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区域活动偏好现象解决策略

2015-12-06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表演区小朋友区域

杨 慧

(三明市妇联幼儿园,福建 三明 354500)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设丰富有趣的、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活动区),提供有深度有层次的活动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愿选择活动材料,在环境中有效、系统地进行活动,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发现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选择性,幼儿可以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从几个活动区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游戏。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对区域活动偏好的情况,笔者在小、中、大各选择一个班级,对幼儿进入各区域活动情况进行持续、全面地观察,并进行统计(表格1、2)

观察对象:小(二)班、中(二)班、大(三)班

观察时间:2014年11月—12月

观察主题:幼儿进区活动情况

备注:表格1、表2为一个月观察结果的统计表,以百分比为统计单位

表1 各区域进区活动情况统计表

________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__中班__大班________班级入区人数2 0 m i n 入区人数区域持续时间2 0 m i 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1 5 m i n 入区人数1 0-2 0 m i n_____________持续时间2 5 m i n以上1 0 m i n以下1 5-2 5 m i n__以下_______持续时间3 0 m i n以上__2 0-3 0 m i n__以下手工区_6 0% 2 0% 4 0% 4 0% 8 0% 8 0% 1 0% 1 0% 8 0% 8 0% 1 0% 1 0%绘画区6 0% 2 0% 4 0% 4 0% 7 0% 7 0% 2 0% 1 0% 8 0% 7 0% 2 0% 1 0%科学区 5 0% 3 0% 4 0% 3 0% 8 0% 9 0% 1 0% / 8 0% 6 0% 3 0% 1 0%操作区 8 0% 5 0% 3 0% 2 0% 7 0% 5 0% 3 0% 2 0% 7 0% 6 0% 3 0% 1 0%数学区 3 0% / 5 0% 5 0% 4 0% 1 0% 3 0% 6 0% 5 0% 3 0% 5 0% 2 0%语言区 1 0% / 2 0% 8 0% 2 0% / 4 0% 6 0% 3 0% 1 0% 5 0% 2 0%表演区 4 0% 2 0% 4 0% 4 0% 5 0% 3 0% 5 0% 2 0% 6 0% 3 0% 4 0% 3 0%

表2 各幼儿活动情况的记录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角色区、建构区、操作区进区人数最多,幼儿持续游戏时间较长,其次为科学区、手工区、美术区和表演区,进区人数最少的为语言区和数学区。从表2可以看出某些幼儿经常只去一些区域而其他区域基本都不去。纵使幼儿区域偏好现象的存在是十分正常和可以理解的,但是,偏好个别区域现象的存在本身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区域偏好问题的症结分析

(一)幼儿方面

1.性别、个性差异影响幼儿的区域偏好。在游戏中我们观察,多数女孩喜欢表演区、娃娃家、美工区,男孩则喜欢建构区、运动区、棋类益智区、科学探索区等;内向的幼儿爱在美工区或益智区进行拼图等同伴间较少交流的区域进行活动,而活泼好动的幼儿则喜欢和朋友交往,爱在角色区、表演区进行活动。

2.幼儿区域偏好与其自身经验及兴趣爱好有关。案例:大班幼儿A是个超级的汽车迷,不仅认识各种车的标志,而且非常喜欢坐公共汽车。据班级老师反映,常常坐公共汽车环城绕,尤其到了节假日在家非常调皮、捣蛋,家长没办法都是带他坐公共汽车环城绕,而且绕一趟不够有时还要绕两趟。一到区域游戏的时间,他总是迫不及待地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建构区拼搭各种各样的车,拼完后还很陶醉地自我欣赏并不停地摆弄。从开学到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他都在建构区呆着,而且从不到别的区域玩。

(二)教师方面

1.幼儿区域偏好与教师的指导有关。案例:B是大班一女孩,非常喜欢画画,而且画得很好。每次一到游戏时间,她总是往绘画区跑,又是画又是涂,非常投入。班级教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试着请她到别的区去玩,她每次到别的区偶尔动手玩玩,没有画画时的专注和兴趣,没多久,又到绘画区进行活动。当教师活动结束评价时,依然只是表扬B画的画很漂亮,教师多次的表扬激励了B更加偏爱美工区。

2.幼儿区域偏好与教师投放的材料有关。案例:区域活动开始,许多幼儿经过数学区熟视无睹,偶尔个别幼儿站在区角看了看老师提供的材料,转身离开。教师发现该区角无人,叫了几位小朋友过来,其中一位小朋友说“里面的我都玩过了,我不想去。”与数学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学探索区,教师在探索区投放了大小水管、转弯接头,矿泉水瓶以及各种沉浮材料,孩子们挤着要进,尽管老师只让5个人进,剩下的老师让他们下次再来,可仍然有小朋友站在活动区外等待,迟迟不肯离开。原来数学区教师投放的的材料已经三周了,既没更换,也没投放新材料,当区域材料已经达到预设活动目标的时候,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对原有活动材料已经不感兴趣,以致出现没人玩的现象。而在科学探索区玩水,教师在第一阶段投放了沉浮材料探索物体的沉浮,第二阶段投放矿泉水瓶自制喷水壶,感知“空气进、水流出”的科学现象,第三阶段增设了水管及水管接头,探索水的流动性。材料丰富性、层次性,促使幼儿对该区产生了持续的兴趣。

二、解决区域偏好的策略

1.制定适宜的区域游戏规则。引导幼儿讨论老师在某些区域投放了许多小朋友喜欢的、好玩的材料,大家都想去玩,但是活动区太小,呆不了那么多人怎么办?然后共同制定关于人数限定的规则。其次,让幼儿记录“幼儿活动情况记录表”,记录各个幼儿每周参与了多少区域和具体是什么区域,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幼儿的个人偏好情况,和幼儿共同制定大家各区轮流玩的规则。

