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性质

2015-08-29曾狄黄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曾狄 黄齐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三个基本性质,即“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准确理解“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的丰富内涵,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逻辑前提;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方面的基本要求,认真梳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工作;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是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2.011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2-0043-04

“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概念是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来的。在这之前,高等学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有过多种称谓:如“政治课”(1950年)、“马列主义基础课”(1953年)、“政治理论课”(1956年)、“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198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1995)、“两课”(1998年)。“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概念相对于它过去的这些称谓,至少表达了三个意思: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思想课”;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政治课”;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相应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称谓简洁而准确地表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性质,即“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本文试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基本性质作内涵解读,并以此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方面的基本要求,梳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的初步思考,以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思想性”

1.“思想性”的定义

要弄清“思想性”的含义,应首先弄清“思想”一词的含义。“思想”一词有两个基本意思:其一,“思想”即“思之想之”,在这个意思上,“思想”是个动词,表明了人对生活其中的世界和对人(人类)自己的自觉认识。“思想”是一种人之为人必须具有的能力,人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而成为万物之灵长,人们常说,”人是会思想的动物”。其二,“思想”指“思之想之”的成果,在这个意思上,”思想”是个名词,表达了人对生活其中的世界和对人(人类)自己的认识成果,尤其是对人自身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结果。人正是因为认识到人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人们还说,“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把作为动词的“思想”和作为名词的“思想”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思想”展开,或者说“思想”能够达到的三个基本维度:其一,思想穿透的深度,即仰望星空而沉思,判天地之美的哲学精神;其二,思想张力的宽度,即面向大海而欢畅,析万物之理的科学精神;其三,思想境界的高度,即登临高山而俯瞰,敬天下苍生的道德情怀。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思想性”:“思想性”指的是人对更深的思想穿透、更宽的思想张力、更高的思想境界的追求的性质。“思想性”是与“智慧”、“崇高”、“意义”、“价值”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的。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己任,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更深的思想穿透力,拓展大学生更宽的思想眼界,提升大学生更高的思想境界。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应具备尽可能强的思想性,才可能担当起自己的育人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必须做到:第一,弘扬人类正确的哲学世界观,传授人类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从总体上、整体上科学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帮助大学生形成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思想原则和根本思想方法。具体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应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自觉抵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侵蚀与影响。第二,弘扬人类高尚的道德价值观,传授善恶评价标准,倡导高尚的思想情操,把大学生培养成心境澄明、志存高远的优秀人才。以帮助大学生割断小肚鸡肠、扫除阴霾沮丧、清理迂腐猥琐、拒绝平庸低俗。具体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应传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道德范畴,确立完善自身、利乐他人、和谐社会的道德评价标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自觉抵制腐朽的道德价值观和低级趣味的侵蚀和影响。

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从其“思想性”的具有来看,有两种状况值得特别关注:第一种状况是思想性的缺失。它有两种具体表现形式。其一,以政治性等同思想性。例如有论者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一文中,基本上是从“政治性”的同义语的角度来使用“思想性”一词的。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性 (政治性)与知识性 (科学性)的统一”,认为在学科建设中处理好思想性与知识性的辩证关系,就要“突出政治性: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文学评论中,人们也常常把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理解为作品中所表现的政治倾向。这种状况在前面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的简要回顾中也可以看出,我们看到在一些特定的年代里,“思想政治理论课”被称为“政治课”,其思想性自然被取消了。就是在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也存在着只以传递政治观念为目标,忽视政治观念的思想基础的培养的现象。例如,在关于社会理想的教育中,缺乏对社会理想的哲学分析,在关于政治秩序的教育中,忽视政治道德的教育。其二,以趣味性冲淡思想性。我们看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获取课堂的“抬头率”,片面追求课堂的“笑果”,不惜以牺牲教学内容的思想深刻性、教学方式的思想严肃性为代价,以“戏说”的内容、以娱乐的方式来演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被打上低俗、媚俗的印记。应该说大学生要求课堂教学要有趣味性,要具有美的感染力是合理的。然而,对于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须知真正的至趣是思辨思想之趣,真正的大美是心灵震撼之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真正感染已经初步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就应该在思想性上下功夫,生活之树常青,思想之花最美。第二种状况是思想性的脱离实际,思想性的抽象化。这种状况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思想性空泛化。在这样的所谓的思想教育中,思想教育被抽象为一些空洞的原则、僵化的概念,既脱离当前鲜活的社会现实,也脱离大学生生动的思想现实。例如空泛的社会理想教育,单向度的道德价值教育,从而把思想教育弄得远离现实的人,其结果是大学生对这种空泛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敬而远之,这样的思想教育也就无实效性可言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

