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红色旅游路线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

2015-05-18王锦秋

中学课程资源 2015年1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红色旅游情感体验

王锦秋

摘 要: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使游览者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本文主要探讨红色旅游路线在历史课堂上运用的必要性及在具体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红色旅游 历史课堂 情感体验

所谓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如何将红色旅游路线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将生动的红色资源与枯燥的历史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作者一直以来所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为例,谈谈红色旅游路线在历史课堂上运用的一些体会。

一、红色旅游路线运用于历史课堂之必要性

1.历史教学残酷的现状

虽然历史是一门古老悠久的学科,但在今天的教育大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明显呈现出了“边缘化”的倾向。对于教师而言,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因此很多历史课堂难以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历史就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只需在考前复习一下,记住相关的知识要点即可应付考试,因此平时课堂上偶尔的自由散漫也无伤大雅;对于家长而言,虽然历史学科已列入了中考科目,但很多家长仍习惯性地认为历史是“小学科”,到初三的时候再来学习也不晚。纵观近些年的初中历史教学,造成现在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红色旅游路线在历史课堂上的合理利用可以让晦涩的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具体地呈现出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改变学生及家长对历史学科的“偏见”,是摆脱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2.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

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艺术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历史学科明显地呈现出存在形式的过去性。正是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对于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年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学生很难产生亲近感,不易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然而历史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又承载了更多的情感教育功能。那如何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寻找到历史知识与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呢?

我们可以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通过红色旅游路线在课堂上的设计运用来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思考历史。比如在课堂上可以模拟设计红色旅游路线“重走长征路”、“南昌—文家市—井冈山”三地两日游、延安一日游等。

3.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缺失

所谓爱国主义,即“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为国家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初中生来说尤为重要。那现行的中学教育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深入、到位呢?在一堂历史活动课上,作者曾经做过一项简单的问卷调查:以下的一系列人物中,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备选答案是孔子、孙中山、拿破仑、郑和、戚继光、胡夏。学生当中选拿破仑的有40%,选胡夏的有20%,选孔子的有10%,选孙中山的有15%,选郑和的有10%,选戚继光的有5%。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作者开始思考:为何现在的学生崇拜的不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终生的“国父”孙中山,不是历经千难万险“七下西洋”的郑和,也不是抵抗倭寇、保卫海疆的民族英雄戚继光,而是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拿破仑以及像胡夏这样的流行歌手?由此可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种繁杂的信息不断涌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断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个人意识、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个历史遗物、每一处历史遗迹、每一段历史故事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崇高品质,都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的载体。因此,将红色旅游路线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红色旅游路线实践于历史课堂之思考

1.红色旅游路线的设计要符合特定的课堂情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过程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可见情感是一种很强的内在动力。历史作为一门极具思想内涵的学科,不仅承载了“知识”和“教育”的职能,而且承载了更多“道德”和“情感”的重任。正如杜威所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情感教育,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遥远的历史事件和抽象的历史理论当中,而红色旅游路线在课堂上的运用其实就是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在本课中,作者首先提出:如东江海旅行社推出了“南昌—文家市—井冈山”这样一条红色旅游路线,如果你是导游,你会介绍哪些历史事件让游客了解呢?这一问题将学生迅速带入那段血雨腥风的时代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是如何点燃星火、壮大星火,最终让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的?从而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本课的学习。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作者先后设计了两个活动:①如果你是一名导游,现在来到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请你向游客介绍一下当年发生的南昌起义,并撰写一段导游词(参考课文内容)。②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游客介绍当年红军在此地的生活状况及精神状态。作者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这条旅游路线展开,让学生始终置于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当中,以导游的身份来了解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体会红军在井冈山时面对着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物质极度短缺,却仍然展现出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的英雄气概和革命情怀。

2.红色旅游路线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红色旅游资源的涵盖面比较宽泛,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而言,有“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朱德的手枪、“八一”军章、“八七”会议的遗址、三湾村、文家市、井冈山等。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教学难点是毛泽东为什么要在秋收起义后领导部队向农村进军,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在文家市正式提出的,即“文家市决策”。而井冈山,是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毛泽东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这里,诞生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正是这一精神,带领着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个胜利,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精神的内涵是作者所思考的。因此,讲授这一课时作者选择的旅游路线是:南昌—文家市—井冈山,摒弃了并非重点的“八七”会议遗址、三湾村等细枝末节,从而使这条旅游路线显得简单、清晰、明了。由此可见,红色旅游路线的设计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要有利于课堂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否则这种情境体验形式将会浮于表面,也就失去了将红色旅游路线引入历史课堂教学的意义。

3.红色旅游路线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人类历史横亘古今、包罗万象,而初中历史教材因为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呈现的很多历史知识已删繁就简,去掉了一些细枝末节,因此学生对于一些历史问题难以理解就不足为怪了。当有同学以导游身份介绍红军在井冈山所唱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时,就有一部分同学提出了疑问:“导游,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不是挺健康绿色的吗?我们现在还提倡吃这些绿色食品呢!”

课后作者开始思考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的原因: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红米饭、南瓜汤早已作为宴席上的保健食品,学生难以体会当年红军在井冈山以此为主食的艰苦生活也就不足为怪了。由此可见,红色旅游路线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唯有如此,课堂上才会有密切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否则将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经过、意义等,从而为学习新课做准备。比如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搜集到这条信息:“红军的主食是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还有红薯。当时的红米,由于山区的稻谷加工条件差,基本上靠杵舂米,加上红米稻的稻皮坚韧,加工出来的红米米质粗糙,口感差,那红米饭百嚼不烂,很难吞咽,不容易消化;南瓜,不经饱,吃了饿得快,吃的时间长了还胀肚子;茄子,一过立秋节就有痧气,吃多了积寒气。”红米、南瓜这些粗粮作为辅食偶尔食用可以保健,但作为主食长期食用是很不舒服的。如果学生在课前了解了这些相关资料,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红色旅游路线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本身带有一些“假设”“模拟”的色彩,所以还不能包含全部的历史事件。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其他的教学手段,比如视频资料、实物资料等,从而创造出充满活力、闪耀智慧的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唐易容.让“爱国主义情感之花”绽放在历史课堂上——以《红军的长征》一课为例谈红色旅游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7).

[2]顾志跃,等.如何评课[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阚盛梅.浅析当代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红色旅游情感体验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与红色文化传承
信阳红色旅游带动6.5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