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化视野下精英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2016-03-19汤爱丽

高教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应对挑战

汤爱丽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0)



大众化视野下精英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汤爱丽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0)

摘要:我国精英教育面临着全球化、传媒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的诸多挑战。传统精英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并不适合。因此必须构建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精英教育理念。并在新的精英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能够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耦合、消除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消极耦合的新精英教育机制。

关键词:精英教育;挑战;应对

近几年,教育质量问题开始凸显,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了反思。 他们意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精英教育并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而是两个并行的系统。 他们呼吁精英教育的理性回归。但我国当代精英教育的回归面临着各个方面的挑战。

一、精英教育面临的挑战

我国当今精英教育受到的挑战并非完全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但它们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反思同时引起人们的关注,或由大众化放大了其挑战力度。具体来说, 我国精英教育面临的挑战可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全球化引起的挑战、传媒现代化引起的挑战和大众化引起的挑战。

1.全球化引起的挑战

全球化引起的挑战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外国精英及精英教育对我国精英及精英教育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事物透明化,我们随时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体了解国内外事物,对国内外精英进行比较。 由于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人们这种不自觉的比较就觉得中国在各行各业的精英不如发达国家的精英,由此产生对我国精英教育的质疑。其次,全球事务逐步增加,国际往来逐步密切,外国精英到我国交流把他们的比我们先进的一面展现在国人面前,人们自然感觉到我国精英教育不如发达国家。

2.传媒现代化引起的挑战

传媒现代化引起的挑战在此处也可以表述为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对精英教育的挑战。 知识和技术通过学校传播是最适合知识系统化和规模传播的一种最理想的途径。 到现在为止,学校教育还是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虽然如此,但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知识和技术传播途径进一步多样化,人们即使不接受高等教育也能从网络等传播媒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 获得大量的知识并成为社会精英。

3.大众化引起的挑战

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的对精英教育的挑战也可以表述为人们对传统高等教育的认知惯性对精英教育的挑战。 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开始承担非精英教育的职责,即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精英的同时培养普通劳动者。 由于我们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比较急促,人们还没有从对传统高等教育的认识中间摆脱出来,认为只要考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就能够流动到社会的上层;接受高等教育与流动到社会上层、成为社会精英之间是划等号的。 而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许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后并没有流动到社会的上层,没有成为社会的精英。

二、精英观与精英教育观的重塑:思想层面的应对

精英教育面对挑战,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做出必要的回应。 对这些挑战回应的第一步就是应该在观念方面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观解放出来,对精英教育做出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解,树立新的精英观与新的精英教育观。

1.树立高等教育质与量分离的意识

扩招前,高等教育的招生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对高等教育个人需求主体严格以能力为评价标准进行筛选。学生被录取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具有较高的个人天赋,具有成为精英的潜质。高等教育只是催化了这些天之骄子的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使其精英地位进一步显化。他们从高等学校毕业后几乎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的精英。高等教育的质和量是统一的。加上扩招前高等教育产品对于社会需求主体而言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经过高等教育强化后的精英们属于极度稀缺的资源。 人们把高等教育和精英绑定在一起,从主观上增强了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精英认同感,强化了高等教育质和量的统一。

新的精英教育观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与量是分离的,成为精英与接受高等教育之间有很大差别。 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不仅注意满足高等教育社会需求主体的需求,还注重满足高等教育个人需求主体的要求,且不再只向天赋较高的少数人开放。 它虽然还在一定程度上坚持对个人能力的筛选,但已经大大放宽了筛选条件。 个人天赋一般也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服务。 由于个人天赋原因,放宽筛选条件而进入大学的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并没有因接受高等教育起到显著效果,并不一定成为社会精英。 那些天赋较高和一部分天赋一般但十分刻苦的学生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得到高等教育的催进,毕业后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 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并不一定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高等教育的质和量出现了分离。

2.树立知识精英与技术精英并重的意识

我国轻“术”的思想相当严重。这固然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但和当今人们对精英教育观不全面有着莫大关系。 大部分人认为精英只是指那些拥有高深学问者、社会高级管理者以及大企业的经营者等知识精英才是社会的精英。 而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精英的任务也仅仅是培养这种精英。 事实上这种精英教育观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了。 既然我们已经普遍认为高等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在当前优秀技术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培养大批的优秀技术人才便是实现该职能的最好途径。 因此,必须把培养高技术人才纳入到新精英教育观之内,注重知识精英和学术精英的并行发展。这样,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才能真正得到充分实现。

3.精英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对技术教育长期的忽视、歧视及普通高校统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我们在思想上对精英教育的主体存在认识误区。由于思想的“路径依赖”,许多人还一直认为精英教育的主体仅仅是研究型大学。这限制了精英教育的范围,加大了精英教育发展的难度,显然不适合当今社会精英的培养。 新的精英教育观要求精英教育的主体多元化。精英教育的主体多元化主要有两个原因:高等教育外延的拓展和精英外延的拓展。首先,研究型大学固然是培养精英的重要场所,但仅仅靠研究型大学或者普通高等院校显然很难满足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人才多元化。 精英教育的培养主体单一化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进而导致人才类型的单一化。 研究型大学往往是以培养学术精英为主,并不承担培养技术精英的责任。这势必引起诸如技术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 要想实现适合社会发展的精英教育目标势必要求精英教育的主体必须实行多元化,并维持一种动态的均衡。 每个教育机构都以应该最大可能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用,以培养尽可能多的精英为目标。 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也可能是精英教育的主体。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职业教育系统也纳入到培养精英的主体中来,并和职业教育机构一起努力消除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歧视, 促进人们从思想上对精英教育主体多元化的认同感,使一部分天赋较高的人主动接受非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主体的培养。

