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词化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

2015-04-15熊展李涛安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 熊展 李涛安 (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南昌 330004)

*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2WW325)。

名词化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

★熊展*第一作者:熊展(1979—),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中医翻译。E-mail:xz020507@163.com。李涛安*通信作者:李涛安(1968—),女,硕士,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南昌 330004)

*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2WW325)。

摘要: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翻译是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中医翻译的问题也同样不可忽视。为了探究名词化在中医翻译的可行性,寻找恰当的翻译策略,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分析了中医翻译之现状,发现中医翻译有待语言和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名词化现象的研究和例示名词化在中医病因病机语言以及中医诊断里的描述语言,来分析名词化在中医翻译中的运用,发现恰当地使用名词化,可以简化句子结构、增强译文信息密度和提高译文正式度。但应防止过度使用名词化。

关键词:名词化;中医翻译;翻译策略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学因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独特诊疗体系越来越受到世界欢迎。尤其是近20年来,世界上相继出现“针灸热”“中药热”和“中医热”,这实为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良好机遇。要想让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中医翻译是个不可忽略的问题。然而,我国中医翻译起步较晚,虽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滞后。中医深受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浸染,其语言体现了人文性、历史性、取象比类以及隐喻等丰富的文化表达。因此,要把中医语言恰到好处地翻译成英文并非易事。而且,中医不像西医那样有现成的医学英语供我们参考,中医翻译只有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或其他语言,这种带有一定创造性的翻译其难度可想而知。

1中医翻译现状

我们以“中医翻译”或“中医英译”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了1994年—2013年这20年间的文献(剔除杂志订阅等广告条目),共检索到文章422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128篇,约占总数的30.33%,这说明热爱中医的人士为了将传统中医推向世界在不断地努力。这20年间有关中医翻译的核心期刊文章篇数不断增多,尤其是最近两年文章数量大幅度增加。为了清晰呈现检索结果,本文针对核心期刊名、作者机构以及文章所采用的理论作出统计分析。

就核心期刊来看,主要以医学类期刊为主,也包括翻译类期刊。统计发现,各期刊的发文数量很不平衡。其中,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的中医翻译类文章最多,共计32篇;其次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发表11篇;第三是《时珍国医国药》,发表中医翻译文章10篇;第四是《中国科技翻译》,发表了中医翻译文章8篇;接下来是《中国翻译》,文章数是7篇。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发表中医翻译类的文章前三名的核心期刊都是医学类期刊,共53篇,占核心期刊发文总数的41.41%;其次是翻译类期刊《中国科技翻译》和《中国翻译》,占总数的11.72%。结果表明中医翻译类的文章发表的渠道相对较窄,主要局限于医学类而且是中医学类期刊。

其次,中医翻译的文章较少刊载在语言研究类、翻译类期刊上,说明中医语言翻译研究还有待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人员的关注。从文章作者来看,约一半以上来自高等中医药院校。这对中医语言翻译研究以及促进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非常有利的。中医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更重要的是要用英(外)文准确地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师资、研究人员就成了中医翻译的主力军。

最重要的是,在检索结果中,把中医翻译或英译与名词化直接结合的文章不超过10篇,例如李虹等[1]、罗海燕等[2]。但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医翻译的文章不少,但正如医学英语一样,中医英语也属于科技英语的一种。因此,中医英译可能被科技英语翻译或医学英语翻译等表述涵盖,而无法在检索结果中呈现出来。事实上,这些文章内容或多或少包含了中医翻译的名词化现象。如前所述,文章作者大都是中医院校的研究和教学人员,他们精通中医但并不是从英语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医翻译。其次,中医翻译涉及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表达问题。而这自然涉及到名词化表述。但实际上名词化却没有出现在主题词中,所以在限定条件下无法检索。即便如此,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医翻译研究的发展势头。研究中医翻译的理论已然呈现出多角度、多样性态势。例如:苏峰[3]研究等效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英译;周义斌等[4]从关联理论和文化图式理论出发探讨中医英译;张斌等[5]从认知理论角度研究中医翻译;游越[6]分析了文化多样性对中医翻译的影响;范春祥[7]从隐喻角度探讨中医翻译;赵丽梅[8]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中医翻译;郭先英[9]从等效翻译出发研究中医翻译的语用问题;李永安等[10]研究奈达的翻译理论在中医翻译中的运用;罗海燕等[2]研究中医语言的名词化问题。但是,无论是等效翻译也好,语用翻译也罢,都是从翻译技巧出发来研究中医英语的翻译问题。作为科技英语的一种,中医英语语言本身值得关注。因此,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医英译的名词化现象及翻译策略。

