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尿失禁妇女的时间分布及针对性治疗策略

2015-08-29邢东亮宋东奎康郑军酒涛

中外医疗 2015年13期
关键词:尿失禁分娩方式产科

邢东亮 宋东奎 康郑军 酒涛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发生尿失禁的时间分布,以及不同分娩方式等产科因素对产后尿失禁的影响,为针对性治疗提供策略。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在该院分娩所有的产妇2 432例,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SF)对产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该次调查2 432例孕产妇,回收有效问卷2 342份(96.30%),其中发生尿失禁者65例,发生率为2.78%;多胎产妇、阴道产产妇、经产产妇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30.00%、5.04%和5.76%,高于单胎产妇、剖宫产产妇和初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失禁主要发生在产后8周以上,其中胎数、分娩方式和产次是产后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做好产前预防,加强盆底肌肉训练避免尿失禁风险。

[关键词] 尿失禁;分娩方式;产科;治疗策略

[中图分类号] R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5(a)-0025-02

Post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 Women Time Distribution and Pertinence Treatment Strategies

XING Dong-liang1,SONG Dong-kui2,KANG Zheng-jun1,JIU Tao1

1.Department of Urology,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450052 China;2.Department of U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45005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ost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time distribu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elivery mode obstetric factors on post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 Methods Selected 2432 cases of maternal childbirthFrom in our hospital, used the ICI-Q-SF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maternal. Results The survey of 2432 pregnant women,2342 valid questionnaires recovered (96.30%),including 65 cases of urinary incontinence,the incidence rate was 2.78%;Multiple pregnancy maternal, vaginal birth maternal, multiparous maternal urinary incontinence rates were 30%, 5.04% and 5.76%,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fetal maternal, cesarean section and primipar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Urinary incontinence occurred mainly during the 8 postnatal week above,one fetus number,mode of delivery and delivery times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

[Key words] Urinary incontinence;Mode of delivery;Department of Obstetrics;Treatment strategies

产后尿失禁(post 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PPUI)是指女性生产过后不能如意约束小便而自遗[1]。主要临床表现为小便频繁,排尿疼痛,尿时淋沥不断。产后尿失禁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生产过程中胎儿经过产道时拉伤骨盆底肌肉群或损伤相应的血管神经,从而导致提肛肌松弛、萎缩,影响尿道外括约肌的功能。目前对于尿失禁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盆底锻炼来加强肌肉功能。该文2011年1月—2014年7月间通过对2 432例产妇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究产后发生尿失禁的时间分布和产科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在该院分娩的产妇243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保存完好;②依从性高、能配合完成随访;③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中止妊娠者;有盆腔手术史;有肝肾等功能不全者。该次研究共纳入2 432例孕产妇,年龄19~41岁,平均(28.61±2.75)岁,其中单胎2 124例,多胎309例;足月产2 215例,非足月产217例。

1.2 调查方法

调查表格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SF)[2]。采用电话、入户、门诊随访等方式对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员由该院各科室抽调的30名护士组成,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问卷内容包括:年龄、体重、职业等一般情况;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等产科情况。本次调查2 432例孕产妇,回收有效问卷2 342份(96.30%)。

1.3 尿失禁诊断标准

尿失禁诊断标准依据1990年国家尿控协会(ICS)制定的标准,包括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3]。其中压力性尿失禁指腹压增加时有尿液自尿道流出;急迫性尿失禁指尿急、尿频、夜尿、尿量减少,能自主控制或来不及上厕所引起尿湿;混合性尿失禁包括上述两种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

2 结果

2.1 尿失禁发生情况

2 342例研究对象中发生尿失禁者65例,发生率为2.78%。65例产后尿失禁产妇中,尿失禁发生在产后6~8周的例数为13例,占20.00%(13/65),在产后5周内的例数为6例,占9.23%(6/65),超过产后8周的例数为46例,占70.77%(46/65),通过该次研究,说明产后超过8周发生尿失禁的比例较高。

2.2 产后尿失禁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尿失禁产妇与未发生尿失禁产妇在年龄、体重指数(BMI)、孕周和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分娩方式、产次等比较

多胎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为30.00%(14/2107),明显高于单胎产妇的0.66%(51/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产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为5.04%(48/953),高于剖宫产产妇的1.28%(17/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产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为5.76%(46/798),高于初产产妇的1.28%(19/1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分娩方式、产次等比较

3 讨论

尿失禁是一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后尿失禁的主要发病因素有产妇自身因素、胎儿因素以及生产因素等。尿失禁的发生与胎儿对产道的过度牵拉密切相关,所以胎儿体积过大为巨大儿时,经阴道分娩时更容易损伤产妇盆底肌肉组织,造成产后尿失禁。而生产因素是产后尿失禁的主要发病因素[4]。生产过程中胎儿先露部分经过产道时过度牵拉盆底支撑组织的肌肉、筋膜及韧带,从而引发尿失禁。该研究结果显示,2 342例研究对象中发生尿失禁者65例,发生率为2.78%,其中发生在产后6~8周的为13例(20.00%),发生在产后5周内的为6例(9.23%),超过产后8周的为46例(70.77%),说明产后尿失禁主要发生在产后8周以后。该结果提示临床上存在一段时间可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女性产后尿失禁的发生,这种早期预防的效果将明显优于发病后才治疗。该文研究结果还显示,多胎产妇尿失禁发生率(30.00%)明显高于单胎产妇(0.66%),而阴道产产妇尿失禁发生率(5.04%)高于剖宫产产妇(1.28%),经产妇发生率(5.76%)高于初产妇(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相关研究报道,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与盆底肌肉收缩力降低有直接关系,相关因素包括多胎产妇等,与本研究结果一致[5]。

根据研究结果,该文对产后尿失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训练以及心理调节。盆底肌锻炼是一种常用的适合轻中度产后尿失禁患者的保守疗法[6]。通过盆底肌锻炼,一方面可以增强盆底肌肉以及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盆底神经的兴奋频率,改善盆底神经功能[7]。经过盆底锻炼,一次快速及时有力的盆底肌肉收缩可有效防止尿液溢出,并能有效支撑膀胱尿道。生物反馈训练是通过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将盆底肌肉活动信息转变为感观信号反馈给患者,从而根据反馈信号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增强对盆底肌肉的自主控制力。该方法可应用于女性产前锻炼,有效预防产后尿失禁的发生[8]。

综上所述,产后尿失禁主要发生在产后8周以后,主要与生产因素密切相关。而通过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训练以及心理调节等可有效预防产后尿失禁的发生,并能促进尿失禁的治愈。

[参考文献]

[1] 高雅丽.产后尿失禁54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7):748-749.

[2] 陈志芳,胡晓红,孙晓琴,等.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对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1):5145-5147.

[3] 冯艳霞,王艳华,李雪凤,等.妊娠和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4,14(6):655-657.

[4] 刘娟,曾洁,王海兰,等.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9(10):754-757.

[5] 陈燕辉,杨卫萍,邓敏端.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J].广东医学,2012,33(6):757-759.

[6] 张珂,王澜静,焦玲洁,等.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盆底肌收缩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10):757-759.

[7] 王芳,王焱.宫腹腔镜诊治输卵管性不孕症临床观察[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5):84-85.

[8] 鞠秀丽.强化盆底功能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23(5):984-986.

(收稿日期:2015-01-16)

猜你喜欢

尿失禁分娩方式产科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治疗性早产267例临床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及对尿失禁的影响
母畜妊娠期常见产科病及诊治
巨大胎儿发生的原因及分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