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阴性乳腺癌66例临床分析

2015-07-02钟巨辉刘晓安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乳腺癌

钟巨辉 刘晓安

[摘要] 目的 研究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 方法 采用病案调查法,收集我院2011年9月~2013年10月就诊的66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将其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TNBC组,16例)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on-TNBC组,50例)。用χ2检验及精确概率 Fisher检验对患者的生存情况、临床病理学特征等临床资料以及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数目、病理类型、局部及远处转移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组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发病时月经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数目、病理类型、局部及远处转移等显示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复发转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高危乳腺癌,好发于绝经前女性;其肿瘤大小与腋窝淋巴结状态关联不大;肿瘤直径大者,复发率高,远处转移发生早;应当促进针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靶向药物出现。

[关键词] 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0-0087-03

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发病年龄呈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早期即可发生淋巴或血行转移,是女性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当前国内外对乳腺癌患者均采用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生物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的方案,但乳腺癌仍易出现复发及转移,将其有效控制仍是巨大难题。近些年来提出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指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以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亚型(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3-5],其发病年龄早、进展较快、侵袭性强、早期容易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预后差、生存时间短等特殊的临床生物学行为严重威胁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在国际上已成为目前乳腺癌研究的热点及焦点[6-8]。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收集

收集我院2011年9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乳腺癌女性患者66例,所有标本手术后经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其中16例患者证实为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亚型(HER2)均为阴性的TNBC,年龄30~65岁,平均(48.2±7.5)岁;非三TNBC(non-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non-TNBC)患者50例,年龄40~73岁,平均(54.1±6.3)岁,随访资料包括年龄、肿瘤大小、分期、绝经状态、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淋巴结状态、家族史、生存情况等。研究方法:采用病案调查法收集病例,并摘抄所需的资料信息。采用定期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4年9月或患者死亡,随访术后恢复、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情况。观察指标:经病理证实手术局部或区域淋巴结有癌细胞为局部转移;影像学或经病理证实的肺、肝、骨及对侧乳房、腋下或锁骨上淋巴结等部位有转移者为远位转移。无病生存(DFS)期是指治疗的第1天开始至局部复发或远位转移为止;总生存(OS)期是指治疗的第1天开始至因乳腺癌导致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为止。

1.2 纳入标准

①2011年9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②病历中须记载手术方式;③病历中有术后病理诊断报告,并记载患者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检查数目和转移数目;④病历中记载患者原发肿瘤在乳腺中的位置、临床分期。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及精确概率 Fisher检验对单因素进行分析,以 α=0.05 为检验水准,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TNBC组和non-TNBC组临床特征比较

三阴性乳腺癌组(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on-TNBC组)绝经前发病例数分别为6例、16例;TNBC组和non-TNBC组绝经后发病例数分别为10例、34例。两组发病时月经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乳腺癌发病年龄20~75岁,平均(52.5±8.2)岁。TNBC 组患者的平均年龄(48.2±7.5)岁,non-TNBC组患者的平均年龄(54.1±6.3)岁,两组均为中年最高,其次为青年和老年。

表1 TNBC组和non-TNBC组临床特征比较[n(%)]

2.2 TNBC组和non-TNBC组病理特征比较

两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数目、病理类型、局部及远处转移等有统计学差异(P<0.05)。TNBC组存在7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髓样癌,1例黏液腺癌,4例为其他类型;non-TNBC组37例存在浸润性导管癌,13例存在非浸润性导管癌,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TNBC组和non-TNBC组预后比较

两组复发转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证实TNBC患者中11例淋巴结转移,non-TNBC患者24例淋巴结转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中5例发生局部转移,non-TNBC组中4例发生局部转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on-TNBC组患者比较,TNBC组患者复发转移率明显升高,但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TNBC组和non-TNBC组预后比较[n(%)]

2.4 影响TNBC预后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对TNBC的可疑预后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提示乳腺癌家族史、淋巴转移、原发肿瘤大以及手术方式会增加TNBC的发生风险,而绝经是一个保护因素;考虑预后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乳腺癌家族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淋巴转移和原发肿瘤大也会增加TNBC的发病风险;绝经和手术因素可能受年龄、病情等因素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影响TNBC预后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注:*P<0.05,**P<0.01

3 讨论

不同类型乳腺癌的组织学形态、分子生物学行为特征、免疫学表型、临床病理特征及对治疗效果反应等方面差异很大[9,10]。在乳腺癌组织中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呈阴性表达的乳腺癌被称为三阴乳腺癌[11](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具有特殊分子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病理特征的乳腺癌亚型之一,其发病率约占乳腺癌发病总数的10%~17%[12],由于其缺乏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明显限制其治疗手段,较其他类型的乳腺癌预后差,严重威胁女性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国际上乳腺癌研究的新焦点[13]。了解TNBC的相关性因素对于乳腺癌的如何预防、怎样做到早期诊断、怎样进行有效治疗尤为重要,成为国际上乳腺癌的新的研究方向[14]。