2名词化

Jacobs[11]指出: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人类语言最普遍的特征之一,但是,我们对此的理解仍然是微乎其微。”名词化现象自20世纪初逐渐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同时,分析句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国外主流语言学流派,也从不同角度对名词化作出各自的阐释。虽然各大流派对名词化研究的角度各异,甚至对名词化这一术语的表述都不一样。但不管是名化,还是名物化的表达,名词化的实质还是一样的。这里仅以分析句法、转换生成语法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名词化的研究为例。在分析句法框架中,Jespersen[12]研究了名词化及其引起的问题。他把名词化称为“主谓实体词”,并讨论了名词化引起的句法变化及语义问题等。转换生成语法认为名词化是没有规则的,主张从词义角度来解释名词化。而范文芳[13]认为:相比之下,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名词化的研究更为系统深入。从Halliday[14]的观点看,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

Halliday[15]认为,名词化使用得越多,语篇的技术性就越强。反之,语篇的技术性越强,名词化出现的频率越高[16]。王晋军[17]通过对名词化在不同语类中的分析发现,科技语类中的名词化比例高达72.6%,仅次于法律语类的83.5%,并由此得出结论,名词化使用比例越高,语篇的正式程度也就越高。从句法结构来看,英语是一种名词化语言,而名词化和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是科技英语的两大显著特征。中医英语是科技英语语类的一种,因此,分析名词化现象对于中医翻译十分必要。

3名词化在中医翻译中的示例

中医语言言简意赅且信息含量大,四字结构的使用更使得准确翻译中医语言变得困难。而名词化翻译正好能符合使语言简洁的同时又具有高信息密度的要求。作为科技英语语类的一个分支,中医英语无疑是书面语,而且是正式、严肃的。书面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词汇密度大。名词化就是用尽量少的词汇呈现尽量多的意义,把本来要用句子或更多词汇表达的意义用少数几个名词“打包”来表达,增加了词汇密度,提升了语篇的正式度。

例如:肺气抑郁则使人心胸满闷,呼吸不畅;肝气郁结可致胁肋胀满或疼痛,心中不快等。

译文a:The depression of lung-qi causes chest oppression and unsmooth breath; stagnation of liver-qi leads to hypochondriac distension and fullness or pain, and unhappiness.

译文b: If lung-qi is depressed, it would cause oppressed condition in chest and make one breathe unsmoothly; If liver-qi is stagnated, it would lead to hypochondriac depressed, full or painful condition and make one feel unhappy.

本例中译文a是简洁正式的书面表达,译文b相对口语化。a中的名词化形式depression、oppression、breath、stagnation、distension、fullness、pain and unhappiness把b中的小句、形容词表达的复杂信息打包成了几个名词,减少了小句和词汇数量,增加了译文的词汇密度。

