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金匮要略》“腹满”病之辨治

2016-01-27尚莹莹吴晓华郭召平陈利清黄天生

中医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证治方证金匮要略

尚莹莹,吴晓华,郭召平,杨 伟,陈利清,黄天生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00)



浅析《金匮要略》“腹满”病之辨治

尚莹莹,吴晓华,郭召平,杨伟,陈利清,黄天生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00)

腹满是以腹中胀满为主,或伴有腹部疼痛的一种症状,属脾胃系病症,《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对“腹满”的病机、辨证分型和治则方药作了详细介绍。该篇将其分为虚寒证和实热证,提出治疗腹满病的治疗原则,即根据腹满寒热虚实的辨证,虚寒证宜温之,实热证以泻下等。寒泻法适用于实热证腹满,其代表方剂为实热性腹满四方(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温补法适用于虚寒证腹满,代表方剂有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温下法适用于寒实证,代表方剂为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腹满;虚寒证;实热证;寒泻法;温补法;温下法

腹满是以腹中胀满为主,可伴有腹部疼痛的一种症状,属脾胃系病症,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多个系统病变均可引起此症状的发生,病机较为复杂,《伤寒杂病论》多处记载有腹满症状,其中《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对“腹满”的病机、辨证分型和治则方药作了详细介绍。

1 辨 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2条言:“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明确提出腹满病有虚实之分,“按之不痛为虚”,虚者多为脾虚运化不健,并非有形之积阻塞,故按之不痛。“痛者为实”,实者多由宿食或燥屎等有形之邪阻滞或情志失调等导致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调从而发为本病。在此基础上将“腹满”分为虚寒证和实热证,虚寒证属太阴,病位在中下二焦,多责之脏气虚。实热证属阳明,多属胃肠积热郁结,多责之腑气实。

1.1虚寒证

《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脏寒生满病”,是对虚寒性腹满的概述,《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条认为:“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此处“趺阳脉微弦”中趺阳为胃脉,主中焦,脉微是中阳不足,弦脉属肝,主寒主痛,不论其有无腹满、便难和两胠疼痛,其病机为中阳不足、肝寒上逆,寒气凝聚,气机痞塞所致。第3条“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说明虚寒性腹满的证候特点为时而减轻,时而胀满如故,由于脾胃虚寒,运化功能减退所致。

1.2实热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2条言:“病者腹满……痛者为实……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是对腹满实热证的概括,其证候特点为腹满胀痛,拒按,舌黄。舌黄是积滞化热的征象,结合胀痛拒按,符合下法的适宜症,下之则热随积去,黄苔自退。

2 治则方药

《内经》提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即热证要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寒证要用温热的方药治疗,虚证需要补益的方药,实证需要通过泻下、行气等方法去除邪气。《金匮要略》根据该原则提出治疗腹满病的治疗原则,“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下之黄自去”,即根据腹满寒热虚实的辨证,虚寒证宜温之,实热证宜泻热。

2.1寒泻法

该方法适用于实热证腹满,其代表方剂为实热性腹满四方(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其共同的病机为热结里实,腑气不通。

2.1.1里实积胀俱重证——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3条言:“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本证的病机为阳明热结里实,腑气不通,气滞与积滞俱重,治以峻下热结,破滞除满。方选大承气汤,由大黄四两、芒硝三合、枳实五枚、厚朴半斤组成。大承气汤在《伤寒论》中用于痞满燥实俱备的阳明腑实重症,《金匮要略》中将其用于里热痉病、积胀俱重之腹满等病证,现代广泛运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炎、伤寒等符合本方证病机者。

2.1.2里实胀重于积证——厚朴三物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1条言:“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本方证的病机为实热内积胃肠,腑气壅塞,气滞重于积滞,主症为腹满胀痛拒按,伴大便不通,治以行气泻满,去积通便,方用厚朴三物汤,由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组成。本证气滞重于积滞,厚朴三物汤由大承气汤变化而成,加重厚朴剂量以行气泻满,去芒硝,单用大黄去积通便。小承气汤由厚朴二两、大黄四两、枳实三枚组成,二者方药组成相同,然君药、功效不同,即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中所说:“痛而闭,六腑之气不行矣。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同,但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厚朴。”现代研究证实[1]小剂量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相比,前者较后者明显缩短正常小鼠排出黑粪时间,泻下之力较强,后者较前者明显促进小鼠的小肠运动,理气作用为主。

