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核心要义和现实路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 2020年)》中以人为本的深刻意蕴

2016-03-14任映红奚从清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温州35035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005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任映红,奚从清(.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温州 35035;.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0058)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核心要义和现实路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 2020年)》中以人为本的深刻意蕴

任映红1,奚从清2
(1.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温州325035;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 2020年)》(简称《规划》),明确了我们要走的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指导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战略规划。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规划》最大的亮点。这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也是对土地城镇化误区的一种反思和纠正。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包括人口市民化、人的现代化、人的社会化和人的社区化等核心要义和现实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人口市民化;人的现代化;人的社会化;人的社区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 2020年)》(简称《规划》),明确了我们要走的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指导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战略规划。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规划》最大的亮点。这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也是对土地城镇化误区的一种反思和纠正。本文拟从人口市民化、人的现代化、人的社会化和人的社区化四个角度,来深入分析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核心要义,寻找切合实际的现实路径,以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点和决策依据。

一、农民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新型城镇化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制度改革,其中,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关键。因此,农民市民化的着力点应当是:

第一,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规划》提出:“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16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①参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60%左右[N].烟台日报,2014-3-17.。之所以会出现17.7%的城镇化率差距,是因为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直接导致市民化进程滞后,使大量长期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难以落户,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2013年12月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四个”着力,即“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着力维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着力推动农民工逐步实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镇落户,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有序推进、逐步实现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市民化”[2]。《规划》还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1]21这些要求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要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一个成本分担问题,而且须要建立健全一个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否则,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举步难行。《规划》明确规定: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具体地说,“政府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业要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农民工要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并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提升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1]18

第三,要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发展生计。农村土地是农民的生命。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扩展过程中,由于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缺陷的存在,不合理的利益格局的存在,征地体制机制弊端的存在以及征地法定程序与补偿办法不完善、补偿标准偏低且规定过死、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保障不足等因素的存在,致使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得不到合理合法的解决。有的农民批评政府征用土地付给的是“芹菜钱”,卖出土地拿到的是“人参钱”,而且又没有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征地、强占乱占农民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这个沉痛的教训值得记取。《规划》规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1]27-28“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发展生计。”[1]71

推进新型城镇化还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提高城镇化质量。这就表明: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势在必行。例如,龙港镇地处温州南部,因率先推行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理制度和发展民营经济等三大制度改革,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从小渔村到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从农民城到产业城,从产业城再到小城市,先后获得“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多张“国”字号金名片,真可谓是“中国式城镇化标本”。

二、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指人们在从事现代社会变革过程中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诸多观念的集合体。换言之,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整体素质的现代化。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作风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人格素质、审美素质等。其中尤以文化素质中的价值观最为重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hohn)在《关于文化概念与定义之述评》一书中所说的:“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①转引自: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3.这是因为,价值观是文化的基本要素中的核心要素。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心理结构的现代化、情感方式的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现代化。在城镇化建设中,就要在城镇发展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推行绿色无污染生产方式等。人的现代化是实现和推进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和动力。只有具有现代化观念或现代文明素质的人,才能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人的现代化,才能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这就要做到:

第一,加强人的现代化观念的宣传教育。《规划》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74城镇化促进人的现代化,改变着人的价值观。《规划》中有许多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念,如以人的城镇化取代土地城镇化,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观念,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城市规划全过程中要融入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理念;提高农民工科学文化和文明素质,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率先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培养一批专家型城市管理干部,提高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的水平;逐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化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发展生计的观念,等等。要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在具体工作中确立这些新理念,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规划》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1]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理论内涵和找准实践载体要同步进行,使之更加明晰、通俗、普及;要通过宣传倡导,并辅之以真实生动的现实案例,来强化公民的认同感;强化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一句话,就是通过融入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逐渐转化为公民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进而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动力。

笫三,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面对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培养一批专家型城市管理干部队伍,提高城镇化管理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1]58