同样,“气血运行迟缓,脏腑功能减退”可译成“slow movement of qi and blood, hypofunction of the viscera”,译文也使用了名词化“movement”和“hypofunction”。又如:“阴阳失调包括脏腑失常,经络失调,气血失和等”。这句可译为:“Im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includes dysfunction of the viscera, disorder of the meridians and disharmony of qi and blood, etc”,这里名词化形式“imbalance、dysfunction、disorder和disharmony”简化了原文里的四字结构,使表达简练正式,而且“dysfunction、disorder、disharmony”还呈现出英文的音韵美。“辨证求因”“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可译成“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to find causes”“analysis of symptoms to find the causes”and“analysis of causes to decide treatment”。译文没有采用动词来翻译原文中的动词,而是采用了名词化的形式。通过把动词以及其他词类转变为名词,可以增加语篇的内容含量,从而提高词汇密度[18]。

以上例证均来自《中医基础理论》[19]。同样,《中医诊断学》中也富含四字结构。例如:“精神萎靡”译成dispiritedness;“语声低怯”译成low voice;“寒热往来”译为alternation of cold and fever;“畏寒喜暖”译成aversion to cold with preference for warmth;头晕目眩译为dizziness;肾精不足译为insufficiency of kidney essence;等等。以上翻译均用名词化替代了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的“动作”或“特征”,使得“动作”或“特征”实体化,这也符合英语语言是名词性的语言这一特点。连淑能[20]认为“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因而名词化的使用能让叙述更为客观、正式。

4结语

在翻译中医病因病机语言以及描述病情的中医诊断语言时,名词化的使用毫无疑问能够使译文正式、简洁、客观并且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中医翻译一定或都可以使用名词化。由于名词化是语言正式度、技术性的特征,过度使用可能会使译文过于晦涩难懂从而阻碍中医文化的传播。因此,中医翻译要求译者首先要理解中医语言,再选择合适的英文语言并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这时,恰当地使用名词化可以简化中医语言结构,优化译文,避免口语化的表达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医学关乎人命,我们不能一味追求译文好看而不顾原文原意,甚至过度使用名词化,否则不仅译文生涩难懂,还可能曲解原意造成隐患。这都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李虹,董敏华,徐亚萍,等.论名词化在中医文本英译中的运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5):701-704.

[2]罗海燕,邓海静.有关中医英语名词化及英译策略的讨论[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 806-2 808.

[3]苏峰.等效翻译理论在中医英译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3):337-338.

[4]周义斌,王银泉.基于关联理论和文化图式理论下的中医文化缺省及其英译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3):334-336.

[5]张斌,杜福荣.认知理论视域下的中医隐喻翻译[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6):66-67.

[6]游越.文化多样性视域下中医翻译的语言障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1):2 877-2 879.

[7]范春祥.隐喻视角下中医典籍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1):2 875-2 876.

[8]赵丽梅.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中医术语“同字异译”之现象[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852-854.

[9]郭先英.中医英语等值翻译的语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7):554-555.

[10]李永安,李经蕴.奈达的翻译理论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9):857-859.

[11]Jacobs, Roderick A.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M].London: Ginn & Company,1968:225.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4.

[13]范文芳,汪明杰.论三大流派对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J].外语研究,2003(3):15-18.

[14]Halliday, M. A. K.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352-353.

[15]Halliday, M. A. K.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s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A].1998 In J.R. Martin & R. Veel (eds.).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C].London:Routledge.

[16]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2):83-90.

[17]王晋军.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3(2):74-78.

[18]高文艳.从功能语法的角度谈英文医学论文中的名物化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9):25-27.

[19]吴昌国.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02:148-201.

[20]连淑能.英汉语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4.

Application of Nominaliza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ONG Zhan,LI Tao-an

HumanityCollegeof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4,China.

Abstract: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ransl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vertheless, the problems in TCM translation are worthy of atten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nominalization in TCM translation and suitable transl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adopts document investigation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CM translation and finds that great attention from the fields of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hould be paid to.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nominalization both home and abroad, and with the examp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nominal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causes of disease、pathogenesis and diagnostics of TCM, it is found out that suitable application of nominalization could simplify sentence structure、enhance the density of in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degree of formality of translation. However, excessive use of nominalization should be avoided.

Key words:Nominalization; TCM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4-06-09)编辑:薛铁瑛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