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析

2016-01-05王长河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分析

王长河

【摘要】 目的 分析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 对其采取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分析患者诊断结果。结果 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经MRI诊断, 好发于外上象限, 以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为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变边缘呈不规则形态, 多为毛刺样、星芒状、蟹足样对等改变。病灶早期强化率(SIR)为128.5%~274.8%, 乳腺癌诊断率为100%;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率为92.5%。结论 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采取MRI诊断, 通过根据MRI影像学表现, 可有效诊断和鉴别该病, 临床价值高。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3.029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主要类型, 是指癌细胞透过乳腺导管向周围乳腺间质浸润[1]。MRI是目前临床诊断乳腺癌的重要手段, 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及信噪比, 且通过动态增强技术, 可准确显示肿瘤形态特征, 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而对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MRI诊断报道减少。现作者以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为例, 采取MRI诊断, 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接受MRI诊断的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 无其他类型乳腺癌;无MRI诊断禁忌证;凝血机制正常, 无全身感染者;34例患者经扪及乳房肿块而就诊, 6例到医院体检偶然发现;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51.6±6.9)岁;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 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1. 2 MRI诊断 采取GE 1.5Temens Magnetom Trio Tim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 患者取俯卧位, 双臂上举, 适当垫高患者头部和肩部, 双乳对称, 自然悬垂在乳腺线圈中。患者先行平行扫描, 通过3D TSE T1WI横断面扫描, 参数:TR 4.23 ms、TE 1.57 ms、层厚0.9 mm、层间距0.2 mm、矩阵448×332;T2WI加抑脂横断位扫描, 采取TST, 参数:TR 6840 s、TE 82 ms、层厚3.5 mm、层间距0.8 mm、矩阵320×240;T2WI矢状位扫描, 采用TST, 参数:TR 3000 ms、TE 72 ms、层厚4.0 mm、层间距0.8 mm、矩阵320×240。随后患者采取动态增强扫描, 通过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加脂肪抑制T1WI扫描, 参数:TR 6.7 ms、TE 2.2 ms、翻转角度15°、层厚3 mm、矩阵256×192, 激励次数1次。对患者动态增强扫描设定9个Phase序列, 平扫第一个序列, 在扫描第二个序列时, 先对患者取0.2 mmol/kg Gd-DTPA对比剂静脉注射, 注射速度2 ml/s, 然后进行扫描, 每个扫描时间1.01 min, 共扫描9.09 min。

患者在动态扫描后, 将数据传到MR工作站, 对得到的图像予以处理分析, 观察MRI平扫信号强度、早期增强形态学改变及增强扫描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1. 3 血流动力学改变判定标准 SIR=(增强后信号强度-增强前信号强度)/增强前信号强度×100%。SIR≥90%则为乳腺癌[2]。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Ⅰ型(流入型):动态观察信号强度持续增加或2~7 min内信号强度增加10%以上;Ⅱ型(平台型):增强中期信号与后期信号在同个范围内或2~7 min信号强度增加或减少10%以内;Ⅲ型(流出型):增强中期信号与后期信号强度在2~7 min降低10%以上。Ⅱ、Ⅲ型曲线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

2 结果

2. 1 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具体分析 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经MRI诊断, 左侧18例, 右侧22例;外上象限17例, 内上象限8例, 内下象限8例, 外下象限5例, 乳头下区2例。28例患者病灶呈肿块样改变, 12例为不规则形病灶。

2. 2 病灶信号改变 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经MRI平扫, T1WI信号:29例低信号, 11例等信号;T2WI信号:31例高信号, 9例等信号。38例病灶内为不均匀信号, 其中2例为多发囊性病灶, 1例见小片出血灶。

2. 3 MRI早期增强病灶形态 40例患者经MRI扫描诊断显示, 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变边缘呈不规则形态, 多为毛刺样、星芒状、蟹足样对等改变。经强化, 边缘状强化26例, 分枝状强化7例, 均匀强化5例, 低强化幅度2例。伴征象表现:23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 1例乳头凹陷, 3例皮肤水肿, 34例伴血管纠集征, 4例乳化脂肪间隙中断或消失。

2. 4 血流动力学改变 40例患者病灶SIR为128.5%~274.8%, 平均SIR为(184.6±38.6)%, 乳腺癌诊断率为100%。

34例患者在强化3 min诊断为乳腺癌, 占85%。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 Ⅰ型3例, 占7.5%;Ⅱ型11例, 占27.5%;Ⅲ型26例, 占65.0%,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率为92.5%。

3 讨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常见类型, 以绝经前后40~60岁女性作为该病高发人群, 多见于外上象限。本次研究中, 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 17例外上象限, 内上象限8例, 内下象限8例, 外下象限5例, 乳头下区2例。可见, 外上象限是其主要发生部位。通常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表现为肿块边缘模糊, 切面存在硬粒感, 癌实质向四周脂肪伸展, 呈星状或蟹足样。在本次MRI早期增强扫描中, 边缘呈不规则形态, 多为毛刺样、星芒状、蟹足样对等改变。说明癌细胞生长方向各不相同, 可能是肿瘤导致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以放射状形态进入纤维组织[4]。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内部成分较为复杂, 在病灶信号中, 以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为主, 表现信号不均匀。肿瘤存在较高细胞和水, 信号强度增加, 纤维含量高, 信号强度较低, 而恶性肿瘤则会使病变组织液化、坏死、纤维化, 致信号不均匀。通常采取MRI平扫, 即可显示肿瘤形态、边界和内部结构, 在增强扫描中, 以边缘环形强化为主, 说明恶性肿瘤在周围组织细胞繁殖活跃, 具有较高微血管密度。通常乳腺癌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增加明显, 也相应增加了患者血管数量, 使肿瘤恶性程度显著增强。

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MRI动态增强扫描中, 对乳腺肿瘤良恶性判断起到积极促进意义。通常早期增强率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有效鉴别肿瘤性质。早期强化率可直接反映恶性肿瘤组织实际情况,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直接准确反映了病灶血流灌注和流出等特征, 以此准确判断肿瘤良恶性。在本次研究中, 40例患者经早期增强率判断, 乳腺癌诊断率为100%,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率为92.5%。由此可见, MRI动态增强扫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并可准确判断肿瘤良恶性, 对疾病治疗起到有效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 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采取MRI诊断, 通过MRI影像学表现, 可有效诊断和鉴别该病, 并对患者增强扫描, 对肿瘤良恶性鉴别起到显著促进意义, 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刘润, 龚洪翰, 曾献军, 等. 3.0T磁共振动态增强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4): 556-561.

[2] 王黎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T磁共振动态增强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19(8):596-600.

[3] 范晓彧, 杨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I诊断.放射学实践, 2010, 25(41):59-62.

[4] 于学娟, 柳善刚, 陈兆秋, 等. 3.0T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中华肿瘤杂志, 2014, 36(8):606-611.

[收稿日期:2015-10-08]

猜你喜欢

磁共振成像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