垃圾围城是城市化中的一大难题,是城市管理服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我们以杭州为例:目前,杭州市面对生活垃圾产生量日均近1万吨的现实情况,全市积极倡导实施垃圾分类,每年还要评出百户市级示范户(低碳家庭)进行通报表彰,以动员更多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尤其是湖滨街道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实名制”。“实名制”垃圾投放正确率达93.8%,比普通垃圾分类准确率提高约10个百分点,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实践证明,搞好垃圾分类,减少垃圾总量,从而减轻垃圾清洁直运的负担,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一环。据2014年10月12日《杭州日报》报道,杭州市用5年时间,推行垃圾清洁直运,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垃圾清洁直运“杭州模式”,这是杭州城市的一场“清洁革命”。5年共清垃圾494.57万吨,清洁直运的占比上升,2009年5%,2014年78%,实现二氧化碳减排3.71万吨。央视垃圾分类广吿“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这个广吿词,印证了杭州市民在垃圾分类问题上人的现代化观念,也印证了杭州市一批专家型城市管理干部队伍的现代管理服务水平。他们以实际行动,把人间天堂杭州建设成美丽华贵、宜居的现代城市。

第四,培育和提升人的现代性。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社会变革。”[4]美国社会学家阿列克斯•英克尔斯在其名著《人的现代化》中从人的心理、行为特征探讨了人的现代化问题。他认为:以往的现代化研究,只要注意经济发展,解决经济现代化,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国家的现代化问题,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到行为都能转变为现代化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5]。如果人民没有实现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向现代性的转变,再完善的技术、管理方式和制度,也会在传统人手里变成废物。这就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如果由农民工转化而来的新市民,没有现代化的观念,城镇化及城镇的现代化也终将陷于困窘之境。

新型城镇化需要具有现代性理念的人去建设,因此,人的现代性的培育和成长显得十分重要。人的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最重要标志是现代性的成长。“现代性”(modernity)与“传统性”(traditionatity)是相对应的概念。所谓“现代性”,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指的是“大约从17世纪开始在欧洲出现,此后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6]。现代性所产生的巨大转型力不仅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产生巨大影响,也使人们空前地脱离传统的社会秩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个人特征。现代性的培育和成长,主要表现为:视野开阔、观念开放;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法制意识增强;个体自我意识日益强化;独立性、自主性、自由度、主体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或法理社会,人与人之间遵循的是契约法律和规章制度,人生活其间,习得大量的制度文化与行为规范,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7]。人的社会化的內容包括生活技能、职业技能、行为规范(包括一般日常生活规范的社会化、政治规范的社会化、法律规范的社会化、道德规范的社会化、角色规范的社会化)以及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等。城镇化发展,需要提高人的社会化水平,而人的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与人的社会化是一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关系。

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的转换过程中,还存在着居民科学文化、文明素质、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化水平,应当做到:

第一,要提高农民工科学文化和文明素质。人的社会化是提高农民工科学文化和文明素质的必由之路。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不仅导致市民化进程滞后,而且导致他们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也滞后。因此,提高他们的社会化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规划》指出:“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科学文化和文明素质,营造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建设和管理的氛围。城市政府和用工企业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人文关怀,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1]81其实,提高农民工科学文化和文明素质早已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例如,2006 年4月起,面对温州市瓯海区非公企业内有三十多万外来务工者,瓯海经济开发区与温州大学协作开设公益性质的“新温州人大讲堂”,每周请专家在瓯海经济开发区企业社区举办讲座,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难点、温州历史地理人文、新温州人特征和作用的宣讲,也有健康知识、情感生活与婚恋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范、心理调适、企业融入的辅导,还有大受农民工欢迎的各项专业技能培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要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社会化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抓手。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特别尊重农民工中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感受和文化诉求。2014年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有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65.5%。我国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三分之一,这一比例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8]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主要以20世纪80、90年代后出生的人所构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新型的社会群体[9]。一位新生代农民工在温州瓯海经济开发区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说:“老板把我当人看,我把自己当牛马;老板把我当牛马,我把自己当人看。”这种质朴的语言折射出新生代农民工对“人格尊重”“自我实现”的渴望和向往。尽管温州市曾获“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之一的殊荣,但还有诸多美中不足,员工以这种理性方式,提醒企业主尊重他们有体面的劳动生活和文化权益。