1.“政治性”的定义

要弄清“政治性”的涵义,应首先弄清“政治”一词的含义。“政治”就其本义来看,就是人们协调社会生活的艺术。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个著名的“政治人假设”表达了亚里士多德对人(人类)的三个基本认识,第一,人是具有合群性、群居性、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他人、社会而独立存在;第二,人是具有利益协调能力、即政治能力的动物,在人和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的时候,人只有通过协调利益才能得以继续存在与发展;第三,人是具有合作精神的动物,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分析,人不仅是合群的、群居的社会性动物,是具有利益协调能力的政治性动物,而且是最优秀的政治动物,这个最优秀的政治动物“优秀”在哪里,就在于因人聚合而成的城邦,就在于以合作为本质的城邦关系,即人正是以人和人之间的合作而优于其他动物的。从“政治”的基本含义可以了解到“政治性”的基本含义,“政治性”说的就是“群居性、社会性,协调性、妥协性,合作性、互助性”等人类解决自己的社会性存在、社会性冲突和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性质。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政治性”:“政治性”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有“整体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懂得“妥协”、“协调”、“合作”;要培育主动增进人类福祉的“公共精神”、“志愿精神”、“牺牲精神”;要崇尚“秩序美”、要有“正义感”的性质。“政治性”是与“社会性”、“大局意识”、“秩序性”、“正义感”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的。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政治人的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和直接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应具有科学的“政治性”才能担此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必须做到:第一,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认识人类政治现象。大学生在自己的成长中,要善于吸收东西方一切政治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例如要坚持政治生活追求的基本价值:自由、秩序与正义等;要正视政治运行的基本矛盾:利益、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等;要认识政治行为的基本层面: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等;要理解政治组织的基本框架:国家、民族和公民社会等;要知道政治活动的基本制度:民主制度、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等。通过这些政治科学知识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关于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认识和政治素养。第二,要传导正确的政治理念,要体现出一定社会主流的政治价值;要营造有利于政治发展的政治文明氛围。在当代中国,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政治立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旗帜,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政治立场模糊、政治“价值中立”的情况。第三,要培养大学生当下和今后进入社会生活的政治生活能力,确立远大的政治抱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大学生接触鲜活的政治生活,运用科学的政治学理论,学会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国际的政治现实,认清自身的政治责任,确立起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力量的政治使命。

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政治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从其“政治性”的局限来看,有两种状况值得特别关注:第一种状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泛政治化”与“非政治化”并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泛政治化”在前面关于“思想性”的分析中已经讲到,与这种倾向相反的倾向也是存在的,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非政治化”或“去政治化”。有的人从过去“政治扩大化”所导致的恶果出发,认为政治本身是非道德的,是与思想教育背道而驰的,因此思想教育拒斥政治教育;还有的人认为“并不是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得懂政治,都对政治感兴趣”,因此不必对这些人进行政治教育。第二种状况是将政治教育狭义化与将政治教育抽象化并存。在政治教育中,本来存在着两个层面的基本内容:第一个层面是现实的政治生活教育,包括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宣传教育、具体的政治行为的规范教育,也就是当下的时事政治教育;第二个层面即反映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共性、普遍规律的政治理论、基本的政治原则的教育,也就是 “政治观”教育、政治哲学教育,它应包括对人的政治人本性的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假设的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的认识、政治生活的基本制度的把握、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探索等。这两个层面的教育本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面的教育是第二层面教育的具体体现,第二层面的教育是第一层面教育的理论基础。离开第一层面的教育,第二层面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第二层面的教育,第一层面就可能背离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难奏实效。然而,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来看,两个教育层次的脱节十分明显,或者将政治教育狭义化为时事政治教育,否认共性层次普遍规律的理论教育;或者过分强调普适理论或“普世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对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结合不够,从而把政治教育抽象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我们面临的具体任务就是加强政治教育两个层面教育的结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

