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傅东华对英美文学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以美国小说《飘》翻译为例

2016-03-15杨秀芳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亳州236800

关键词:翻译技巧英美文学翻译策略

杨秀芳(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亳州 236800)



论傅东华对英美文学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以美国小说《飘》翻译为例

杨秀芳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小说《飘》不仅在美国本土一直畅销不衰,还吸引了众多的中国读者。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来,《飘》让几代中国读者津津乐道。尽管《飘》的新译本很多,但是,由傅东华首次翻译的小说《飘》译本最为流行。本文以傅东华版《飘》为例,分析他对英美文学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及存在局限性。

关键词:小说《飘》;英美文学;翻译策略;翻译技巧

玛格丽特·米歇尔(1900-1949)的小说《飘》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它全面展现了在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变迁,其故事情节曾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迄今为止,小说曾被译成40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在中国最为流行的是傅东华的《飘》译本,他的译本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是将专有名词用归化译法处理,在语言上用汉语短句大量破解英语短语。这种翻译策略和技巧,深受国内读者的喜爱。而在新的时期里,我们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并且用辩证的态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傅东华《飘》的翻译策略

汉语少用长修饰语,在《飘》原著中,英语名词修饰语较多,这些较长的名词修饰成分,被傅东华译成了汉语短句。英语名词结构的语言较多,而汉语动词的语言较多。《飘》的原著大量使用名词结构,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傅东华将原著句中许多名词短语转化成短句。例如:pointed of chin被译成下巴颏儿尖尖的;big animals被译成那是两匹高头大马;因为汉语在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中,不习惯使用长修饰语,而是常用分句或流水旬,所以,英语中作为修饰成分的名词短语常常被译成汉语句子,这使得译文更符合地道汉语的语言特点。为了理顺了句子的逻辑关系,便于读者理解,在翻译《飘》的过程中,傅东华大量使用增译法。这种增译法,更有利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文本的原意,避免读者由于文化差异误解原文的含义。汉语讲求语气贯通,比较习惯于使用动词,重连接,要求含义畅晓。傅东华汉语译文中的增补,就是重动词,重连接,讲求语气贯通。这种翻译技巧,会使作品阅读起来比阅读原文更加轻松。英语句子结构复杂,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包含多层意思。傅东华在翻译《飘》时,为传达出原著的全部内容,拆分了英语句子中那些复杂的意思,将英语隐含的内容明晰化。同时,他还添加了一些有具体含义的词,在汉语行文中体现英语暗含义,这样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如果没有补充,则难以体现出来前后的转折关系,就容易出现读者阅读思路的断层。

《飘》原著中,分词、介词短语、同位语较多。在翻译成汉语时,为了理顺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译者在翻译时,就必须依照汉语习惯增添连接词名词成短句。这样,读者不容易误读原文信息,可进一步提升读者的阅读能力。迄今为止,对英文人名的翻译,大部分都是采用音译法,许多译者都争取不漏掉任何一个音节,按照人名每个音节的顺序翻译。而傅东华的翻译方法却颠覆了常规,他不仅不保留多音节音译的方法,而且还将3个音节的姓译为一个字,不仅人名中国化,就连地名也中国化,如Atlanta被翻译为 “饿狼陀”,Virginia被翻译为“佛金泥”,Tara被傅东华翻译为“陶乐”等,关于这种特殊的译法,傅东华也进行过说明,这种译法,就是要替读者省一点气力,如果字真句确地译,在当时反而会影响阅读效果。对人名、地名的汉化处理,确实起到了“替读者省一点气力”,但是,也牺牲了原作的异域风情。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我们根据原作的特点、读者的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使得翻译的文学作品,更具时代气息,同时,也不影响原作的艺术魅力。

二、傅东华《飘》的翻译技巧

小说《飘》首次翻译为中文,就赢得了众多中国读者的喜爱。之后,虽然《飘》的新译本很多,但是,依旧是傅东华翻译的小说《飘》译本最为流行。在翻译小说《飘》之前,由《飘》改编的美国电影《乱世佳人》已经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决定翻译这部作品前,傅东华也曾犹豫过,一是《乱世佳人》的成功,已经给中国观众留下了一个固定的思维;二是由于观众对作品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翻译定位问题很难把握。究竟是走大众通俗路线,还是走传统文学翻译路线?最终很难抉择。最终,傅东华还是决定走大众通俗路线翻译这部作品。在《飘》的译本序中,傅东华曾写道:“直至书的内容涉猎过了,电影也领教过了,才觉得它虽不能和古代名家的杰作等量齐观,却也断不是那种低级趣味的时髦小说可比———它的风靡不是没有理由的,它确实还值得一译。”傅东华对读者们的态度极为诚恳,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他走大众通俗路线的翻译方法。傅东华曾经说:“译这样的书,如果一定要字真句确地译,容易使读者有一种沉闷的感觉。在翻译策略上,无论是傅东华叙事结构,还是语言风格,傅东华的译本都向中国古典名著靠拢,语言风格优美流畅、轻松自然、涉笔成趣,使得这部外国文学作品,赢得了众多中国读者的喜爱。

