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顺民从脾论治五脏病医案4则

2016-02-21韦弦指导李顺民

新中医 2016年12期
关键词:李教授五脏胸闷

韦弦 指导:李顺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广东 深圳 518033

◆名医研究◆

李顺民从脾论治五脏病医案4则

韦弦 指导:李顺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广东 深圳 518033

五脏相关;从脾论治;李顺民;临床验案

李顺民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载,善于从脾论治五脏病,强调心血的化生、肺气的充盈、肾精的滋养、肝血的归藏均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关系密切,临证时秉持《脾胃论》“中土为四运之轴,上输心肺,下益肝肾,外灌四旁,充养营卫,脾胃一健,则谷气充旺,可令五脏皆安”的理念。笔者为李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有幸跟师学习,现分享李教授从脾论治医案4则,以飨同道。

1 胸痹

陈某,男,26岁,2015年8月20日初诊。主诉:胸闷5月余,加重3天。现病史:胸闷气短数月,持续不能缓解,需深呼吸后方可缓解,自诉曾服用爱全乐、舒弗美等均无改善,纳眠可,腹胀,大便每天3次,感觉便后不尽,质稀烂,小便可,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诊断:胸痹(肺气郁滞夹湿热型)。处方:黄芪、山药、白术、苦杏仁各30 g,酒苁蓉15 g,豆蔻、丹参、熟大黄、甘草、枳壳、莲须各10 g。14剂,每天1剂,水煎150 mL分早晚2次服。2015年9月12日复诊:患者自诉服药4剂后,诸症悉除,腹泻停止,黏液便消失,大便成形,每天1~2次,继服原方4剂,自觉症状消失,再投4剂,以善其后,随访未发。

按:胸痹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慌和心痛彻背等症似冠心病的疾病。唐宗海在《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中阐述了肺与大肠的关系,曰“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该例患者胸闷伴大便次数增多,兼有腹胀及排便不尽感,配合舌脉综合分析,李教授认为此乃腑气不通致肺气郁滞,肺气不得往来流利以致胸闷。考虑到肺与大肠相表里,治以通腑泄浊,行通因通用之法,使大肠传导功能恢复如常,从而有利于肺气肃降。李教授采用熟大黄通腑而不伤正,丹参化瘀活血,配以玉屏风散之黄芪、白术补气健脾,培土生金,以半夏、生姜之辛降逆消滞,以甘草、人参之甘补益脾胃。另结合舌象以苦杏仁降气平喘,大黄、白术、枳壳破气消积,清热除湿。患者服上方后胸闷症状明显改善,大便成形,每天1次,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假令肺气的肃降复常,则胸闷得愈。

2 失眠

王某,女,50岁,2013年1月15日初诊。主诉:难入睡1年余。现病史:近1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难入眠,入眠时易醒,每夜睡眠不足4小时。期间服用地西泮、舒乐安定,但自觉日间疲乏,且影响工作状态,平素易紧张、心慌,纳可,大便2天1次,小便可,月经2~3月1次,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心脾两虚型)。处方:龙齿、炒酸枣仁各30 g,党参、黄芪各15 g,白术、当归、麸炒枳实、龙眼肉各10 g,合欢皮、茯神、首乌藤、益母草、丹参各20 g,炙甘草5 g。14剂,每天1剂,水煎150 mL分早晚2次服。经治疗半月,患者入睡正常。

按:失眠病机多见阴阳失交,气血失和,如《灵枢·口问》所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落到具体临床上则见虚实之分,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述:“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另心脾母子相关,如若子脾化源不足,子病及母,气血不能上承于心,心血失养,又如《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血之化生基于脾之精微的运化布散,脾血生化不足则阴血不沛,阴不敛阳,阴阳失交,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失眠。失眠主要病位在心脾,正如《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虚,经年不寐”。李教授从脏腑辨证理论出发,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上奉于心,心血充足心神得养则失眠可愈。其自拟“养心安神方”治疗失眠疗效颇佳,该方源于归脾汤,方中黄芪配当归使气旺则血生,血足则心有所养,含当归补血汤之意。李教授在原方基础上去远志,加合欢皮以倍安神之效,龙齿、首乌藤宁神定志,养心安神。因该患者月经不调,另加丹参、益母草活血调经。全方益气健脾补血,养心安神助眠。

3 郁证

李某,男,36岁,2013年5月14日初诊。主诉:疲劳、乏力10年,耳鸣、口干口苦2周。现病史:近10年来自觉疲倦乏力,工作后尤甚,一直未予重视,近2周自觉症状加重,久坐腰痛,伴有心悸、耳鸣,口干口苦,眠差多梦,纳可,二便调,齿印舌、苔黄,脉弦细。西医诊断:疲劳综合征,中医诊断:郁证(肝脾不调,肝郁化热型)。该患者素有疲劳、乏力、心悸等心脾两虚的本虚证,口干口苦、苔黄脉弦细等为肝郁化热犯胃,耳鸣、失眠多梦为肝热上扰,李教授依据患者当下的肝郁化热、肝脾不和之标实证为切入点辨证论治。处方:黄芪、炒酸枣仁、薏苡仁各30 g,当归、黄芩、柴胡、白术、木香、龙眼肉各10 g,茯神、合欢皮各20 g,炙甘草5 g。7剂,每天1剂,水煎150 mL分早晚2次服。治疗2周后,患者耳鸣、口干口苦等症状消除,眠差多梦及疲劳乏力亦有明显缓解。

