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择业心理偏差及其调适对策分析

2016-03-16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

何 春 梅

(桂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大学生择业心理偏差及其调适对策分析

何 春 梅

(桂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摘要:总结了大学毕业生存在的五种常见择业心理偏差,分别从个人、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角度分析了产生以上偏差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实行就业“双导师”制、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加强家庭与学校间的联系沟通等四项对策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早日实现就业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调适对策

随着近年高校继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屡创历史新高。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 万,2015 年这一人数增至749 万, 2016年规模将达776万,就业创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在经济下行压力趋势明显的背景下,如何切实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以实现早日就业,如何稳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高校就业部门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关键一年。在这一新形势下,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经验,通过总结大学生存在的择业心理偏差,提出如何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如何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如何及时有效地调适个人就业心理,对帮助大学生早日实现就业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偏差问题

择业心理的内涵,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一是面临就业时期的典型心理特点,孟祥俊[1]认为择业心理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择业准备、择业冲突、择业调试等心理过程; 二是受生命全过程发展的影响,不断变化的心理现象。根据笔者多年参与就业工作的经验来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五种不良心理,应当引起学校就业工作者的重视。

1.挑剔心理

在当前的就业政策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越来越广,就业企业和岗位类型不断增多,岗位选择自由度相对较宽,多数毕业生都能积极应聘,主动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呈现出主动就业的良好局面。但由于个人应聘机会的不受限制性,每个人掌握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和具备的就业竞争力不同,于是出现了就业机会的“不均衡”现象。如有的毕业生为选择最满意的就业岗位,就会不停地参加校内外相关的招聘,最后虽然面试屡战屡胜,却因存在挑剔心理,迟迟未签订就业协议,或即使签订了双方就业协议,也会因个人频频“入围”而挤掉了别人的就业机会。

2.盲从心理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驿站,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是每一个学子和家人的期望,作为大学生理应认真、理性对待求职就业,以积极的态度做好就业准备,结合自身条件,合理确定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主动参加竞聘活动。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学生由于平时对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够重视,对自身的职业倾向和性格特征了解不够,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选择就业目标、设计就业计划和确定就业意向等方面缺少主见,在择业态度上人云亦云,不知所措或盲目做决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容易陷于被动,甚至出现随意悔约现象,最终势必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

3.依赖心理

从宏观上来看,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民生工程,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实现。从微观上来说,就业首先是大学生个人应该积极面对的事情。大学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接受社会挑选,应以什么样的状态在用人单位面前出现,应选择哪种行业、哪类单位、什么性质的岗位、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等都是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他们常常在家人的庇护下成长,往往缺乏独立思考、自我决定的勇气,遇事习惯于依赖家人、亲朋好友或老师,求职就业时出现“全家总动员”现象。而个人不善于把握应聘机会,不愿走入人才市场参与激烈的选拔性竞争,最终会错失许多难得的就业机会。

4.受挫心理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毕业生总人数的日益增加,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大学生求职应聘,竞争依然激烈。面对这一形势,有的大学生起初也是满怀信心参与职业性格与能力测试,认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确定自己的求职就业目标与方向,希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有的毕业生发出去的数百份简历杳无音信;有的毕业生在一次次的面试中总是失利,于是对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产生怀疑;有的对自己的临场发挥失利后悔不已;有的则逐渐丧失参与竞聘的自信心。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失败,就显得急躁不安,缺乏耐心,抗挫折能力较差;很多大学生是父母心中的“天之骄子”,求职遭受失败,自尊心便受到打击,[2]丧失继续求职的勇气。

5.焦虑心理

众所周知,必要的焦虑是人的正常心理现象,但一旦超过限度,会成为心理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大学生就业中的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希望自己尽快地走向社会,获得理想的职业,但是又非常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发放出去的大量求职信犹如“石沉大海”,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参加面试不断遭遇失利或性别歧视,四处奔波参加招聘会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或担心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失误导致终身遗憾;对走向社会准备不充分,害怕自己不能适应社会,在择业的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等;签订就业协议后要求悔约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支持等。以上情形如不加以关注,不给予心理引导和帮助,往往会积聚形成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偏差主要原因分析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引发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因素有许多,笔者主要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个人因素

大学生完成学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聪明才智、贡献力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由于个人文化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方法、主观努力程度不同,毕业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与素质也各不相同,这对毕业生的就业态度、目标与期望、面试表现等会产生重要影响,产生不同的就业质量与效果。个人在不同的就业阶段,会形成不同的心理反应,由于思想认识偏差或心理承受能力偏弱,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挑剔、盲从、依赖、受挫和焦虑等心理。

