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首问权”还给学生的尝试

2015-06-05魏大伟

课外语文·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学生主体

【摘要】课堂问答环节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传统问答方式主要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教学中的“预设”体现较为充分,而“生成”则体现不够。本文就改变传统师生问答方式作出一些探讨,提出将“首问权”还给学生,旨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点燃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激情,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课堂问答;首问权;学生主体;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在教学互动环节问答活动中,我们习惯于老师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很多时候思维是随着我们老师预设好的单边线路走,对于一个全新的文本,学生常常缺乏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如果我们换一个方式,改教师首先提问为学生首问,这样一来情况会怎么样呢?

近来,我开始尝试这种较新的师生互动方法,每一篇文章在学生充分熟悉之后,我就会让学生起来谈自己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当然我开始会给他们设定几个解读文本的范围,诸如语言运用、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题思想等等,然后充分发动学生谈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并提出自己阅读后的疑问,在他们提出问题之后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然后发动全体同学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进一步深入阅读,开展合作探究。在此基础上请合作小组学生代表阐述本小组的交流意见,在同学们的问答交流中,老师再找准合适的切入点对文本的重难点进行集中点拨式讲解。

近一学期下来,收获不少,但问题也较多。

先谈谈几点收获:

首先,这样做法打破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传声筒”授课模式。这对于教师来说,面对的挑战会更大,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更认真、更充分地熟悉文本以及与文本相关的知识,考虑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难度,这样就更能促使教师去充分地了解学情,因为学生的提问各种可能都会有,而有些问题我们无论怎么考虑也会想不到,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教师怎么应对,怎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这些都将大大地考验我们教师,促使我们更深钻教材,更敏锐反应,更细心引导,我们自身也会获得很大的提高。

其次,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方式具有新颖性,对他们很有吸引力,他们愿意参与。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改变了他们的听筒地位,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了,他们在课堂上有了第一发言权,他们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充分尊重,这样他们就找回了课堂真正参与者的感觉,所以他们将会表现得很活跃,谁不想在全班面前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呢?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不在课外认真预习,仔细思考又怎么做得到呢?预习、自学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很有成就的事情。

再次,对于整个课堂来说,这种方式将一扫沉闷之气。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让学生起来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又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继而能够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论,教师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适时点拨,适时激励”,把学生的争论引向高潮。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下边举一课堂实例来进行说明。我在教学高中第四册的文言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有一位女生在我们讨论了林教头形象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林教头在东京救助因偷人钱财而吃了官司差点下狱的李小二,这种行为算不算是见义勇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来得突然,因为我们在先前的讨论中已经认定林教头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侠义之士,该生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无疑是想打破我们前面的认定。面对这个随场问题,我没有先做出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的契机。我对这位女生进行了表扬,希望全班同学能学习她这种勤于思考的品质,然后我请全班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争辩,最后争辩的焦点集中在对李小二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同学们继续思考:李小二本是一个勤劳的小民,并有一定的头脑,他在东京偷人钱财,实属生活所逼,像李小二这种勤劳的下层民众在当时也被逼得无处营生,这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并和后边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情节构成呼应,李小二是当时社会中弱势民众的典型,林冲对李小二的救助,正合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反抗,这正是一个正义之士所应有的作为,符合侠义精神的要义,所以我们认为林冲确是一个“满怀侠义”的英雄。这场课堂争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励了学生动脑筋的自觉意识;二是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引向了深入。课后,还有同学在办公室来和我继续探讨有关“侠义精神”的话题。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尝试这种新教法中的一些收获。下边再谈谈这种尝试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学生对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有一个适应期,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被动接受,缺乏的是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所以,他们往往对一篇文章的处理是浅尝辄止式的阅读,对于文本的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主题展现、重难点语句等问题思考得较少。让他们提问题、谈看法,他们是感到比较茫然的。所以,这决定了他们在最初阶段主动参与性是不高的,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其次是学生缺乏胆量,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由于长期被动接受,我们的学生少于主动发言,对在课堂上发言,他们就显得信心不足,往往表现为声音较小,词句简单甚至混乱。很多老师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就干脆懒得让学生发言,以免影响教学进度,其实这正是我们的教学长期忽视生本意识,使得学生的生本意识在课堂上得不到展现的体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要舍得花时间,只要将这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风气培养起来,让学生找到在课堂上的存在价值,从而点燃学生的生命意识,以后的教学之路就好走多了,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后是对我们教师自身来说,这种新尝试也是一种考验,一旦你将“首问权”交给学生,教学中出现的随机情况就会大大增多,往往一些情况是我们教师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那么遇到这些随机情况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处理呢?比如,我在教学《陈奂生上城》一课时,有一位同学就提出一个问题,小说为什么特别提到“陈奂生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呢?这样对后边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好处呢?当时对这个问题我是感到很突然的,因为这是我在备课中未考虑到的问题,但我没有露出吃难的神色,而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动脑筋、读书仔细的品质,然后再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交流合作,在全面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找答案,这样一来自己也争取了思考的时间,教学环节得以顺利的推进,这不仅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在课堂上生成了新的知识点。

将“首问权”交给学生,还会在很多方面考验教师,尤其是考验教师临场应变、突破难点的能力。比如对学生的问答你将做什么样的肯定;如何委婉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达到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不盲目肯定甚至是讨好学生的目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怎样把握,能否作为这节课的突破点或难点。将“首问权”交给学生,学生之间出现的智慧之光往往会体现出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难处,也往往会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这些将有可能打破我们教学的原有设想,让我们临场调整教学中的一些思路。

以上问题都将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思路提出重大的挑战,当然,它们也将大大地促进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科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点燃学生学习的生命激情,从而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本文从表面上看改变的仅仅是师生课堂问答的方式,但实质是改变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教师的角色真正由一个课堂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参考文献

[1]龚肇兰.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2]张鸿苓.关于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6).

[3]牟敦然.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J].化学教学,1980(4).

作者简介:魏大伟,男,重庆市万州人,1978年生,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重庆万州高级中学教师。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化学生主体
浅析英美教师专业伦理成就与我国教师专业伦理如何重构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音乐教育叙事研究之“叙”的几种类型例说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论高中政治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