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中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6-01-05刘艳玲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培养语文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语文是富有美感的学科,美育也应成为语文教育目标之一,而且是高级目标。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着重知识填鸭,轻审美感悟的现象。因此,语文教育需采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更改评价机制等方法加强对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  审美能力  培养

关于人和教育的相互关系,夸美纽斯说:“只有通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康德也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我国很多学者也赞同此观点。“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只是发展人自身”[1],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应该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当为培养人的重要方面。

近现代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观念,陶行知等教育家也践行着劳动育人等科学而非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可是当今为人们广为诟病的高中教育现状却离我们预设的目标渐行渐远。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终于又将美育放在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2]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那么,我们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呢?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教学之外,育人功能同样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色彩及特征,育人功能可以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而审美能力的培养便是育人的一部分。现在不少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课堂上怎么能享受?课堂上哪里有时间感悟?所以大多只能进行填鸭式教学。在这一点上,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一些。

有人提出疑惑:如今孩子基本不读名著,对于名著的认知绝大部分来源于改编的电视剧(如《西游记》《红楼梦》《聊斋》等)或改编的电影(如《乱世佳人》《傲慢与偏见》《战争与和平》等),而这些作品中虽不乏精品,但有些影视作品对原著删改颇多,难以透过它窥得原著的精髓;甚至对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通俗类小说,学生也都是看改编的电视剧、电影(如《神雕侠侣》《情深深雨蒙蒙》《哈利波特》《何以笙箫默》等),这样的通俗影视作品近年来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和泡沫化,努力制造噱头,拍得越来越低俗,越来越没有“营养”,好像吐槽点越多越能提高收视率。在这种状况之下,孩子们如何从文学经典中获得力量,并将之传承下去?

诚然,这样的问题已不容忽视。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阅读和接受更加多元化。一方面,纷繁的阅读材料和影视文化通过多种媒体进入校园、进入家庭,不可抗拒地渗入审美观善未成熟的心灵,致使感官愉悦取代了审美选择,主观直觉喜好取代了客观评价标准,学生的审美观、辨别是非美丑的眼光都变得缺乏感性的思考。另一方面,优秀经典作品(名著)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青少年心中缺乏美的“样板”及由此产生的艺术魅力的感召,[3]并且主观上也不愿意走近经典作品。

我们只有使学生在语文中享受快乐,培养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才能吸引他们爱好文学作品而不是快餐影视。在这点上,语文教育者只有转变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作为分内之事,以之为目标才能扭转以上令人担忧的局面。

二、改变语文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绝不是过去填鸭式知识教学可以实现的,我们需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及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主体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客体构成的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是一种极为强烈的心灵的高峰体验,是审美感知到审美感悟的过程。审美体验(领悟)则是与观察相对的一种精神活动。观察是认识物质空间中物质性事物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外在的感知形式对物质的空间属性所作的最初认识;领悟则是一种主体对客体投入,以认识审美空间中审美对象特征的方式,是一种内省的认知活动。[3]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体验型语文课——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呈现感性材料,或者营造真实可感的氛围,或设计动口动手的活动任务等,以引起学生感官参与,或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或亲自参与的过程,来体会和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并获得自信快乐的语文课程类型。

体验型语文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亲身感悟,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如余立新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概论》中提到的一个课例——“春之遐想”。该课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春天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人与自然相通的美感。整节课上,语文教师讲的话很少,主要通过诱导学生回忆春游的经历,聆听描述春天的音乐,观看屏幕上春天的画面等来营造感性的场景和艺术的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到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并通过参与讨论和写作,把自身潜在的审美意向激发出来,同时这个过程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苏轼的《定风波》,可以就诗论诗,无需太多写作背景,而是让学生充分浸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情境中,自然界的风雨、政治风雨、人生风雨一一袭来,学生自然能感受到“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从容,自然会被文字本身及其背后的苏轼所吸引,甚至难以自拔,进而影响到他的诸多观念以及对精神境界美的追求。如此一来,学生也不再只被乏味的泡沫剧吸引了。

三、更改语文评价机制

高中毕竟是最接近于高考的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必然受到高考的极大影响,高考试题及各高校录取标准是最直接和影响深远的评价机制。近年来兴起的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是对学生某些特长和爱好的肯定及鼓舞。2015年两会代表提出:教育改革措施加速落实,让广大学生享受到教育公平和教育进步。现在高考改革取得了突破,下一步也应该改革招生制度。并提出高考自主招生将取消推荐限额,所有学校和学生都可以参加自主招生。一旦实施,自主招生的深究、个性、创新的理念将会产生很大影响。审美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加自主招生的成功与否,如此一来,语文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转变。

同时,语文高考试题中应适当增加考查学生审美能力的开放式试题,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这样才能使师生和教育各界注重对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殿堂,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我们应转变语文教育观念、改变语文教学方法、更改语文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方能不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初衷,逐步趋近于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目标。

注释:

[1]唐兵:《从人学角度论教育本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

[3]赵伶俐、余立新编著:《中学美育系统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刘艳玲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653100)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培养语文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