2.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用人单位的性质、规模、效益、工作环境、用人标准、薪酬待遇等不尽相同,有的方面相差还比较悬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也在逐年提高,不少岗位往往要求有实际工作经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规范的招聘、不公平的竞争时有发生,招聘陷阱防不胜防,对此,大学毕业生易于出现各种心理不适,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盲从、依赖、受挫、焦虑等心理。

3.家庭因素

当前的教育制度下,不同的家庭条件会产生不同的就业心理。有的毕业生觉得自身家庭条件较好,父母也没有要求自己尽快入职,于是出现“啃老”的心理现象;有的毕业生认为在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之前,不急于签订协议,于是出现“顾盼”心理现象;有的毕业生因在家人的影响下决定考研,于是出现“有业不就”的心理现象;有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重,面试中屡遭失败,觉得自己有愧于家庭和父母,于是产生了过重的心理包袱,以至于产生各种焦虑不安、恐慌失眠等心理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学校因素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开展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规划指导、就业理论教育、择业技巧与心理辅导,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充分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和展现自我,在求职就业中掌握主动,沉稳应对各种面试考核与选拔,在遇到困难时不会惊慌失措或无所适从。目前各高校普遍重视开展全程化毕业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制定并实施专门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案,对增强大学毕业生主动就业意识,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职业理论和就业技巧具有积极意义,但目前因各高校普遍具有数十个本科专业,学校难以做到按专业或方向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各学校从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师也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职业规划或求职就业的实践锻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而不同行业的职业特点、职业要求、就业环境、考核标准也各不相同,这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提出了严俊的挑战,现有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需要继续加强,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偏差调适对策

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偏差的原因多种多样,偏差纠正与心理调适需要因人而异,针对前文中指出的就业心理偏差类型,笔者提出了以下主要对策,以帮助大学毕业生加深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加强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不断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有效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压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竞争,早日实现顺利就业。

1.实行就业“双导师”制,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效性

专业教师或学业导师是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实践活动的直接教育者和指导者,在广大学生中往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有的在学生中还具有较高的威信,根据这一特点,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坚持实行就业“双导师”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所指的就业“双导师”制是指要求毕业论文导师在完成学业指导的同时开展必要的就业指导,坚持就业指导与专业论文指导同步进行,最好在第三学期初开始实施。主要做法是将各专业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8人,由所在专业教研室为各小组安排具有一定职业指导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就业导师,通过就业导师经常与小组成员见面,组织开展相关就业的专题讨论,共同分享有关就业问题的看法或体会,小组成员也应当积极联系就业导师,主动汇报个人的就业情况或询问有关就业的问题,通过师生双向互动与体验分享,学生可以获得更有效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及时化解心理矛盾,消除心理困惑,避免出现心理异常问题,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2.做好择业心理指导,引导大学生形成新的择业观

针对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有效的择业目标。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人格特征、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和职业能力,避免高估或者盲目低估自己。对于面试受挫的学生,应通过沟通交流,帮助查找失败原因,重新树立信心,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和目标,鼓励积极参加新的面试。就业工作者要在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间发挥好“穿针引线”的作用,应鼓励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鼓励学生到民营企业、第三产业或新兴行业去,在艰苦锻炼中更好地成长成材、建功立业。

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大学生积极就业

虽然就业主要是大学毕业生个人的行为,但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就业观念、就业目标、就业进度、就业心理等都会受到其它同学的影响。习近平同志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建设能够培养高质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3]。因此,我们应当发挥党员先进典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党员带头就业,及时签订就业协议,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邀请已就业的学生党员介绍应聘面试技巧与方法,与同学分享择业经验与教训,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调整就业目标、就业方向和就业期望,促进他们早日落实就业。

4.加强家校联系沟通,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

辅导员应当主动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理想、目标与期望,了解他们对面试技巧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就业进行跟进和指导。要求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以及正式落实就业单位之前,多与家人联系和交流,督促学生及时向家人介绍自己的思想,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或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方向与

就业期望,争取获得家人的必要支持和帮助,以避免因家人反对而出现“悔约”情况发生。当毕业生与家人意见不一致时,辅导员应主动跟家长沟通联系,向他们介绍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通过师生间、家校间的有效沟通,促进家庭支持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苟喜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及评估方法[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9-13.

[2] 庄莉.高校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表现及预防[J]. 传承,2014,(8):104-105.

[3] 习近平.在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讲话[EB/OL].

(责任编辑:刘小林)

收稿日期:2016-04-16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5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择业心理偏差及其调适机制研究”(2015GLSZ004)。

作者简介:何春梅(1973-),女,广西贺州人,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6.03.001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6)03-0005-03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