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初探与实践

2015-12-11马小媛夏雨王周平

科技资讯 2015年22期
关键词:考核方式探索实践

马小媛 夏雨 王周平

摘 要:本科生教学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下,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与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从目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课程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相关问题入手,提出了几点考核方式改革的措施,进行了相关探索和总结。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要不斷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提高技能,不断改进。并要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以期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考核方式 教学改革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a)-0136-03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化教学培养模式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将教师与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教学与考核紧密结合,不但丰富了课程的内容,还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性。课程考核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课程考核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然而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大部分院校往往习惯于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及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大力气,却忽视考核方式的研究和改革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实际上, 考核方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明显滞后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导致课程考核应有的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主要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深入挖掘课堂知识点

现在大多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由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占主导,尽管有平时成绩占了一定的考核比例,但学生们都着眼于期末考试这个大头,以至于学生对平时课堂知识点以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为主。这种只为了考试得高分的学习方式,使得如今的学生考试完就忘记了课程的内容,对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知识漏洞,心中没有知识框架,也就谈不上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了。

2 考核多着眼于课本知识的运用实践,缺乏学科前沿发展的考察与应用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多属于被动式接受知识,缺乏对课程内容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止步于对课本知识的熟记应用,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平时的考核用小论文的形式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知识简单的重复课本内容,缺乏对问题深入的思考,更缺乏对创新性。

3 课堂授课模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传统的课堂显得枯燥乏味,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也不强,这让学生在课堂中很难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走,授课效果也不理想,长此以往,课堂氛围成了如今不乐观的现状。

4 考核方式流于形式,缺乏成效

现有的一些开卷考试、小论文、小组大作业等考核方式,确实改变了一场考试定输赢的局面,但存在着走过场的弊端。开卷考试或论文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形成平时不学习考核也能凑合通过的坏现象,而小组大作业的形式会让某些学生承担了大部分工作而考核成绩却与其他学生相差无几,这大大打击了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此类考核方式的效果。

5 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考核

不管是什么课程的考核方式,若仅限于写一篇论文、做一份试卷、写一份调查报告,这只能锻炼学生对于知识的纸上运用,真的到了实践的场合却发现许多学生都手足无措,实际动手不足,这不利于学生走出校园之后的长远发展。

6 考试题型不合理,过于标准化

当前考试题型多数趋于标准化,单选、判断、填空、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题型占了考卷的大半江山,而主观题型例如综合性讨论、分析论述等非常少,而且有了主观题,答案的设定也是有标准的。这种形式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缺乏思考,有些学生还会偷懒只背诵标准答案,对于课程内容完全不理解,考试也能靠背出答案取得高分。

因此,对于高等学校本科生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改革高校课程考试评价方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考试方法及考试内容多样化改革,是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核心。我们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探索,进行多形式、多途径、多载体的考核改革,分述如下。

(1)引入“专题综述汇报”考核方式,促进学生深挖课堂知识点。

理工科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知识点较多,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该课程教学涉及到分子光谱分析方法、原子光谱分析方法、动力学分析方法、电化学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核磁共振法、生物传感技术等。具有多学科交叉、分析方法众多和仪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复杂等特点,对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以及综合应用等能力有较高要求。每种分析方法的检测原理和检测技术是相对独立的,但是针对数据结果的分析处理又存在一定的共性。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某些知识点可能贯穿整个课程始终。比如仪器分析方法的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针对这些知识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专题综述汇报”的考核方式,学生就某个知识点做文献调研和综述,这样他们在课后需要大量调研文献资料,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图书馆数据库资源,互联网资源,凝练知识点,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调研成果,有利于学生深挖课堂知识点,调动学习主动性,锻炼专业化书面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在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挖掘,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内容上,且鼓励学生在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入“文献阅读-讲解”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追踪本学科最前沿发展。

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该门课程是相关化学、生物等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及实验分析课程。其发展非常迅速,呈现知识爆炸的状态,而许多陈旧的内容应该得到及时更新。由傳统简单的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方法逐渐向电化学分析方法、生物传感分析方法发展,生物传感器又包括酶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光导纤维传感器等等。其相关应用涉及化工、生物、医药以及生命等多领域。新的仪器及分析方法不断涌现。

针对基本课程知识的信息化发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文献阅读-讲解”的考察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追踪本学科科学和技术的最新进展,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科学精神。通过小论文宣讲,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甚至开阔了授课教师的眼界。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被动式的接受知识,到主动与教师讨论问题,主动去探索问题,这个转变也将促进他们将来其他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引入课堂“知识竞赛”考察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课后复习的模式,这种方式较为枯燥和单一,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已越来越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仪器分析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小,理论性又较强,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知识竞赛”考察方式,将多个知识点编制成知识竞赛题,以小组为单位,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等,如可结合实际分析案例,让学生分别利用不同的仪器分析方法进行检测等等,以题目的难易程度计分,最终评出不同优秀名次和优秀个人等奖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脑,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交流与团队合作意识,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中巩固本课程基础知识。

(4)引入课堂“小组合作”的考察方式,并完善细化评定标准。

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随着分析、检验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各种分析和检验方法被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之中,涉及面之广,靠学生单独学习和老师理论授课,不利于课程更好的延伸和发展。

在课堂中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的考核方式,并细化考核标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研究课题,然后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研究,得出结论并在课堂上以演讲的方式展现出来。评价由老师和同学共同完成,并且针对小组成员每个人担任的不同角色及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价,对完成突出的同学给予优秀的奖励。这样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又提高了学生参与小组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之间的的合作意识,也体现了考核的公平性。

(5)引入“动手实践”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实践精神。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较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形态分析。仪器分析方法所包括的分析方法很多,目前有数十种之多。每一种分析方法所依据的原理不同,所测量的物理量不同,操作过程及应用情况也不同。因此,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应用,学生的动手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在课程中添加了相关实验课程,通过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表现,从对实验原理的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处理、和实验报告的完成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课程的掌握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在的运用,改善了一进实验室就手足无措的窘境。

(6)考试命题多样化,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最后考卷命题时,要做到题型多样化,而且有意识的加大主观应用题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就仪器分析这门课程来说,除了单选、名词解释这些考察基本知识的题型,要适当加入主观题型,例如:在某次实验过程中,学生写出遇到的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设定让学生表述对该门课程的发展展望,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大胆的写出见解;还可更进一步,拓宽领域,让学生结合其他领域的技术或理论来加深对本课程的深度理解。这样灵活多样的题型,还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拓宽自己的视野。

上述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实施,实现了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的评价,使得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平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通过主动学习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上述实践,我院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极大提升,有力促进了我院相关学科的发展。考核方式的创新也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教育方法,创设新的教育手段,才能使高校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麻洪蕊,许国庆,丁点点.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效果[J].中外企业家,2014(34):215-216.

[2] 曹雷.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及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4):487-490.

[3] 徐雅琴,白靖文,王丽波.有机化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5):118-120.

[4] 王丽芝, 祁烁.大学物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1):101-102.

猜你喜欢

考核方式探索实践
对普通高校绩效考核的对策研究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桥梁工程》课程的试卷分析及教学改进措施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