2.1.3里实兼太阳表证——厚朴七物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9条言:“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本方证的病机为阳明热结里实,腑气壅滞不畅,兼太阳表寒证未尽解,里实重于表证,主要证候为腹满伴发热、脉浮数、大便秘结等太阳阳明合病。治以行气除满,通腑泻热,兼解表散寒,方选厚朴七物汤,本方由厚朴、大黄、枳实、桂枝、大枣、生姜、甘草等组成,即厚朴三物汤合桂枝汤去芍药,剂量有所变化。临床上常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初起、肠梗阻等表里同病、腹满发热并见或胃肠型感冒等属本方证气机者。

2.1.4里实兼少阳证——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2条言:“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本方证的病机为少阳之邪未尽,阳明里热结滞成实,原文中按之心下满痛指出了本方证的病位、主症,主要证候为按之心下满痛、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大便秘结等阳明少阳合病症状,治则为和解少阳,通下阳明热结里实,方用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枳实、芍药、大黄组成,表里双解,解阳明、少阳之邪气。因其另具有疏肝利胆、调理肠胃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胆囊炎、胆石症、支气管哮喘、肾病、糖尿病等多系统疾病而具有本方证病机者。

2.2温补法

该方法适用于虚寒证腹满,代表方剂有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

2.2.1寒饮逆满证——附子粳米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0条言:“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本方证的病机为脾胃阳虚,水湿内停,寒饮上逆,主症为腹胀满、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治以温中散寒止痛,化湿降逆止呕,方用附子粳米汤,由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等组成,程林《金匮要略直解》曰:“腹中寒气,非附子辛热不足以温之;雷鸣切痛,非甘草、大枣、粳米之甘不足以和之;逆满呕吐,非半夏之辛不足以散之——五物相须而为佐使。”可用于急性胃肠炎、胃肠痉挛、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尿毒症等符合本方证病机者。

2.2.2脾胃虚寒证——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4条言:“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本方证的基本病机为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寒气攻冲,气机凝滞,影响心胸部及下焦,主症为腹中寒痛、痛不可触、呕吐、不能饮食、上冲皮起伴手足逆冷、精神不振等症状,治以温中补虚,散寒止痛,方选大建中汤,由蜀椒、干姜、人参、饴糖组成本方。另具有安蛔止痛功效,广泛应用于胃痉挛、胃扭转、急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结肠痉挛等病症。实验证实,大建中汤可能是通过降低NO、升高β-EP,达到镇痛的作用[2]。

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均为温补之方,适用于脾胃阳虚之证,然前者偏重于寒湿偏盛,附子以温中散寒,半夏以燥湿除满,后者适用于脾胃阳衰、中焦寒盛,重在散寒,故用干姜以散寒止痛,蜀椒以降逆止呕。

2.3温下法

该方法适用于寒实证,代表方剂为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5条言:“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方证的基本病机为素体阳气不足,寒食内结,腑气不通,为邪实正虚、本虚标实之虚实夹杂症,主症为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伴腹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形寒肢冷等。应兼顾虚实,攻补兼施,治以温下寒积,方选大黄附子汤,由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组成,后世《千金要方》温脾汤由此化裁而来。目前本方应用于治疗十二指肠壅滞症、慢性结肠炎、痢疾、粘连性肠梗阻、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盆腔炎、痛经、包块型附件炎等多系统疾病具有本方证病机者。实验证实大黄附子汤对实验动物具有镇痛作用,能够推进阳虚便秘动物的肠运动起到通便的作用[3]。

腹满为临床常见症,治疗上需谨守病机,详辨寒热虚实,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凡符合腹满之发病病机者,皆可参照本病的治疗。

[1]寇俊萍,禹志领,龚树强.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及厚朴三物汤药理作用[J].中成药,2004,26(1):57-59.

[2]陈继婷,王俊霞.大建中汤对脾阳虚疼痛大鼠模型血中NO、β-EP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2):170.

[3]刘管理,李国成,张俊芳.大黄附子汤的镇痛作用和对阳虚便秘动物肠运动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25(3):292-294.

[4]黄仰模.金匮要略教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张家礼.金匮要略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编辑张大明)

1001-6910(2016)08-0004-03·学术探讨·

R22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8.02

2015-10-20

猜你喜欢

证治方证金匮要略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基于数据挖掘的血液病从虚劳论治的证治规律研究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理虚元鉴》劳嗽证治刍议
《伤寒论》暑病证治规律研究
李发枝谈方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