1.“理论性”的定义

要弄清“理论性”的含义,应首先弄清“理论”一词的含义。“理论”一词有两个意思:其一,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也指辩论是非、争论和讲道理,即“理之论之”的意思。“理论”一词表达的是人的高级认知能力或行为,这是从动词的角度对“理论”的解释。其二,“理论”指系统的理性认识成果。从内容看,理论是对认识对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系统的认识;从形式看,理论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形式而存在,这是从名词的角度对“理论”的解释。从“理论”的基本含义可以了解到“理论性”的基本含义,“理论性”说的就是 “探究性”、“论辩性”、“系统性”等人们深入地、透彻地、系统地了解自然、社会和我们人类自己的认识活动的性质。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理论性”:“理论性”即人在认识活动中所具有的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形式,对认识对象进行本质性、规律性、系统性反映,对认识对象进行深入探究的性质。“理论性”是与“理性”、“研究”、“逻辑”、“科学”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的。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要求

由于认识的“理论性”的强大认识功能,具备了较强的理论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思想政治现象,养成关于人类思想政治领域的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过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对自己提出了较高的“理论性”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可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必须做到:第一,对大学生进行学科意识、学科方法等理论思维理念的教育。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先天因素,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也就是说人类理性思维能力是可以学习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授理论思维理念和方法。同时,人类是以学科方法来把握对象世界,以学科知识来表述对象世界的,因此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学科意识、掌握学科方法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理论性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对大学生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教学中解释与人类思想政治领域相关的最基本的学科概念、介绍最基本的学科理论,以形成大学生把握人类思想政治领域的逻辑框架,以掌握人类思想政治现象的内在本质和内在规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能够全面地介绍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动态,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理论性的又一重要标志。第三,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通过专题理论辩论、学术论文撰写等活动来养成理论思维习惯,来提高探究辩论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培养起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形成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理论性的最重要标志。

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从其“理论性”的具有来看,有三种状况值得特别关注:第一种状况是在课程设置上,由于课程设置过分综合,课程对象宏大宽泛,课程的“理论性”被全面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具备必要的理论深度。它主要表现在,课程对象直接表现为统一的,尚未分化的社会思想政治领域,课程设置横跨哲学社会科学不同门类学科,使得课程缺乏独特的学科特色和专门的学科支撑;教材编写过分强调当下现实的描述,甚至成为时事政策汇编。这样的课程和教材自然缺乏足够的理论深度。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按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来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按“思想理论课”和“政治理论课”两类课程分开设置课程。当然,这样分开设课之后,要特别注意在思想理论课中对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责任的培养;相应的,在政治理论课中要注意对大学生的思想深度、思想张力和思想境界的培养。即是说,思想理论课要具有“政治性”的课程性质,政治理论课要具有“思想性”的课程性质。第二种状况是在教学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的严重重复,与一般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区别,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在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教育同质化”的倾向,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将中小学生、已经进入社会生活的成年人和在校青年大学生视为无差别的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情况,由此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价值追求的同质化,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难以具备必要的理论深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之所以难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兴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实现自身与一般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相区别的特殊价值,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角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同质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在思想上真正影响已经初步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就应该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上下功夫,提高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以理服人,让理论来抓住大学生。第三种状况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植入式”、“灌输性”,忽视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忽视了大学生“理之论之”的理论思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 (中):10-14.

[2] 刘建军等.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1.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