研究表明[15]TNBC具有发病早、进展快、侵袭性强、短期出现复发及转移、预后差、生存时间短等特殊生物学行为。最新研究表明[16],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TNBC的发病年龄小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发病率越高,与年龄、月经状况无关。多数TNBC患者雄激素受体表达阴性,E-cadherin表达阴性,P-cadherin、p53表达阳性,病理组织学级别高、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易出现。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相比较,TNBC多发于绝经前女性,发病年龄低,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组织病理分级较高,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高,治疗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发生率高,生物学行为恶劣,预后差,目前学术界尚未发现对其有效的治疗靶点,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因此目前作为一项研究的课题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和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实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研究出抑制TNBC复发及转移、改善其预后的治疗效果较强的药物并应用于临床。

本组TNBC患者16例多为绝经前期的女性,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占66.67%,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占全部病理类型的90.9%。本组肿瘤平均直径为(3.2±2.1)cm,其中直径大于2 cm的占83.03%,腋窝淋巴结病理检查阳性率为53.03%。TNBC主要通过血路途径转移,其大小与腋窝淋巴结关系不大。

综上所述,TNBC好发于绝经前女性, 是一种高危乳腺癌,肿瘤大小与腋窝淋巴结关联不大,直径大,高复发率,远处转移发生早,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乳腺癌家族史、淋巴转移和原发肿瘤都会增加TNBC的发病风险,亟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改善TNBC患者的预后,同时在分子水平还需要进一步阐明其机制,以促进针对该群患者的靶向药物出现。

[参考文献]

[1] 董义臣.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不同检测方法效果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3):8-10.

[2] 王梦洁,孙苏平. 替吉奥和卡培他滨治疗老年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 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6):36-38.

[3] 玄东春,金文彪,崔海,等. Her-2与ALDH1在乳腺癌中表达与相关性研究[J]. 现代仪器与医疗,2012,18(6):26-29.

[4] Tingting Sun,Nicola Aceto,Kristen L,et al. Activation of multiple proto-oncogenic tyrosine kinases in breast cancer via loss of the PTPN12 phosphatase[J]. Cell,2011,144(5):703-718.

[5] Lauria A,Tutone M,Ippolito M,et al. Molecular modeling approaches in the discovery of new drugs for anti-cancer therapy:The investigation of p53-MDM2 interaction and its inhibition by small molecules[J]. Curr Med Chem,2010, 17(28):3142-3154.

[6] Mattia Poletto,Carla Di Loreto,Daniela Marasco,et al.Acetylation on critical lysine residues of 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APE1) i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s[J].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12,424(1):34-39.

[7] W. Jacot,G. Romieu,P. Lamy.Cancer dusein métastatique:Progrès dans la prise en charge et limites actuelles[J].Médecine Nucléaire,2010,34(1):52-57.

[8] Wang T,Chang P,Wang L,et al. The rol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in breast cancer[J]. Med Oncol,2011, 2(5):58.

[9] Ross SR. Mouse mammary tumor virus molecular biology and oncogenesis[J]. Viruses,2010,2(9):2000-2012.

[10] Golubovskaya VM,Cance W. Focal adhesion kinase and p53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in cancer[J]. Front Biosci,2010, 15:901-912.

[11] Lee EY,Muller WJ. Oncogenes and tumor suppressor genes[J].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2010,2(10):3236.

[12] Taj D. King,Wei Zhang,Mark J. Suto,et al. Frizzled7 as an emerging target for cancer therapy[J]. Cellular Signalling,2012,24(4):846.

[13] Catherine C. Parker,Fred Ampil,Gary Burton,et al. Is breast conservation therapy a viable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triple-receptor negative breast cancer?[J]. Surgery,2010,148(2):386-391.

[14] Foretova L,Petrakova K,Palacova M,et al. Genetic testing and prevention of hereditary cancer at the MMCI-over 10 years of experience[J]. Klin Onkol,2010,23(6):388-400.

[15] Goh AM,Coffill CR,Lane DP. The role of mutant p53 in human cancer[J]. J Pathol,2011,223(2):116-226.

[16] 丛明华,于雷,姚晓英,等. 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研究[J]. 癌症进展,2009,7(3):319-322.

(收稿日期:2015-01-04)

猜你喜欢

临床病理特征乳腺癌
绝经了,是否就离乳腺癌越来越远呢?
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吃出来的吗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吗
别逗了,乳腺癌可不分男女老少!
复发性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肺外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综合治疗策略
十二指肠Brunner"s腺瘤5例临床病理讨论与分析
MMF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伴肾功能损害的进展性IgA肾病的不同疗效的特点分析
滇西地区白族及汉族女性乳腺癌临床资料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