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数学过程教学 积累活动经验

2015-05-08方培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对折经验图形

方培芳

(云霄县实验小学,福建 漳州 363005)

关注数学过程教学 积累活动经验

方培芳

(云霄县实验小学,福建 漳州 363005)

“活动经验”离不开“经历”,离不开“活动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才能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而这些经验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过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活动经验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数学教学从内容到目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增的“两基”首次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纳入课程目标。“活动经验”离不开“经历”、离不开“活动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才能积累活动经验。而这些经验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过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

一、关注实践操作过程——在“做”中积累活动经验

提到“活动经验”,很多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实践操作”。确实,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他们来说,最直观的认识、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动手操作过的东西。因此,实践操作是学生积累活动经验不可或缺的途径。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在很多的案例中,学生的操作没有任何思维活动的参与,为操作而操作,这样的操作没能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任何帮助,就更谈不上积累活动经验了。因此,教师要让课堂避免这种低效的操作,精心设计操作过程,让操作活动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

例如:“圆的面积”,是很多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的青睐课题。因为这节课的教学,有操作、有讨论、整节课可以上得热热闹闹。这节课听多了,我们发现教师的处理基本上是:“同学们还记得以前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那么如何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老师在你们的桌面上准备了把圆形剪成扇形的学具。请同学拿起来,把这些小扇形拼成长方形……”

上述的过程学生虽然动手操作了,但操作的是老师准备好的现成的扇形,整个拼摆的过程也完全按老师的指令来完成,结果整齐划一地拼出了长方形。这样的操作缺乏学生的自主探索,大大降低了操作的实效性、创造性。如何优化这个操作过程?只要教师找准本节课学生的认知起点,做好学生新旧认知的衔接,将会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虽然有过“转化”的学习经验,但对于“圆”这个曲线图形,学生却很难把它和直线图形建立联系,但是他们对圆并不陌生,他们都折过或剪过圆片,教师所要做的只是唤起他们这些已有的经验。下面是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都玩过圆形吧。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动手玩一玩。(大部分的学生都对折,再对折,折了三、四次后,无法再对折)

师:请同学回忆刚才折纸的过程,如果忘了,可以重新折一遍,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纷纷发现:在不断的对折中,折后的每一个图形越来越像三角形;对折几次后,纸片越变越小,无法再对折了;对折一次,把圆形平均分成2份,对折2次,平均分成4份,对折3次,就平均分成8份……

师:由于纸片太小了,无法再对折,依据刚才的经验,同学觉得继续对折,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会越来越像三角形;每再对折一次,平均分的份数就扩大2倍,但总面积和圆形的面积相等。

师:同学观察,每个小三角形的底边和高和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你们能利用这些小三角形找到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学生有的找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占整个圆面积的几分之几,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求出圆的面积公式,有的把几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长方形……

这个活动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了把曲线图形逐渐变成直线图形的过程,学生在“玩”中把“圆”变成了“小扇形”,在不断对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折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等腰三角形。有了这个经验,学生不难得出,继续折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个更小的等腰三角形。再自主拼成了学过的平面图形,寻找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操作,有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有操作、有思考、有创新,学生真正经历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感悟了转化、极值等数学思想。

二、关注知识生成过程——在“悟”中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光靠实践操作的积累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对比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数学化、逻辑化的活动,获得最具数学本质,最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笔者特别注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引入新课时,笔者出示了一张较小的学生非常喜欢的羊年春晚吉祥物“羊羊羊”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到需要把照片放大,接着笔者只把照片的长边或宽边拉长,使学生感受到只把长边或宽边放大,照片都变形了,必须把长边和宽边都放大;顺着学生的思维,笔者又出示了一张长边和宽边都放大但放大的倍数不同的照片,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长边和宽边必须放大相同的倍数;最后才出示了长边和宽边放大相同倍数的照片。为了让学生便于比较,我把这些照片放到格子图中,再让学生利用格子中的数据比较第5张照片的变化与其他三张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通过数据验证刚才的观察:从图1到图5,长和宽都扩大相同的倍数,而图2、图3只是把一边扩大;图4虽然长和宽都扩大,但扩大的倍数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才指出:只有像图5这样,把长和宽扩大相同的倍数,才是数学意义上的“图形的放大”,其他的只能叫“变大”。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这个环节,在“放大”概念的学习中,为了纠正学生原有的“放大就是变大”的错误认知,我故意呈现多个错误的例子,让学生对这个概念进行多次的比较、概括和反思,亲身经历了概念的探索、形成的过程,从本质上感悟“放大”的意义。长此以往进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定会得到很快的提升。

三、关注合作交流过程——在“议”中积累活动经验。

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把自己的认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充实、提升,丰富自己的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道练习:把手中的正方形纸按1∶2缩小。大部分学生把正方形纸对折。

这时笔者抛出了话题:“看着xx同学的作品,同学有什么想问的?有什么想说的?”

生C:“我想说的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不能改变图形的形状,这样折很明显图形的形状变了,所以肯定不对。”

……

经过了同学的质疑、讨论、交流,所有的同学都默默地把对折后的图形再换方向对折了一次。

紧接着,笔者让学生把这张正方形纸展平,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纸按2∶1放大。刚开始,同学们个个都盯着我看,过不了一会儿,有个别同学想到了与同伴合作,四个人合作,拼出了正方形纸按2∶1放大后的图形。笔者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把完成的过程与大家交流,同学们个个恍然大悟,很快与同伴合作完成了任务。

上面的教学过程,当学生受原有认知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影响,错误地理解“把图形按1∶2缩小”时,笔者有效地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去交流、去质疑、去争议,从而自主完善对“放大与缩小”意义的理解。而把手中的正方形按2∶1放大,学生个体是没办法独立解决的,只有与同伴合作才能完成。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既享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也领悟了合作学习的方法,有了这种“有效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必将推动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在自主探索中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累积经验,让他们主动地做数学、用数学、学数学。

[1]赖东升.让每个人的生命绽放光彩——基于个性充分发展的办学实践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2).

[2]冯丽.小学数学过程教学点滴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2).

2015-05-11

方培芳(1977- ),女,福建漳州人,云霄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G623.5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673-9884(2015)06-0067-03

1673-9884(2015)06-0067-03

猜你喜欢

对折经验图形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对折十次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分图形
找图形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