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以广西大学为例

2016-03-19张协奎

高教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张协奎,张 练

(广西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院校长论坛·

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以广西大学为例

张协奎,张练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以及对创新型高级人才的现实需求,以广西大学为例,分析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如学科规划与课程设置不接地气,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待加强,缺乏灵活有效的导师制,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毕业后为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力度甚微等,进而提出重新构建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求为牵引调整课程体系,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学位论文选题和导师指导方式,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区域竞争已更多的转向人力资源的竞争。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1]此次会议对我国高校提出了创新驱动、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广西对高校提出了以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为导向的创新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求。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是区域性高级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充分了解区域发展的规律、特点,而且熟悉经济学原理,掌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较于其他专业人才,更具有复合型优势。培养面向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关系着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集聚、社会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北部湾经济区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

2008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从而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3月,广西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又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广西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的北部湾经济区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一直保持健康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几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依据南北钦防的区位特点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布局三大类产业:一是临海重化工业;二是海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现代服务业,并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下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因此,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培养区域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

从产业布局来看,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向于经济应用型和管理应用型。然而,研究发现,相较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一流经济开发区不仅有理论研究型学者,更有大量的管理型、应用型复合人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级人才却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分布在一、二、三产业的实际管理应用型复合人才非常之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虽与东南亚陆水相通,联系密切,但因多方面因素制约,多数高级创新型人才只是立足于国内,缺乏国际化、专业化的全局性、前瞻性理念。 因此,培养国际化、专业化且面向北部湾经济区的高级创新创业人才势在必行。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相对较大,可以为经济区输送更多的区域性高级创新创业人才,并可进入到经济区各种产业及各类单位中发展,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其次,硕士研究生应注重应用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是以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导向,集国际型、管理型、应用型人才特点于一身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二、当前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传统的培养方案,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现状进行调研,以期分析目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规划与课程设置不接地气,实践要求偏少

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区域关系与区域经济合作。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这两个研究方向偏理论化,区域针对性不够明显,未能突出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求。另外,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修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专业课必修学分20分,占总学分数的65%;公共课必修学分7个,占总学分数23%;实践课必修学分4个,其中实践环节2个,学术活动要求2个,占总学分数的12%;开题报告占2个学分;而选修课程有4门,为补本课程,仅针对跨专业的研究生设置,并不计学分。上述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缺陷,即选修范围过于狭窄,实践教育偏少。选修课不计学分,且总共才有4门课程,许多研究生因为惰性和兴趣等原因,只修必修课;另外,实践要求仅有4个学分,其中学术活动就已占了两个,实践环节缺乏规范性,研究生有时敷衍了事,可见研究生的实践教育是少之又少。从对传统培养模式下调研结果可知,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不足,且知识结构过于僵硬。由此可见,原有的课程设置阻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的发展。

2.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待加强,缺乏灵活有效的导师制

目前为止,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还没有构建专门的校外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待加强。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学制为三年,前一年半是在校学习理论课,后一年半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由于没有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通过参加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能力的实践成效得不到保证。并且,学校对研究生的创新激励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只有普通的专业奖学金,而且奖学金的名额偏少,只有极少数成绩非常好的研究生才有机会获得,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研究生对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另外,导师负责制缺乏灵活性。研究生导师要负责引导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指导研究生完成学术报告,指导研究生研究学习本专业的学术著作与论文,以及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在整个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导师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有的导师在研究生入校时已经确定,但因为出国或临时工作离岗等原因无法指导其研究生,却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变更,导致有的研究生长时间没有得到导师的指导和训练。如何保证研究生在校期间能获得足够的指导是导师应尽的责任,出台相应灵活有效的导师变更机制,也是导师负责制亟待完善的一方面。

3.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为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力度甚微

通过对广西大学近五年来已毕业和在读的部分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进行调研,目的是对传统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质量进行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调研结果显示,传统培养模式下,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总体表现出专业素质普遍较好、科研能力较强、就业单位较好、满意度较高的优势。但是,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1)实践能力较弱。读研期间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的次数集中在3-4次,参加实践活动超过6次以上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6.7%,且在实践环节所获成绩为良好的占72.73%,合格为27.27%,优秀人数为0。(2)创新创业能力不足。读研期间,获得过专利或软著作权的人数为0,且几乎没有获得创新成果的占28%,调研中也没有发现自主创业者。(3)外语运用能力较差。英语六级成绩在600分以上者为0,在500-600分之间者仅占11.6%;另外,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写作的人数仅为总人数的4.6%,勉强可以和完全不行分别占总人数的58.14%、23.25%。(4)对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服务力度甚微。目前工作区域属于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数非常少,仅占36.36%,不足一半。

三、提升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传统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求为牵引调整课程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学位论文选题和导师指导方式,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

1.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求为牵引调整课程体系

要培养面向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首先就要注重学科的重新规划和调整,重构知识和能力框架,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求为牵引调整课程体系。在学科规划方面,可以增加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为主题的研究方向。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多个组团自身具有突出的特色功能;作为首府的南宁要发展物流、商贸、旅游、服务等现代重要产业,从而发挥引领其他组团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等,这些涉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知识模块,在新的课程体系里应有所体现。

