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间美术课程中的生成性教学

2015-10-21李婕

艺术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民间美术高校

李婕

【内容摘要】民间美术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艺术,是具有时代特点的活态文化。传统的民间美术是在长远的历史进程中,广大劳动者发自内心的审美感情和技艺能力的自然流露,是身处中下层的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和审美需求而创作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课程在高校的设置,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作用,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尊重。

【关键词】高校  民间美术  生成性教学

一、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

民间美术是基于生活的要求出发,为人民群众所创作,又为人民群众自己所使用的东西。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美术,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艺术,是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在特定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中与自身审美心态相结合产生的创造物。我国民间美术大多产生于农耕文化,与文化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无形资产,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渗透性,能引起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共鸣。

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源于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具有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文化视野开阔,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使命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善于探究的学习态度”的培养要求。在高校美术课程中设置民间美术课程,其教学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对民间美术制作过程的学习,而应该是关于其性质、功能、现象以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研究,是关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综合知识的潜移默化,并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生成性教学的含义及可能性

生成性思维源于现代哲学,认为人与事物之间的发展都是一个相互不断产生、生长或转化的过程。以生成性思维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关注过程和差异,注重对意外事件的价值的利用。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封闭的、预先设定好的,而是一个开放、丰富、多层次的过程。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个体经验互动,对学生的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及时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在这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

民间美术来源于民间生活,是活态的艺术和文化,具有独特性、灵活性和多元性。传统课堂教学一般是以预成性思维为指导,教师对课程有一个先在设定,然后用这种先在设定来解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预成性思维指导的教学具有两个关键特征:一是二元论,二是预成论。而民间美术所体现出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及结果既不能通过二元论进行判別,也不能通过预成论得以演绎。正如前文培养要求中所提,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不应是简单地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也不应是对形式、技术的模仿与再造,而是通过研究其美感、功能、艺术表现的精神及民俗生活中的因素等,更深层次地理解、发掘、传承民族文化。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将生成性教学引入高校民间美术课堂,利用其灵活性和机动性,通过师生谈话、讨论、共同探究等方式,关注具体、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通过交流、对话而生成的民间美术教育资源及整合,使民间美术及其相关知识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得以传承,并融会贯通,是切实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民间美术课程中的生成性教学

高校民间美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应是以技能、艺术、民俗相结合的综合知识,是关于对民间美术“本源”的研究,是从风俗习惯到精神意识等进行的完整而深入的系统研究。传统的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的物化载体,而民俗文化在民间美术教学中的缺失,将会直接影响到民间美术教育的实施。

民间美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动手的技能操作活动,其是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与技能,将民众的审美理念投射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受创作个体的影响,民间美术具有地域性和个体性的特点。传统民间美术技艺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家庭传承,二是师徒传承。将这种“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方法借鉴到高校民间美术课堂,可以引申为以对话方式为主导的生成性教学。通过对话引导,将学生的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中民俗文化背景的缺失,使学院式的教学与“民间”达成最大的共生。也使得课堂中的民间美术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目标从原来对民间美术的技法教学和图案教学,转为对民间美术人文内涵的学习和体验,强调对学生的个体性、创造性和表现性的发展,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共同构建新的目标。通过对教学过程的重视和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关注,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和原创性,并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对教学思路作适应性修改。在这个生成性教学过程中,民间美术的独特属性使得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其生活经历紧密联系。如“刺绣”的课程作业中,来自甘肃兰州回族聚居区的学生会选择绒线绣的方式进行创作,而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学生则会选择壮族刺绣的方式进行创作。因为这些都是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技艺,且能够产生文化自觉和文化共鸣。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这种特殊背景进行引导,使学生从单纯的技法传习,变为理解其所代表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深层本源,达成对技能、艺术、民俗相结合的综合知识学习掌握。

在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过程中,由于生成性教学产生的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结果,对其评价方式也应是多元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不同,注重教学评价与学习过程的联系,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发现新事物,探索新方法,能够达成对民间美术人文内涵的深层感悟。

结语

目前,生成性教学主要用于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将其借鉴、应用于高校民间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因民间美术的独特性、灵活性以及多元性的需要,也是民间美术回到民间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琼斯,约翰·尼莫.生成课程[M].周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猜你喜欢

生成性教学民间美术高校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
生成性教学视角下健美操教学的影响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