2.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教师可以让不同区域的幼儿分享自己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激发幼儿对不同区域产生兴趣;教师也可以经常表扬对各区域游戏都感兴趣的幼儿,鼓励大家也要关注其他区域;教师还可以打破区域之间的分界。例如,请爱在结构区拼小汽车的小朋友到美工区去先画好小汽车设计图再进行拼搭。或让结构区的幼儿带着建构游戏材料与角色区中的同伴共同建构自己的家园,或参与到表演区构建舞台、背景等;请喜欢在表演区的小朋友到操作区设计服装、道具,让美工区不爱交流的小朋友参与到表演区,作为表演区演员的服装设计师,让活泼好动的幼儿带动性格内向的幼儿,加强幼儿之间的交流。这种让幼儿带着自己的兴趣参与到其他区域的活动中,既能充分调动幼儿参加其他区域游戏的积极性,又能在活动中互相合作,彼此交流,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和摩擦,在这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下学会合作、协调,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3.适时介入幼儿游戏进行指导

(1)教师以游戏同伴的身份对幼儿进行指导

案例:C小朋友能力强,教师常常让他充当“老师小帮手”的角色,养成了要强的个性。有一天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他和一个小朋友在美工区边吵边哭。原来几个小朋友在折“千纸鹤”,旁边几个小朋友都折好了,可他却折不出来,被旁边的小朋友说了一句“笨蛋”,伤害他的自尊。于是教师坐到C小朋友的旁边,对其他小朋友说道:“老师也忘了折千纸鹤,你们也教教我吧。”说完也折起“千纸鹤”,边折边自言自语“将这个角与对边的这个角重叠……。”教师在幼儿附近,以游戏同伴的身份和幼儿操作相同的活动材料,这种方法使C小朋友掌握了折纸要领,同时也维护他的自尊心。

(2)教师以角色身份对幼儿进行指导

案例:在一次区域活动,益智区的几名幼儿正在安静地下棋,一名在表演区的幼儿穿着警服拿着警棍要到棋区内抓坏蛋,马上就要干扰别人的活动了。教师及时地挡住他:“我接到公安局的电话有人要来棋区破坏比赛,请问你是来保护他们的吗?”幼儿说:“是”“那你在门口做好保安工作,不要让坏人进入棋区,保证比赛正常进行。”教师以角色的身份进行指导,用游戏的口吻很自然地制止了幼儿的干扰行为。

(3)以教师身份直接指导

当幼儿在活动中发生争斗有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应及时以教师的身份直接对幼儿进行干预。

4.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

多样性、多层次、多功能的游戏材料能引起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1)教师应提供具有动态性的游戏材料。随着主题与领域课程的推进,教师应该及时更换并投放新的活动材料以促使幼儿达到更高目标。例如在大班科学区探索水的沉浮,教师提供了各种沉浮材料和慢慢沉的材料让幼儿探索记录,一阵时间后,幼儿对该活动的兴趣开始减弱,于是教师增设了盐水、糖水等液体及重量适宜的胶粒等材料,孩子们发现同样的材料放在不同的液体中结果却不一样,探索的兴趣又重新被激发出来。如在语言区,幼儿对教师提供的图书,添置的用于表演的头饰、指偶已经不感兴趣后,教师可投放图书中幼儿感兴趣的卡通小卡片,让幼儿以两人扔骰子的游戏形式来讲述自己喜欢的图书中的人物及他们的外形特征、服装、特点等;还可以在语言区放上剪刀、旧图书、卡通图案、胶水、双面胶、透明胶、纸、笔等材料,在原有的图书上,剪、贴上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或结合故事情节配上图画,然后装订成册编故事。在科学区,教师将与集体教学活动配套的材料和自制的拓展性材料分放在区角橱柜的两边,将新的活动材料放置在区角橱柜的最上层,将前次材料移放到中间层,将最先提供的材料退放到最下层,这样易于幼儿通过材料摆放的位置判断活动材料的新旧与难易。

(2)教师应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游戏材料。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投放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更大程度地鼓励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如在小班数学区域,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串糖葫芦”学习3个物体的“排序”。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将其中的部分游戏材料投放到了数学区角供幼儿继续操作、学习,同时围绕“排序”这一数学内容,收集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具有高矮、长短、颜色、形状差异的5以内的物品(例如长短不一的吸管、蜡笔,大小不一的套筒、套娃、杯子,高矮不同的罐子,颜色不一的串珠等),以丰富和拓展幼儿对“序”的含义的理解,同时让能力强的幼儿进行5以内的排序。

(3)教师应提供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材料。如:种子、贝壳、石子、果核、豆子等自然物品,让幼儿分豆子(分类)、抓贝壳(估数)、喂娃娃(相邻数)、猜豆豆(数的组成)、装石子(感知数量)、给果核排队(体验大小)、给小棍排排队(体验长短的关系)等。或棋子、扑克牌、拼板、积木等玩具进行数学活动,这些材料幼儿所熟悉,他们喜欢摆弄,在摆弄中探究常见材料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关系。

总之,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时应做到:细心观察—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有效实践—总结经验。在观察指导时,将幼儿平时的性格特征与活动中的表现相联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材料的投放,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让区域活动真正地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区域偏好现象。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表演区小朋友区域
从表演区游戏中反思教育行为
小导演诞生记
幼儿园表演区游戏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对幼儿园表演区活动开展的初探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分区域
Let’s DIY Poster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