三、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耦合和去耦:技术层面的应对

耦合和去耦是物理学概念。 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去耦指消除两事物之间的影响和联系[1]。耦合和去耦的存在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两套并行的系统,它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是两套系统之间必须能够找到一个可使二者共通的媒介。

1.耦合和去耦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间是具有耦合可能性的。首先,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是两套并行共生的系统。 大众和精英是高等教育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是并存的、不可互相代替的, 但也不是互相矛盾的,它们只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大方向。其次,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虽然是两个并存的系统,但它们统一于高等教育系统,具有如课程、教师、教学等共通媒介。事实上,即使我们不去人为地促使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耦合,二者之间也自然地存在耦合。 当然这些耦合不一定都对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发展有利,不一定能促成二者共荣。 对于这种消极的自然耦合要通过制度的安排,增加耦合的限制条件,人为地“去耦”。 除了自然的耦合之外,也可以通过人为的制度设计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共通,建立一种有利的耦合。 耦合和去耦的必要性完全在于促进两个并行的系统朝着共荣的方向发展。有专家则反对在教育内容上将高等教育分成“高贵”和“不高贵”两部分,主张建立统一的综合大学来接受任何无论是否拥有中学毕业证书的青年和成人。前一种观点强调把大众教育机构(主体)和精英教育机构(主体)完全分离,这种途径容易完全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 后一种观点其实是一种完全的平均主义,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天赋和个性。 这种把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完全杂糅在一起的做法必然导致许多“天赋浪费”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精英的成长,也未必适合大众教育的要求。因为这种教育模式所提供的教育水平往往介于精英需求与大众需求之间。显然,这两种方式都不足以解决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共荣问题。 必须找到第三种途径,即人为地在二者之间建立有利耦合、消除不利耦合。 这就要求政府在坚持统筹规划、互相合作、优势互补的原则下通过各种制度的安排, 力求形成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从事精英教育培养的格局,以保持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的均衡发展,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需要。

2.耦合和去耦的主要途径

(1)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耦合的主要途径有两类。 其一是微观耦合,主要指学校内部耦合,即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在同一所学校内部耦合; 其二是宏观耦合,主要指打通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通道。微观耦合主要是通过突出办学特色,在强化强势学科的同时利用强势学科带动普通学科发展,提高普通学科教育质量。 高等学校办学特色, 就是在办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的内容和风格,突出自己的强势专业。 一个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拳头专业,而一个最优秀的学校也不可能所有的专业都是优势专业。 拳头专业就是培养精英的专业;非强势的专业就应该是大众教育的场所,培养相应行业的普通人才。 如长沙民政学院算不得什么研究型大学,它在学校定位时不应把自己定位为培养知识精英或者学术精英的学校。但它的殡仪专业却是全国的特色专业和强势专业,那么该校的殡仪专业应定位为培养相应行业精英的场所。 宏观耦合主要是通过建立学分互认制度,打通大众教育尤其是非强势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成为精英的通道。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只停留在学历和学位互认的阶段。 对于学生所修的学分在学校间却不能相互认可,各种类型大学的学生不能相互流动,给学生成为精英带来障碍。 学分互认在高职院校同普通学校之间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选择了职业院校就意味着他很难再有成为当前社会所认可的精英的可能。 如果学生在各个院校的学分能够大致得到相互承认那么这些问题就能较好地解决。 一个普通人才有可能接受精英教育成为精英,一个技术精英才可能通过它成为其他类型的精英。

(2)去耦主要是避免盲目“均质化教育”。 在大众化的进程中,我国大学规模急剧扩张,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学校与学校之间盲目攀比攀升导致了“均质化教育”产品的出现。 它们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往往在不能满足精英成长需要的同时又超出了大众教育所需,或者干脆直接都按大众教育所需资源统一供给。千校一面,不讲效率地在校内的所有专业中实行大锅饭式的分配资源。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全面分析、认识本校的实际,在分析本校优势、专业分布、资源总量和分布等情况的基础上既讲效率又讲公平,凸显本校特色和内部专业特色,发挥优势,避免“均质化教育”。

(责任编辑:王金明)

参考文献:

[1]毕宪顺.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耦合及机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4(9):32-34.

The Challenges for the Eli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its Respon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TANG Ai-li

(Liuzhou Railway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Liuzhou 545000,China)

Abstract:The eli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up against many challenges, which is breed by globalization,modernization of media and mass higher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for elite education is not suitable to the elite education of the mass higher education period. So, we need build up a new philosophy for the elite education and build a new elite educ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lite education;challenge;response

收稿日期:2015-11-26修稿日期:2015-12-06

作者简介:汤爱丽(1982-),女,广西柳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1-0054-03

·教育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应对挑战
我来挑战(二)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及应对
生存 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