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民寿脉学思想述要

2016-02-21叶明花蒋力生

新中医 2016年12期
关键词:黎民真气胃气

叶明花,蒋力生

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养生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06

黎民寿脉学思想述要

叶明花,蒋力生

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养生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06

本文综合黎民寿的《玉函经》注和《决脉精要》两部专著,探析黎氏脉学思想,并将其脉学思想及学术特色从“阐论脉理,周详精深”“重视胃气,堪比《内》 《难》”“倡言真气,独有造诣”“申论气血,意兼自得”“脉证并重,四诊合参”“承传《脉诀》,分类有度”等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黎民寿;脉学思想;《玉函经》注;《决脉精要》

黎氏在注《玉函经》前,另撰有《决脉精要》一书。该书亦为七言歌诀,承传《脉诀》七表八里九道脉的分类方法,在阐述24种常脉的基础上,兼述十怪脉及五行乖违脉等异常脉象。由于歌诀简括,意有不显,黎氏又详加自注,深析脉理,蔚为“精要”。现综核两书,对黎民寿的脉学思想作一简要探析。

1 阐论脉理,周详精深

据现有文献可以考知,黎民寿是继《内经》、《难经》、《脉经》之后,又一个对脉学理论进行深入阐述且独有建树的脉学家。黎氏的阐论,虽然均以注释条文的形式出现,没有形成系统的脉论专著,但其脉学主张和价值评判,仍然可以通过这些散在的注文加以总结和分析。如他对《玉函经》“五般土”的注文:“五土者,以气候言之也。凡人身五行与天地唯一,以天地论,即人身可知;天地人三才既可知,即万物可知矣。五行既通,无所不往。且如立春节后五日,东风解冻,此乃五日五行足,一候变也。又五日蛰虫振,又五日鱼上冰。三五一十五变,三才五行足,即雨水节也。一年七十二候,凡遇五日,即一候变,土足也。五日未足,土之未来,候不变也。如此一年七十二日,土可见也。五日虽五行足,而候不变者,土气不全,即一候生灾。若人身一候不调,即百疾生……天有五星,镇位乎中。地有五岳,中岳居中。人有五脏,脾主中州。五土既皆居中,故知万物之中,四时之中,七十二候之中,皆以土为主也。天若失土,则万象亡次序而不能圆覆于上;地若失土,则万物无变化而不能轸载于下;人若失土,则随禀受不备也。以此数论,则知天地万物,皆以土为要论。”

在《玉函经》“每季土王十八日”条下,亦注云:“土无正形,寄旺四季。是则立春节后,肝木王七十二日。立夏节后,心火王七十二日。立秋节后,肺金王七十二日。立冬节后,肾水王七十二日。脾土则寄旺四季月后,各一十八日也。此亦大法。”“土之形无乎不在。明土之形,识土之神者,得土之尽矣。”

在《玉函经》“若人六脉动摇摇”条下,又注云:“五行有真土,有伪土。真土者,神而无形;伪土者,质而有相。欲求有相之质,不若探无形之神。明无识有者,得真土也。夫脾为土质而有相,胃为土神而无形。察动知静,见形识神者,得土也。”

土为脾象。以上有关土的论述,表达了黎氏在脉诊中对脾胃的高度重视。黎氏在《决脉精要》“实脉歌”注文中明确指出:“实应土之象,脾主中州而属土焉。”“人之脏非脾不养,脾居其中,灌溉其四旁。脾气平和,则阴阳升降,上下往来,流而无滞。脾若受邪而虚弱,则阳伏而散,中壅而窒塞,三焦气满。形于诊者,由此而然之也。”

根据以上引文,可以看出黎民寿对脾胃脉诊意义的阐释,可谓不惜笔墨,不厌其繁,酣畅淋漓,极其周详,其精细深透,实非一般论脉者可以比类。

2 重视胃气,堪比《内》 《难》

胃气有无,是脉诊中的重要指标,尤其在危重证候的生死关头,具有视死别生的关键作用。早在《素问》的《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以及《难经·十五难》,均有重要论述。黎民寿在《内经》、《难经》论述胃气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临证经验,对胃气的脉诊意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如黎氏在《玉函经》“六脉无邪无病体”条注云:“平人之常气秉于胃,六脉无胃气不能生。和缓而平者,胃气也。”

在“又怕其中无胃气”条注曰:“《内经》云:‘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而定斋云:‘六脉无胃气则不能生’。且如弦脉属木应肝,于时为春,若但弦而无胃气者,肝死也。”

在对弹石脉的注文中则指出:“此真肾脉见也。胃气先绝,真脉独见,命本已丧,何可久也。”