笔者曾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企业主培训观念滞后,认为企业为农民工支付一定成本,说不定他们在培训后会跳槽,为他人做嫁衣,是一项不经济的投资行为;有的企业培训缺乏长远计划,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有的企业缺乏教育管理体系,无法保证培训质量;有的企业缺乏有效的公共政策支持,难以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有的企业将培训时间安排在节假日,引起农民工的反感甚至抵触等等。《规划》明确指出:“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强化企业开展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责任,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高等学校、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农民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并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加大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1]29这就要引导企业主转变技能培训的落后观念,还要认真解决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困难。

第三,要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法律规范的社会化是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基础环节。据一项《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合法权益受损时,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最多的维权方式是寻求法律援助(44.7%)、找政府的劳动仲裁机构(33.9%)和向工会求助(21.5%)。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依法行使权力,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占主导地位。但同时也有少数人和老一代农民工一样通过求助亲友、反复找老板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少数人感到无奈,采取消极对待的方式,不知道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规划》要求:提高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中农民工的比例,积极引导农民工的参政议政和参与社会管理。这就要求新生代农民工努力学法、用法、尊法、守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将法治规范内化为行为方式,作为一切行为的底线和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

第四,要提升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人的社会化是提升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能力的内在要求。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言,他们的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強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职业道德;依托各类学校,开设农民工夜校,开展新市民培训,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消除城乡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引导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营造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建设和管理的氛围,并且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我国实现城镇现代化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选择。

四、人的社区化

人的社区化,是指每个人在一定社区长期生活、潜移默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基本认同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规划》指出:“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1]24-25其实,当城镇居民、农民工及其家庭融入社区,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是社区的人,人的社区化就成为一种活生生的客观现实。

城市社会是由许多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区组成的。社区是人们实实在在的共同体。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让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必须正确认识社区共同体的性质及其意义。城镇化中的人的社区化给当前的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是:

第一,要让社区成为生活共同体。一要有共同的生活设施。居住在某一社区的人群要进行各种生活、活动,就要有保证他们生存的必要手段,以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否则,就会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社区的稳定发展。二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整个社区要正常有序运转,就必须有规矩。一般说来,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这就给那里的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提出了一个任务,从行为准则上引导外来人口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真正使社区成为一种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感到安逸、舒适、温馨的生活空间。三要有共同的思想情感。人们在特定的社区里过着长期的共同生活,从而会对自己所属的社区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久而久之,人们还会逐步形成某些共同的意识,包括共同的荣辱感、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伦理观以及某些共同的习俗等。

第二,要让社区成为道德共同体。一要提高群众道德素质,凝聚社区共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0]。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是党在新形势下对立法工作的重大部署,必须落实在基层。因此,社区要夯实法治德治基础,加强法制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使法制德治的触角延伸进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二是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凝聚社区人心。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三是积极开展评选活动,形成时代新风。很多农村社区或城乡结合部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的评选活动,发扬了社会良好风气,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第三,要让社区成为文化共同体。一要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如温州就有源远流长的文脉——瓯越文化传统。翻开历史长卷,阅读古今人物,温州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不仅风光秀丽,文物鼎盛,而且兼文擅理,人才辈出。以《琵琶记》为标志的中国戏剧在这里诞生;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在这里形成;以独特的经济格局闻名世界的温州模式在这里创造;以“数学家摇篮”的美誉在这里弘扬;以富有创新性的温州学在这里创立,等等。由此可知,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得越深厚,就越有源源不绝的强大活力,就越有不断增强的城市综合实力,就越有效地提升城市的品位素质。《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1]28二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是城市法制的精神内涵。城镇社区要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特征和现实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普法内容,采用差异化的普法形式和手段进行宣传,引导人们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而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法制意识和自觉行动。三要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从实际出发,积极“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1]57-58。改革开放以后,三百三十多万新温州人涌入温州,成为温州城镇化进程中的生力军。温州外来人口聚焦的工业园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标语: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是有为之人;无论是第一故乡还是第二故乡,都是创业之乡。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决定了区域文化的开阔视野和宽松氛围,有助增强外来人口的文化认同,建设包容性城市。四要大力宣传平民英雄精神。2005年2月20日,河南籍民工李学生在温州勇救两名遇险儿童献出年轻生命的壮举,感动温州,感动浙江,感动中国。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批示中指出:“李学生是见义勇为的英雄。世间有造就伟业的英雄,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李学生就是一个作为平凡之人而作出不平凡壮举的英雄。”①参见:浙江省委书记批示学习打工青年李学生救人壮举[N].现代金报,2005-03-24.英雄壮举弘扬时代精神,榜样作用提升社会道德。

