关于这一教学方法的调查,其中有42.8%的男同学喜欢“想象历史事件当时的状况”,而女同学只有17.8%。问学生为什么喜欢“想象历史事件”?苏欣欣说:“我觉得想象有趣,理解史实没那么痛苦。”陈志鑫说:“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由老师判断正误,从正误对比中加深印象。”从学生的个例中可以看出,他们有再现历史场面的愿望,也尝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甜头。于是我坚持运用该教学方法,常引用史料进行佐证,让学生在正误的对比中理解知识点。例如,太平天国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课本表达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学生想象成:农民集体耕种;劳动成果集体分享。这种想象明显是错误的。于是,我引用了原始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有田同耕”和“人人不受私”是指土地和产品的平均分配。

四、教会学生正确辨别史料和运用史料

(一)区别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

有的学生比较喜欢看历史小说或历史电视剧,也发现这其间出现错误的知识,却总结不出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历史小说和历史电视剧是二手史料,添加了个人的主观色彩,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辨别史料的方法。

一手史料包括:1.当事人亲身经历过的文字记载。例如,司马迁《史记》中关于汉武帝的记载,因为司马迁生活在那个年代。2.官方文献。例如,《明会典》。3.考古文物和当时的报刊杂志。

二手史料包括:1.转载的文字。例如,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西周历史的记载。2.学者著作和小说。例如,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3.记者采访的记录。

就史料价值来说,一手史料最有说服力,最具权威性;二手史料也具史料价值,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

(二)甄别不同身份的历史人物的不同立场

历史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关于项羽和刘邦的身份: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文武双全;而刘邦是亭长。他们两个人目睹了秦始皇巡游天下的那种壮观的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他的态度就是不屑一顾,老子天下第一。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他的态度是很羡慕,想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就好了。这是完全符合两人的身份的。反之,则是张冠李戴。

(三)灵活运用解答史料题的规律

利用史料、辨别史料、史料教学,都离不开“考试”这一目标。指导学生正确作答史料题,应该说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般地,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带着设问去阅读材料,切记要给材料分层次。因为层次分明,答案要点容易推敲。其次,审清楚设问中的时间和作答角度,避免离题。再次,组织答案的时候,先紧扣材料找信息点,后回归所学知识补充完整,这可以避免脱离材料。关于这方面的学法指导,我们也开展了问卷调查,有81.17%的学生适应教师所传授的解题规律,有16.4%的学生不适应。不适应的理由是:材料和题目看不懂,特别是古文类的题目。因此,多读、多感、多悟是前提,只有读懂史料,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何成刚.何谓史料:史料教学应该澄清的一个基本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4).

[2] 徐盛前.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1).

[ 责任编辑 田彩霞 ]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
重视史料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三部曲”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之史料教学
例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