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博弈角度看晋文公的称霸之路

2016-03-16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晋文公博弈

王 璇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郑州 450001)



从博弈角度看晋文公的称霸之路

王璇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对晋文公做出了“谲而不正”评价。其实,“谲”与“不正”正是晋文公的善用策略和敢于反传统的体现。博弈论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和全新的思想,策略精神贯穿于种种博弈行为之中。从博弈的角度看待史书中所记载的晋文公,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晋文公的了解,重新认识晋文公的称霸历程。

关键词:晋文公;博弈;称霸

一、晋文公其人

晋文公,名重耳,父晋献公诡诸,母大戎胡姬,是春秋五霸之一,在外流亡19年,一生经历近乎传奇。在春秋初次登场是在鲁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落幕与鲁僖公三十三年,“癸巳,葬晋文公”。《左传·昭公十三年》:“我先君文公……生十七年……亡十九年”,晋文公在鲁僖公二十四年的时候归国。按照《左传》的记载,晋文公终年44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为称霸进行种种努力,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赋职任功,……救乏振滞,……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耇老,礼宾旅,友故旧”。最终,国力雄厚,尊王攘夷,大败楚军,称霸于春秋诸侯。

二、骊姬之乱

随着骊姬之乱的开始,重耳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博弈。晋献公的宠姬骊姬夫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越过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成为国君的继承人,行贿于晋文公的男宠梁五和东关五,他们以“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 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 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1]160的理由,将重耳发配到蒲地。之后,骊姬又向晋献公进献谗言,使晋献公对重耳起了杀心,鲁僖公五年的时候派人攻打蒲邑,使重耳翻墙而逃开始流亡的生涯。从重耳的角度出发,在这场博弈中,局中人主要是骊姬、晋献公及重耳。晋献公忌惮于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对自己的王位造成威胁,而骊姬则想使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于是晋献公则听信了骊姬,杀了申生迫使重耳、夷吾流亡国外。在这场上位者占主导地位的博弈中,骊姬如愿使自己的儿子成为了太子,晋献公则剪除了申克、重耳以及夷吾对自己的威胁,而重耳则成为了博弈的牺牲品,不得不流亡国外。

三、流亡与归国

重耳先流亡于翟,然后又在狄待了12年,之后又逃亡齐国,离开齐国之后又逃向曹、宋、楚、秦,最后在秦的护送下回到了晋国。在未到秦国以前,重耳进行的博弈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收留重耳的国家看重重耳的政治前途,为重耳提供不错的生活环境,而重耳则享受着收留国家所提供的待遇,许下一定的政治承诺。如,重耳逃到楚国,一次宴饮中楚王问重耳:“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榖”,重耳则回答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1]270

待到重耳逃到秦国时,他迎来了其人生中较为重要的一场博弈,这场博弈中重耳终于获得了可以帮助他顺利归国的政治资本。在这场博弈中博弈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首先,成为晋惠公的夷吾背信弃义引起了秦国的不满,夷吾推诿不愿割地于秦[1]224,鲁僖公十三年秦借粮食给晋,但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的时候“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1]232。其次,晋国十五年,晋惠公生了大病,秦又攻打了太子的母家梁,太子便逃回了晋(僖公二十二年),秦穆公心中的不满更严重了:“夷吾父子,俱负寡人,寡人必有以报之。”[2]最重要的是,秦穆公想扶持重耳与太子圉竞争,以便日后更好地干预和控制晋国[3],其潜在目的则是想通过操作控制晋国扩大自身的实力,为称霸于天下谋求政治资本。因此,在秦国这里重耳的价值陡然上升。秦穆公将包括自己女儿文赢、太子圉在秦国的夫人在内的五名女子嫁给重耳。在重耳与秦穆公的一次宴会中,两人终于达成了合作与交易的意向。秦穆公在宴席间赋《诗经》中的《采菽》,重耳赋《黍苖》回应;秦穆公接着赋《鸩飞》,重耳赋 《河水》,秦穆公又赋《六月》。双方都借助《诗经》中的诗句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重耳希望秦穆公帮助他夺取晋国君位,并表示如果成功,他愿意朝见、侍奉秦国;秦穆公对此做出允诺,并预言重耳能够称霸。之后秦国又进行了行动,护送重耳回到晋国。