两组授课教师、理论课内容、实训课内容、学时均相同。两组均采用卫生部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刘惠莲主编的《健康评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实验组按《健康评估实训报告册》提示与要求书写实训报告,对照组按常规要求书写实训报告。课程学习结束后,两组均进行课终理论考核、实训考核。

黎氏对胃气的阐论,实源于他对脾土之脏的认识。脾脏生理功能的重要,已如前述,但在脉诊中如何以脾土为枢机,对疾病的轻重缓急或生死预后作出判断,关键在于对“脉神”的把握。黎氏认为,不仅要识得胃气之形,更要体悟到胃气之“神”。所谓“一脉无胃,则脉神去也”。脉有胃气,和缓有力,根基不动,原气依然,绝无浮越空亡之象,即是有神之脉。

3 倡言真气,独有造诣

以真气论脉,始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载:“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但《内经》所言真气,究竟是经脉之气,还是正气,在脉诊中有何实际意义,宋以前似乎少有论及者。倡言重视真气的脉诊价值,实始于黎民寿。黎氏在其《决脉精要》中,多次论及真气的脉诊意义。如其在《转豆脉歌》云:“腑脏空虚真气散,三元正气已飘浮。”认为五脏六腑空虚,真气耗散,正气亏虚,其死立至。而在《虾游脉歌》注中则指出:“夫谷气以真气为本,相辅而周荣于一身,以应十二脉之动。”一个人如果真气丧失,谷气独存,则使神无所依,而魂魄飞扬,亦即形神离决,不能相保,自然死期不远矣。在这里,黎氏提出了“真气为谷气之本”的命题,即脾胃所受水谷精微之气的能力,实取决于脏腑真气的强弱有无。关于二者的关系,黎氏在《雀啄脉歌》注中,进一步揭示说:“夫五脏六腑生于真气,养于谷气。真气亡则无所本,谷气亡则无所养。无所本者死,无所养者亦死。”说明,真气与谷气,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须臾不可或缺。从黎氏所论真气来看,显然有别于《内经》经气、正气的原旨,而是有所发挥,有所引申。明代张景岳关于“真气即元气也”的论断,或可导源于此。

4 申论气血,意兼自得

气血是脉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内经》以来,即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而黎民寿对气血脉诊意义的论述,每每有他精辟的见解。

从气血的关系和生理功能来说,黎氏《芤脉歌》论认为:“人之一身所资赖者,惟气与血。血以荣之,气以卫之,故荣血流通而无间断。”《濡脉歌》注云:“夫血荣气卫,相随以行,流注于一身。其昼夜之有经不可失也。”在《紧脉歌》注中又说到:“夫阴阳和则血气调,阴阳逆则血气争。平常之人无所忤犯,阴阳未尝不和也。”在《缓脉歌》注中称:“血流据气,气动依血,二者相资,不得相失。”在黎氏看来,气血相资,荣卫相守,周流全身,无有间断。

从脉诊的意义来说,黎氏《涩脉歌》注称:“脉有阴阳,阴阳适平,则血气不至于相胜,是为平人。”《弦脉歌》注中也指出:“血荣卫气,脉之所依也。气卫于外,以充皮肤,血荣于中,以荣经络。周一体而无间,应百脉而不违。此乃平人之常也。”黎氏认为,阴阳平常之人,气血调和,形强体壮。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黎氏认为:“血气之在人,壮则形体强盛,衰则形体羸弱。惟人不知所以贵其生,而昼则醇酒淋其骨髓,夜则劳室偷其气血,六淫外贼,七情内扰,于是真阳凋瘁,荣卫耗竭,百病俱生,率原于此也。”

由上可见,黎氏论气血,不只是单纯从脉诊着眼,而是旁及养生保健的大视野,透露出上工治未病的大胸怀。

5 脉证并重,四诊合参

脉诊是中医学的标帜。黎民寿十分重视脉诊的价值。他在《决脉精要》的《原道歌》中开宗明义指出:“医之道大可通仙,尺寸脉中定生死。”在《五行乖违脉歌》也称:“医门大率脉为先,其理精微未易研。”注文又曰:“脉者,气血之先兆。学医之道,先可识脉。但其理精微,其言之可尽?”“脉理微妙,艺能难精,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很显然,黎氏肯定了脉诊为医门之先的首要地位,但同时指出脉学精微,易学而难精,需要精心研究,潜心体悟,才能心中洞然,无所疑惑。

