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教无痕,润物无声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方法的无痕渗透

2016-03-01江苏省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校吴王莹

新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构段自然段文本

□江苏省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校 吴王莹

有教无痕,润物无声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方法的无痕渗透

□江苏省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校吴王莹

阅读教学的本位就是对言语形式和表达技巧加以感悟、品析、玩味,对言语形式蕴含的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针对文本特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近言语形式,品味言语形式,把握言语规律,增长言语智慧,习得言语表达。本文主要从引导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法、言之有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言之有物言之有法言之有序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注重“授之以渔”。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授之以渔”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品悟文本内容的同时相机渗透写法指导。但是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的指导并不能泛泛而谈,它也需要得法。

一、言之有物——扣题目悟内容,教学生拟题选材

课本里的课文不仅语言优美、构思巧妙,在命题上也准确精巧、独具特色。好的题目,有着传神的魅力和画龙点睛的功效,透过它可以窥视文章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行文的脉搏。教师要抓住文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学习课文的命题选材技巧。如学习《爱之链》一文,当读到乔依对老妇人说的“如果你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给他一点帮助吧”这句话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文题,让学生明白乔依是让老妇人把爱之链传下去;当读到老妇人在小餐馆用完餐留下钱和纸条这一内容时,可以再次回应文题,让学生明白老妇人正在传递爱之链;当读完全文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为题。通过这样的反复关照,学生就会明白,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人间真爱在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之间的真情传递,是“爱”这根“链条”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爱之链”为题精当得体,充分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特点。

二、言之有法——读语段品词句,教学生遣词造句、细节刻画

每篇课文都有重难点句子和精彩片段,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富有特色的典型词句和语段,让学生体会这些词句段的妙处,如文中对人物刻画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应让学生体会这些写法的好处。从这些“抓手”切入,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且因为有了语言训练为依托,人文感悟也就“随风潜入”,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1.体会语言的精妙。精妙的字词,或画龙点睛,或提纲挈领,或巧埋伏笔,或精巧生动,如飞来神笔,化平淡为神奇,耐人寻味。对于那些生动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等,要有“较真”之功,有“纠缠”之术,用心品析字词的精妙所在,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深刻性,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荷花》:“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个“冒”字给人鲜明的形象感,把荷花的姿态之美表现出来了。其次,“冒”是向外露,往上升的意思,在这里用“冒”让人感受到了荷花的生命力及作者的欣喜。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燕子》中“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的“痕”、“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这些词语如果换做其他词语,去表达作者笔下的事物、当时的情感,恐怕都是苍白的。

2.体会语言的精美。精美的语段往往是课文言语形式上的亮点,这是阅读教学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句段之所以精美,或采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鲜明特点,或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塑造了生动的形象,或采用了议论抒情手法,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教学时要抓住精彩语段,品出丰富的意蕴,悟出巧妙的表达。如《莫高窟》一课对飞天的描写:“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都是四字词语,极具对称美,分句与分句之间,双音节和单音节词互相对应,音节匀称,节奏鲜明,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和感人力量。管建刚老师教学时就直截了当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最值得我们欣赏的,是它的四字词语,是它对称的语言。”接着,采用老师说句子意思让学生读文中语句的方法,快捷而高效地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语言,让学生知道,表达要根据需要,可以生动细致,也可以简洁明快。再通过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学习文中的写法,通过朗读对比,引导学生体悟语言的意境美。

3.体会语言的情感。法国文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课文中的作品文质兼美、情感丰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隐含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学生对“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中为什么用“伴”产生了分歧。这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弄清“伴”和“拌”各自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当年邓小平逝世后“骨灰撒向大海,鲜花送给伟人”的录像,同时让学生思考“伴”和“拌”分别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分析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鲜花伴着骨灰”,字面意思是鲜花陪伴着邓小平的骨灰,实际却表达了人们对小平同志的爱戴和怀念。而如果换成“鲜花拌着骨灰”,仅写出人们把鲜花与邓小平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撒向大海,难以表达人们心中的情感。

4.体会语言的妙用。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立足文本内容,善于捕捉文章中写作技巧的精妙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如《掌声》:“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其中“早早”、“总是”、“最后”突出了英子与众不同之处,原因是英子不愿意让同学看到她跛腿走路的姿势,从中也可以看到英子自卑、孤独、苦闷的内心,对句意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三、言之有序——抓结构理线索,教学生谋篇布局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或讲究前后呼应,或巧设悬念,或构思新奇,或结构严谨。精巧的谋篇布局是言语形式的综合体现,是最具语文性的内容之一,阅读教学必须高度关注。教师要学会巧妙利用文本丰富、多元的结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吸收这类文本谋篇布局的方式。

1.分析段落,了解构段方式。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北大荒的秋天》的第4自然段,《庐山的云雾》的第2、3自然段,《海底世界》的第3自然段;有并列方式构段的,如《燕子》第2、3自然段;有因果关系构段的,如《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第9自然段;有问答式的,如《学会合作》的第2、3自然段……每种构段方式又有许多相应的变式,如总分式有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变式,因果式也有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式。还有许多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不是单一的,常常是几种构段方式的复合式。如《掌声》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英子,接着介绍英子的表现,最后点明英子那样表现的原因,既是总分式又是因果式。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

2.理清线索,掌握写作思路。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有通过在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一步步把文章写下来的,各段之间又是怎样联系衔接的,分析清楚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才能在学习别人文章写作层次安排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最后才会把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才能具有布局谋篇的能力。如《烟台的海》这篇课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全文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写的。在分述部分,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地描绘了烟台的海。同时,在一年四季的描写中,作者都是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

3.瞻前顾后,领会过渡照应。苏轼在《题西林壁》里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识庐山“真面目”,横侧远近高低须相联,这就是所谓的过渡与照应。文章常用过渡句、过渡段来过渡。过渡好,文章各层次之间就衔接自然紧密。如《秦兵马俑》第一部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第二部分写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中间用“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来连接。

照应就是前面写的事,后面有交代;后面写到的,前面有伏笔。文章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构思更加严密。如《白鹭》一文,开头写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写到“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文中的连接性词语或标志性语句。这些标志包括:(1)文章中的一些关联词,它们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2)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它们可以提示文章的写作对象与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3)总领、过渡、总结性的语句或语段等,它们在全篇中或是纽结全篇、连通文意,或是点明文段要意。

4.依据文体,揣摩表现手法。语文课本上的范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表现手法值得学习模仿。如动静结合、反衬烘托、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联想和想象等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这些手法,学着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廉洁的高尚思想。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要以课文为凭借,以认识、理解、积累、运用为前提,以揣摩、品味、体验、感悟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历练思维、提升能力,从而达到读中学写、读中悟写、读中导写、读中练写的理想效果。

猜你喜欢

构段自然段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加强构段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秋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课堂练笔,帮助学生过好语言表达关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美丽的秋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