首先,在小说《飘》的翻译过程中,傅东华将人名、地名、称呼全部中国化。他的这种翻译方式,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例如他将阿什利·威尔森翻译成卫希礼,斯嘉丽·奥哈翻译成郝思嘉。这种中国化的翻译风格,更容易深入读者的内心。

其次,在小说《飘》的翻译过程中,傅东华还大幅度的改造妨碍信息交流的异质文化,用本民族文化语言促进读者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例如原著中的“阉奴”一词,被他翻译成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太监”,“女佣”一词被翻译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丫头”等。此外,傅东华还想方设法用中国谚语典故,去表达原著中的西方历史文学典故,便于中国读者理解英国社会中较为流行的一些意象。例如“大象上树”、“负鼠入袋”本是西方成语,而傅东华却将其翻译成“雄鸡下蛋”、“瓮中之鳖”。在傅东华的译本中,诸如此类具有中国文化风格的翻译比比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傅东华凭借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将英文句式巧妙的翻译为地道的中文句式,其优美的文笔,具有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译文,给中国读者以美的享受。

同时,在《飘》的翻译中,傅东华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没有按照原文意思进行翻译,而是对《飘》的原文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写。不仅与外国文化相关的内容,被傅东华大量的删减,而且还将外国的人名、地名中国化。在翻译外国的人名时,傅东华没有采用音译的方法,在其译文中,带有明显中国文化地区方言的词语和人名非常多,比如:“少爷”、“少奶奶”、“妞儿”、“小妮子”等等,看到傅东华的译文,使得中国普通读者没有距离感,感觉故事就是发生在中国的某个地方。在傅东华的译文中,随处可见富含中国特色文化的词语,如:“planter”被译成“大地主”,“great ladies”被译成“大家闺秀”等等。在译文中,还出现了许多中国的谚语,如富含中国特色文化的词语随风转舵、金科玉律、年高德劭等。

最后,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上,傅东华删去了原著中许多的心理描写,叙事结构采用中国通俗小说的结构,虽然傅东华这种改编原著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的做法,让学术界许多人不理解,并有所非议,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这种做法显然是可取的。傅东华的译本《飘》不求忠实于一枝一节,他的翻译理念是忠实于全书的趣味精神。从后来的发行效果看,《飘》十年时间连续再版九次,就证明了其翻译策略的正确性,翻译技巧的可行性。傅东华的翻译思想,对今日翻译事业而言,具有极大的启示价值。

三、傅东华版《飘》在翻译上的局限性

傅东华在翻译 《飘》时还删减了许多原文中描述性的段落。例如,在原著中,作者描述郝思嘉性走向成熟的心理活动,整整用了6段的篇幅,然而傅东华却将这六段话压缩成了85个字。受中国传统小说写作模式的影响,傅东华版所翻译的《飘》重情节,轻描写。所以,在译文中,才会出现大量删减原文心理描述段落。在20世纪前半期,由于西方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数量非常有限,在当时的背景下,富含异国情调的译作很难被中国读者接受。为了满足读者的预期和接受能力,傅东华决定走大众通俗路线翻译这部作品。

众所周知,中国人和外国人人名差异很大。而在傅东华的译本《飘》中,小说中的人名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这在无形中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距离。为了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傅东华在地名翻译中也做了改良。虽然这样翻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便于中国读者理解,但也同时影响了原作的魅力,让译文大打折扣。为了方便读者的了解,使作品符合中国传统小说写作模式,傅东华不仅在词、句的翻译上做了很大的修改,还删去了成段的景物自然描写和心理描写内容,这种随意的删除,却未能忠实于原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原著的艺术魅力。傅东华决定走大众通俗路线翻译这部作品,目的是将这部小说快速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国人愿意阅读,采用平实的、读者熟悉的语言去翻译作品,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使得译文读起来流畅自如,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没有距离感。虽然这个译本的确读来舒服,不像阅读其他外国文学作品那样辛苦,但这种翻译的弊端也比较明显。这种翻译方式,读者无法感受源语作者的独具匠心,感受不到原文的独特性,同时也容易给读者一种错觉。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读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异域文化了解越来越多,对异域文化兴趣日益浓厚。因此,在外国文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够用传统眼光衡量译本。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我们要把握好尺度,应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外国文学的翻译,去重新审视和分析《飘》的翻译,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四、结语

可以说,傅东华对小说《飘》的翻译,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外国文学的翻译,要张弛有度,既不能够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也不能够背离原文的艺术魅力,在外国文学的翻译道路上,我们要以“扬弃”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以期找到更好的译法,使译文更加符合当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冬梅.从审美反映论看傅东华《飘》的翻译过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5):128.

[2]冯庆华,王昱.从文化交流的宏观角度研究翻译:《飘》的译本研究[J].外国语,1998,(3):52.

[3]王春霞.归化与异化的完美结合——评傅东华译作《飘》(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2):40-42.

猜你喜欢

翻译技巧英美文学翻译策略
浅谈中国特色经济词汇翻译特点及技巧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探析
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的出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