黎氏虽然十分重视脉诊,但在临床实践中,又不专赖于脉诊,主张脉证并重。他在《玉函经》注中指出:“学医之道,须知脉病证治四事。《难经》云: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也。”即学医之人要能举一反三,把脉诊和临床的病、证、治三者结合起来,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因此,黎氏明确提出:“证之与脉,不可偏废”的观点,强调脉证结合,不可分离。

为了做到脉证相兼,不可偏执,黎氏在疾病诊断中还十分强调“四诊合参”的观点。他对伤寒中风初起证候的判断,就多次强调问诊的重要。如在《玉函经》“唯有伤寒最无定”条下注云:“伤寒者,古谓之大病。其死生存亡,在乎旬日之间。伤寒之为病,自背得之,则入太阳,或入少阴。自面感之,则入阳明之类。脉理难辨,又况伤寒看外证为多。未诊先问,最为有准。”在同书“伤寒中风自难看”条下注文,又再次指出:“伤寒者,古谓之大病。风者,百病之长也。其始得之,脉亦难辨。又况伤寒中风,看外证虽多。未诊先问,最为有准。孙真人云:问而知之,别病浅深,名为巧医。”在“病候脉状多中取”条下又注云:“脉为医门之先,其理微妙,未易研究。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

黎氏诊察伤寒病,不仅重视问诊,还十分重视舌诊。在《玉函经》注文中特别介绍了一种帛包薄荷洗舌擦舌的舌诊法。他在“伤寒舌黑洗不红,药洗分明定吉凶”条下注云:“舌者心之官,其色正赤,以象火也。伤寒病,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或涩,或黄或黑,盖热气之有浅深也。若寒邪初传,未全成热者,则舌上胎滑也。及其邪传为热,则舌上之胎,不滑而燥也。若热,则舌上之胎不滑而涩也。若热聚于胃,则舌为之黄。《金匮》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是热已深也。若热剧于胃,则舌为之黑。《针经》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肾水克心火也。近代明医有用布帛包生簿荷,从舌上下周遍洗潠,复以竹篾刮净,或复红泽,有再生者。洗之色不转者,命不久也。”黎氏这种洗舌验病的方法,未见前人著述,不仅反映了黎氏四诊合参的诊断观,也保留了南宋时期一则鲜为人知的舌诊资料。

6 承传《脉诀》,分类有度

王叔和《脉经》在脉学理论建设方面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第一次对当时临床脉诊的脉象名称和形态进行了规范和统一,归纳提出了24种脉象。遗憾的是,未能进行分类。六朝高阳生《脉诀》,虽有伪撰之嫌,但其按照脉有阴阳表里的理念,将《脉经》24种脉象,分为七表八里九道脉,改《脉经》“数”“芤”“革”三脉为“牢”“长”“短”,除遗漏数脉不妥外,其七表八里九道脉分类法,实为高氏首创,对于执简驭繁地掌握脉象大有裨益。这种分类,后代宗之者大有其人。仅在南宋时期,先后就有施发的《察病指南》、黎民寿《决脉精要》、杨士瀛《医学真经》等遵从之。黎氏的《决脉精要》,不仅完全承传了《脉诀》的分类方法,而且在七表八里九道之外,更添“十怪脉”之名,载录《内经》以来论述的十种异常脉象。更值得指出的是,黎氏在《玉函经》注文中,还对七表八里的分类,进行了简要的理论说明。他在《玉函经》“大抵七表八里脉,相连九道作程途”条下,注云:“表者以阳言之,故脉有七,以象少阳奇数也。里者以阴言之,故脉有八,以象少阴偶数。亦犹脏腑之表里,皆阴阳内外之相依者。如此,故取于表里而言也。道者通也,其脉有九,与表里之脉相通应也。”这就表明,黎氏不仅赞同《脉诀》的分类方法,而且有他自己的理性见解。

[1]叶明花,蒋力生.《玉函经》撰注考[J].江西中医药,2014,45(12):3-4.

[2]叶明花,蒋力生.黎民寿脉神论及其学术影响阐要[J].中医药通报,2015,46(1):34-36.

(责任编辑:冯天保)

R249;R241.1

A

0256-7415(2016)12-0176-03

10.13457/j.cnki.jncm.2016.12.075

2016-08-12

973项目课题中医养生理论框架结构研究(2013CB532003)

叶明花(1979-),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养生理论与古籍文献研究。

蒋力生,E-mail:jdy67899@126.com。

猜你喜欢

黎民真气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人无疵,不可与交
论魏禧“真气”说的理论内涵及其文论意义
国祭
山坡羊·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干部担当须有几股“真气”
——正气、勇气、底气和一点傻气
看大唐歌舞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