按:郁证病位主要在肝脾,临床常见肝脾不调、肝郁化热、脾虚生痰、气血郁阻等证。脾胃虚弱,肝胆之气乘盛,从而形成土虚不能涵木,木急侮脾,脾土益虚的病证。此案患者既有疲倦乏力、眠差梦多、舌边齿印及脉细等心脾两虚之症,亦存耳鸣、口干口苦、苔黄脉细弦等肝郁化热之症,证属肝气郁结,木乘脾土。正如《丹溪心法》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肝郁日久升降失调,一者易化热,一者易横逆犯胃,治以泻肝实脾为法。李教授采用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枳实、木香疏肝理气,黄芩、薏苡仁清热利湿,升降兼施,调畅肝之疏泄,辅以甘草、酸枣仁之酸甘以补中,黄芪、白术调补脾气,治以苦泻,佐以酸收,另加茯神、合欢皮、龙眼肉养心安神,共奏实脾抑木之效。脾气充实,则肝之气无以相乘,通过调补脾气以滋肝,使肝气调达,发挥正常功能,治疗2周后患者诸症皆消。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实,则肝自愈。”中气立则肝气自解,而后木气始得发荣。

4 虚劳

付某,男,65岁,2013年4月2日初诊。主诉:发现肌酐升高5年。病史:2008年于外院体检查肾功能,肌酐(Cr):137 μmmol/L,期间曾口服尿毒清颗粒、百灵胶囊等均无改善,此后Cr进行性升高。1月前因感冒Cr升至207 μmmol/L。现自觉乏力,腰酸,口臭,口干,无双下肢水肿,纳差,眠可,大便每天1次,质干,夜尿每晚1次,齿印舌、苔黄干,脉弦缓。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CKD3期),中医诊断:肾衰病(脾肾气虚型)。处方:黄芪、牛膝各30 g,生地黄、山药、芡实各20 g,肉苁蓉15 g,紫苏叶、桃仁、丹参、肉豆蔻、枳实、砂仁、大黄、益智仁各10 g。14剂,每天1剂,水煎150 mL分早晚2次服。2013年5月27日二诊,大便每天3次,质稍干,餐后腹胀,夜尿每晚1次,苔黄腻,脉滑。中药前方去益智仁,大黄加至15 g,加白茅根20 g,白术、厚朴各10 g,清热祛湿、健脾行气。14剂,每天1剂,水煎150 mL分早晚2次服。2013年7月2日复诊时查肾功能:Cr:131 μmmol/L。患者自诉腰酸乏力明显缓解,余症皆除,对疗效甚为满意。

按: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中医关格、癃闭或虚劳等范畴。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晚期阶段,病机多见因虚致实,无力运化水湿,而致湿浊、热毒、瘀血、水气等实邪结聚体内,造成水肿、纳呆、腹胀、恶心呕吐、神疲乏力等本虚标实之症。李教授基于五脏相关理论,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脾肾相关学说,认为肾阳虽禀受于先天,亦滋养于后天,中焦阳气若不足,则湿浊之气下注,乘遏肾阳。肾阳虚损的恢复必赖于中焦水谷精气的充实温养,即“盖少阴之病,以中阳为生化之本”。治疗慢性肾衰当从脾论治,取健脾益肾方。健脾益肾方为李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方,该方以五脏相关、肾病治脾理论组方,内含黄芪、丹参、肉豆蔻、肉苁蓉、山药、白术、生大黄及炙甘草八味药,黄芪益气固表健脾,山药、芡实健脾补肾,酒苁蓉温肾助阳,肉豆蔻、紫苏叶、白茅根行气化湿浊,枳实、砂仁芳香化浊醒脾,丹参、生大黄、桃仁活血祛瘀、通腑泄热,牛膝补肾强腰,炙甘草调和药性,全方攻补兼施,通腑泄热。经观察此方亦能改善肾衰患者乏力、腰酸痛和纳差等症状,诚如张景岳所云:“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唯畏土,其制在脾。”

(责任编辑:冯天保,郑锋玲)

R249

B

0256-7415(2016)12-0145-02

10.13457/j.cnki.jncm.2016.12.061

2016-06-28

韦弦(1989-),女,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肾病。

猜你喜欢

李教授五脏胸闷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失眠与五脏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思考心电图之166》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育槐
厨子救人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五脏神”学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