至此,秦穆公与重耳的关于归国的博弈完成,此次博弈,是晋文公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重耳终于由流亡在外19载的落魄公子成为了东周的北方诸侯。此后,晋文公开始了以自己为主导的在争霸与称霸道路上的一场又一场的更大的博弈。历练了19年、颠沛流离19年、怀志19年的重耳终于登上了自己渴盼已久的晋国舞台,春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始在时间与历史的画卷上晕染开来。昔日霸主齐国如同西下的金乌,逐渐隐没在历史寂寥漫漫的夜空中。红日正在东周王室的北方,悄然升起。

四、“尊王”与争霸

晋文公归国之后急切地壮大晋国的实力,以图谋称霸大业,争霸于诸侯。从晋文公归国到鲁僖公二十七年晋国解宋国之围是晋文公为称霸而进行博弈的争霸时期。

在争霸的道路上,如何成本降到最低以获得最大利益呢?当然是“尊王”。“尊王”可以为晋国的诸多扩张行为冠上道义的名号,减少其他诸侯国的阻力,同时也孤立和威慑其他具有称霸意图的大国。在“尊王”博弈过程中,局中人是周襄王和晋文公,秦穆公也曾想参与到这场博弈中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但秦穆公“尊王”政治资本的增加意味着晋文公政治资本的减少,所以秦穆公被晋文公无情地踢出了局外。如,公元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带盗嫂事发,与襄王发生火拼,王子带联合狄人军队攻周,大败周军。 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并告难诸侯。与晋文公同样有着图霸之心的秦穆公收到了周王的告急文书,便调兵遣将,屯兵于黄河岸边。晋文公关起门来商议,狐偃以一个大政治家的嗅觉,力挺晋文公:“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如此,晋文公挺直腰杆,下令出兵勤王。这年三月,晋文公亲率大军,撇开秦穆公,向王畿腹地推进。很快, 甘昭公的叛军在晋国部队大举攻击下,很快就溃不成军。四月,败狄人,杀叛党叔带、隗后、颓叔等,周襄王被迎回王都。在这场“尊王”的行动中,晋文公捞到了足够的政治资本,首先是获得了周襄王的亲睐“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1]287,然后是扩大了自己的领土“与之阳樊、温、原、攒茅之田”,疆界南移,而且还在围原的过程中树立一个有信的君主形象。

对晋文公来说,“尊王”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获取霸主地位才是目的。在晋文公与周襄王的“尊王”政治博弈中,周襄王把自己对晋文公的亲睐同晋文公的表面上的极大的武力拥护进行交换,交换的结果是晋文公得到了“尊王”的道义上的美化与礼乐制度体系下的合法化扩张,周襄王则得到了诸侯的表面的尊崇和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这场博弈看似是一场很均衡的博弈,但实际上周王室付出的和得到的并没有成正比。晋文公对“尊王”采取一种工具性利用的态度,王室的权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僭越和威逼。如,鲁僖公二十七年,晋文公将自己国家的军队扩大到了三军,对周王室构成了武力威胁。鲁僖公二十八年,温地会盟的时候,晋文公让周襄王在河阳打猎,显然,晋文公僭越了周王室的权威。在这场博弈中,晋文公成了最大的赢家。