其次,加强学科交叉,突破学科壁垒。选修课在对研究生知识视野的扩充、知识漏洞的填补和个性特色能力的发展等方面都起着其他专业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并且,选修课程在帮助研究生实现学科交叉、突破学科壁垒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新的课程体系应拓宽选修范围,增加跨专业选修课,让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生可选修的范围涉及经济、金融、统计、财务、财政、管理、地理、国贸等专业,研究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知识结构进行自主选择,且学校在严格规范课程考核的基础上不限制选修科目的数量。除此之外,各高校间还应实行灵活的跨校选课、校内外教师互聘等机制,实现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师资源共享。

2.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这对我国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需要人才具备国际化素质。因此,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是培养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一方面,学校可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教师来校授课,在全校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一年以上全英语教学课程。同时,完善与国外高校的研究生交换学习培养机制,大力支持与国外高校的合作科研等培养途径,为研究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化平台。另一方面,从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入手,可设立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基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金等,推荐优秀研究生参加境外举行的高水平国际会议,在提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同时还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积极性。

3.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从根本意义上打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仅靠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经。“政产学研用”合一是知识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它涉及很多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领域,它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个单位参与其中,而区域经济学专业在这方面具有强大的知识、人才和智力优势。因此,应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政产学研用”结合,通过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建立“北部湾经济区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既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高端智库,又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

该基地主要通过四个步骤实现“政产学研用”合作共赢:第一步,以“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为理念,地方政府合力打造优质的基地硬件条件和学术环境;第二步,组织遴选具备条件的区域经济学导师及其研究生、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背景的科研团队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驻基地;第三步,利用市场需求、研究项目和研发成效来吸引校外创新创业人才加盟;第四步,基地中的有关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合作实现管理、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上中下游全方位对接,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效率以达到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目的[3,4]。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要在基地中接受长达一年以上的实践教育,亲身参与到北部湾经济区的各项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有关重大项目的战略研发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实践。在基地实践期间,配备实践课导师,负责指导其在基地中的学习生活。只有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 创新学位论文选题和导师指导方式

创新意识首先体现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一篇高质量学位论文来自于高水平的选题。因此,导师应该发挥其引领和把关作用,每周与研究生做一次学术研讨,内容包括研究生研究进展、国际国内前沿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学术素养培养,让研究生尽早进入课题研究的角色,帮助研究生尽早选择合适的课题开展研究;对研究生所选课题要有原始创新的要求,选择的题目也要新颖独特,能够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还可参考各类基金项目等。其次,建设创新型导师团队,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氛围。国外著名高校都流行对导师队伍进行建设和培训,以确保导师素质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导师组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从知识模块的强化到指导方式的优化,目标是导师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素质去感染研究生,对研究生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然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氛围,并不是单个导师就能实现的,需要整个专业的导师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可建立专门的学术沙龙或类似的平台,让研究生除了能够向自己的导师学习之外,还能经常与导师组的其他成员进行学术上的沟通和交流。

5.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调动和激发研究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保障。第一,要保障研究生的基本生活费用。完善奖助贷体系,包括“三助”岗位、助学贷款等,支持研究生完成学业。第二,进行学术科研成果奖励。应投入经费,设立研究生专业奖学金、优秀学位论文奖学金,鼓励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并根据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按不同等级进行奖励。第三,开启研究生创新专项资助。创新成果包括学术创新、著作权、发明专利等形式,可通过研究生自我申报、评审团公开评选的形式,选择具有创新性研究价值的项目进行资助,按照项目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按创新价值进行等级划分,给予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5]。第四,完善科研项目劳务费支付及其税收政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脑力劳动,应该改革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中劳务费不能超过10%的规定,大幅度提高劳务费比例。同时,应改革在校全日制研究生领取劳务费超过800元就要纳税的规定,在校全日制研究生每月领取劳务费不超过3000元也不应纳税。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科研经费本来就很少,其中劳务费更少,如果在校全日制研究生领取劳务费超过800元就要纳税,更不利于调动研究生从事创新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夏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N/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s7865/s8417/xxgcxjp_2015nxjpzsjgyjygzxlzyjh/201508/t20150819_201150.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潜睿睿.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教协同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基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22-26.

[4]曾冬梅,薛文.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运作模式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10-114.

[5]佟林杰,孟卫东,郭沛.学术生态视角下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异化及治理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62-66.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of Regional Economics Graduat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Taking Guangx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Xie -kui ,ZHANG Lian

(Guangxi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and the real demand for innovative senior talents, this paper takes GuangX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 of the traditional regional economics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 such as subject planning and curriculum not to grounding gas, cooperative educ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lack of flexible and effective supervisory system, graduate student lack of ability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nd little efforts in serving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after graduation,to put forward a new training mode of regional economics graduate student: adjust the course system for traction with the needs of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 strive to promote the graduate education become international, build one training base combine with political and output and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 innovate the form of dissertation topic and mentor to guide, improve graduate student innov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regional economics;graduat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training mode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项课题)“面向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GXU11T33039);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资助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区域特色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契合研究与探索”(2011JGZ002)。

收稿日期:2015-11-20修稿日期:2015-11-30

作者简介:张协奎(1963-),男,湖南桃江人,博士,广西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城市经济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1-0004-04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