第四,要让社区成为事业共同体。一要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这是因为,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公益性、群体性的系统工程,它必然要涉及到方方面面。为推进城镇化进程,达到预期目的,就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强大合力。二要加快公共服务进程,构建服务管理平台。按照《规划》要求,“加快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人口、劳动就业、社保、民政、卫生计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1]60。同时,注意发挥业委会、物业管理、驻区单位的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来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加强社区服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管理能力。按照《规划》要求,“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1]60三要贴近社区实际,解决新问题。面对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给社会带来风险。这些现实问题,使得民政工作社区化、老年人工作社区化、残疾人工作社区化、农民工工作社区化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工作社区化等迫在眉睫,必须正视而不能回避。

第五,要让社区成为和谐共同体。社区与家庭、邻里、群众、政府、企业、社会、生态等要素必须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这样,社区才能成为和谐共同体,要使社区成为这样一个共同体,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主体作用。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充分发挥广大社区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区秩序稳定、社区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二是要维护社区群众权益,弥合社会矛盾。维护社区群众权益是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社区干部要学会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调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断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社区自治,做好公共服务。《规划》指出:“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1]58社区干部要消除行政化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做好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社区居民则要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活动。

五、结论与思考

人口市民化、人的现代化、人的社会化和人的社区化是理解、把握和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要义和现实路径。

人口市民化是解决亿万农民工转为市民化的利益问题,是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根本所在;人的现代化是解决新型城镇化中的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只有具有现代化观念或现代文明素质的人,才能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人的社会化是解决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所必需的人的素质及其提高的路径、方式和方法问题;人的社区化是解决城镇居民、新市民共同担当建设“包容性城市”的任务,使之成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共同体。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要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具体运行中,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为了叙述的便利,我们将它们分别逐一阐明,但是在思想观念上不能错误地把它们的划分凝固化。相反地,要以辩证联系观点为指导,充分发挥以人为核心观点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自觉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沿着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合规律的方向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新华网.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25].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4-09/30/c_1112690426.htm.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4][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M].李强,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18.

[5][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

[6]Giddens A.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1.

[7]奚从清.现代社会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74.

[8]刘铮.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三分之一有高中及以上文化[EB/OL].[2015-01-29].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5/12/c_1110650719.htm.

[9]奚从清.温州的发展与发展的温州:我在温州八年的见证和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7.

[10]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5-01-29].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4-10/30/c_127159908.htm.

(编辑:朱青海)

Promotion of Human-centered Urbanization:Core Principles and Realistic Paths—— Profound Implication of People-orientation in the National New-type Urbanization Project (2014-2020)

REN Yinghong1,XI Chongqing2
(1.College of Marxism,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China325035; 2.College of Public Adm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China310058)

Abstract:The National New-type Urbanization Project (2014-2020)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roject ") makes clear what we want to go is a new path of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people-oriented,four modernizations synchronization,optimized layou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It is a macroscopic strategic project to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urbanization.Promoting the human-centered urbanization is the biggest bright spot of the "Project".It is the people-oriented urbanization and also a reflection and correcton to the land urbanization error.Human-centered urbanization covers the core principles and realistic routines including population citizenization,human modernization,human socialization and human communitization.

Key words:New-type Urbanization; Human-centered; Population Citizenization; Human Modernization; Human Socializationn; Human Communitization

作者简介:任映红(1965- ),女,浙江东阳人,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2ASH003)

收稿日期:2015-03-02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6.02.002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6)02-0004-09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