五、城濮之战与称霸

城濮之战是规模最大的一场博弈,也是最精彩的一场博弈。这场博弈的参与者众多,有楚、晋、曹、卫、陈、蔡等国。鲁僖公二十七年,楚成王联合陈、蔡、郑、许等国伐宋,宋向晋求救。先轸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认为这是晋国成就霸业的机会。狐偃则献计说,楚国刚收复曹国,又新与卫国联姻,如果晋国去攻打曹国和卫国,楚国一定会去救,这样就可以解除齐、宋之围。 晋国卓越的博弈策略贯穿于城濮之战的始终。当宋国来求助时,采取了臣子的建议,马上认识到了解救宋国的重要性,认识到宋国在自己的称霸过程中的重要性,马上采取手段进行博弈。在谋划解宋之围的过程中,首先找到了关键问题:这场战争的主导者是楚,楚的目的不在于宋,而在与宋向来依附的日趋强大的自己。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了差错,之前所有的努力基本上会付诸东流,平白为楚国的称霸之路做嫁衣。在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缜密地对楚国进行策略分析:一方面,宋国的安危是自己的重要问题,但同样地,实力远不及自己的曹国和卫国同样是楚国的软肋;另一方面,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没有敌人就要为楚国制造敌人。眼下秦国和齐国又颇具有威信和实力。于是,晋国就采取了这样的策略“使宋舍我而赂齐、秦,籍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这样一来楚国失去了秦、齐的潜在支持,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处境。楚又何尝意识不到自己困境,大概楚是这样想的:你让我为难我也让你为难,既然如此,你晋放过曹与卫,我楚就放过宋“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1]302。楚国实际上是制造了一个囚徒困境,双方各有所失,那么自然自己的损失就会减少到最小了。但楚国棋差一着,晋国在意识到楚国的意图之后马上采取了下一步策略——离间曹、卫与楚国的关系,“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楚国志得意满而来想对晋国造成打击,却不料搬起石头砸向了自己的脚。而且晋国的所作所为着实可恶,完全不符合春秋战争法则,城濮之战就这样爆发了。在城濮之战中晋国更是大胆地进行了缜密的心理博弈。先是准确地把握了楚军的心理,晋国理屈而楚国理直,楚国的士气高涨,硬碰硬是万万不可行的,“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1]302然后是想到了当年晋文公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晋军后退90里。晋国打的一手好算盘,一方面想快刀斩乱麻,偿还当年楚成王对晋文公的恩惠,另一方面,又想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想让楚国退兵。当时,楚国的带兵将领子玉一定特别生气:好你个晋国,当初你离间曹、卫与我国,拘我使宛春的时候丝毫未减你有一丝道义之心,眼下,你打不过我就想跑,还想让我退兵,吾从未见过脸皮如此之厚之人(国)。之后,晋国看楚国战义已决并且在决定本国具有一定的优势的时候,下定决心与楚国开战。楚国本来在战与不战的问题上就有分歧,而晋国又君臣一心,内外相应,最后晋国大败楚国。仅此一役,晋国终于扫清了自己称霸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一战而霸天下。

城濮之战是一场阴谋之战,但它更是一场博弈之战。先轸、狐偃等人陪伴晋文公流亡19年,多年的流亡经历,流亡时生存的艰难,让晋文公以及他们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最不能放弃的、什么又是自己必须得到的,同时也磨砺出他们的心机。春秋时期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比得上城濮之战的复杂、诡谲与精奇。

结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从博弈角度对晋文公的称霸之路进行再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些背离春秋的礼乐传统、命途坎坷、隐忍却又具有野心和谋略的晋文公。这样的晋文公就是我们当代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缺点和不足。争霸道路上的晋文公可能并不完美,但正是因为这样,他的经历才让我们赞叹,他的所作所为才能引起我们当代人的共鸣。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让我们对《左传》有所亲近、有所喜爱。

参考文献:

[1] 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明]冯梦龙.[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 林剑鸣 .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 田之.晋国故事[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

[5] 童书业.春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 余全介.晋文公谲而不正疏解[J].孔子研究,2013,(5).

(责任编辑:张连军)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6.03.015

收稿日期:2016-03-20

作者简介:王璇(1994-),女,山东安丘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9-2080(2016)03-0059-03

猜你喜欢

晋文公博弈
“足下”的由来
博弈与共振:涉警网络舆情关键点研究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
“足下”一词的由来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视角下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
清明节的故事
厨师辩冤
御厨的三条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