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埃博拉出血热中医防治探讨

2015-04-15水楠楠郑军状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53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 水楠楠 郑军状 (1.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埃博拉出血热中医防治探讨

★水楠楠*第一作者:水楠楠(1987—),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内经》脾胃学说的临床与实验。E_mail:shuinannan1124@126.com。郑军状(1.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

摘要: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虽然该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但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疫病的理论和经验,对其防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为埃博拉出血热是感受异气所致,属中医“温疫”范畴,其防治思路贵在“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其治疗重在清气凉血护阴,同时注意予毒邪以出路。

关键词: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病毒;温疫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丝状病毒科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高传染性、高流行性、高死亡率等特点[1-3]。该病此次首先于2013年12月在几内亚暴发,并迅速蔓延,已引起全球各方的广泛关注。故积极开展EHF的防治与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中医学对烈性传染病的认识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素问·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素问·本病论》云:“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东汉《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寒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六经辨证”。时至明清,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创立,至此治疗外感病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论治体系形成,对我国外感疫病的中医药防治与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现代医学尚未获得针对EBOV的特效药物和疫苗,候选药物仍处于研发当中[4-5]。所以,在新时期积极开展EHF的中医药防治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笔者不揣浅陋,拟略陈管见,就教于方家。

1EHF属中医“温疫”范畴

EHF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初期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咽痛、乏力等,救治不利,病情迅速恶化,最终致使体内外大出血及厥脱等其他危象,死亡率较高,呈流行性,诚如周扬俊言:“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据其表现该病当可归属于中医“温疫”范畴。《温疫论》云:“温疫之为病,非风、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EHF是因为感受异气,即易感人群通过接触EHF患者和感染EBOV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受异气,导致邪伏膜原,阻滞气机,郁而化热,继而向里,侵入营血分所致。从虚实来看,EHF初期为邪实壅盛,异气易于迅速入里传变,异气入里化热,热入营血,耗伤阴液,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正脱邪盛,阴阳离决,最终导致死亡。

2防治思路贵在“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温疫的发生与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大要,也不外人身正气和异气两个方面,正所谓“病者,疾之加也”。同样的,EHF的发生也是人身正气与异气交争的结果。只是由于异气(EBOV)为第四级病毒,致病性较强[6],所以在EHF的发病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正气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同时基于EHF主要流行于一些非洲发展中国家,该地区国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医疗条件较差,应对疫病的机制欠完善,个别风俗习惯(丧葬习俗等)较利于异气的传播,对EHF预防不当,而在应对疫病的机制健全,国民生活及风俗习惯较为健康的欧美等地区却较为少见,故笔者认为,与EHF的战斗中应重视预防工作,其防治思路贵在“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2.1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EHF的发病过程中,虽然异气处于主导地位,但我们不是无可为,正如《素问·刺法论》云:“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在该病的预防中,我们应当通过避其异气,同时调养身体,提高自身正气抗异气能力,积极预防EHF的发生。

2.1.1避其异气EHF是由于人体感染异气所致,接触传播是该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可以通过接触患者或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7]。因此预防EHF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异气,政府部门也应着重加强该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考虑EHF主要流行于非洲发展中国家,这些地区的人们生活条件地下,以及当地的不良生活、风俗习惯是EBF肆虐的一大原因。因此,在日常预防中,我们应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同时在生活和工作中尽可能避免接触该异气传染源,合理处置被异气污染的物品、排泄物、分泌物等。此外,对于该异气感染者或者疑似者应采取西医学的隔控措施,控制传染源。

2.1.2增强体质中医学认为,体质壮实者,正气充盛;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抵抗病邪能力的关键,其主要包括调摄精神、加强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以及药物预防等几个方面。虽然异气无问大小,皆相染易,但是采取积极的措施调养身体,以增强正气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即使不能杜绝异气侵犯人体,也可延缓病情变化,争取治疗时间。所以,在EHF的防治中,我们应注意积极增强体质,使精神内守,气机调畅,正气充盛。

此外,药物预防是增强体质的重要环节,其由来已久,《素问·刺法论》中“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开辟了内服药物预防疫病的先河。考虑EHF为外感异气所致,笔者以为通治表里、气血、三焦的防风通圣丸和益气固表的玉屏风散可用于EHF的预防当中。其次,同属温疫,我们可以借鉴中医预防SARS的一些措施,譬如运用食醋熏蒸、芳香药物等辟秽祛邪[8]。再者,假若针对该异气的疫苗研发成功,我们要积极采用“拿来主义”,重视疫苗的应用,提高机体主动与被动免疫功能。

2.2防重于治,但既病急治未病先防,是针对EHF最理想的积极措施。但是如果EHF已经发生,则应在加强该病防控体系的基础上,针对EHF入里传变较快的特点,做好急治工作,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EHF的发展与传变。这也要求我们中医工作者尽早掌握EHF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传变途径。此外,针对该病的热性征象,在诊治时应注意“顾护阴液”,重视养阴药的配合运用。同时,我们应积极借鉴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SARS战斗中的理论和经验。

3治疗重在清气凉血护阴,同时注意予毒邪以出路

EHF以发热、出血为主要表现,以“火”为主要特征,病变迅速,纯粹的卫分证在本病发展过程中表现不甚明显,所以简单地将卫气营血辨证运用于该病论治中较难实现。同时,基于“火郁发之”,笔者在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埃博拉出血热专家指导意见(第一版)》的基础上,以为该病应分期论治,具体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在此基础上重在清气凉血护阴,并予毒邪以出路,使毒邪外透。此外,虽然中医对于危急重症也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但是具体针对EHF,我们应考虑目前医疗发展现状,认清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各自的优势所在,积极诊治。

3.1初期BHF患者起病较急,在潜伏期后可迅速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疲劳等卫气同病的症状。治以辛凉清热,透邪解毒为主,使热邪发散外出,并酌情予以养阴之品,辅助机体抗邪,选方以加味银翘散为主方加减,邪热相持者,亦可选人参白虎汤,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时,随症诊治。

3.2中期初期诊治不利,该病可迅速发展,出现严重高热、乏力、肌痛、结膜充血、皮疹等气营两燔的症状。该期在本病的论治中至关重要,治疗得当则可转入初期向愈,诊治不效则发生恶变,是该病论治的转折期。在该期应以清气凉营护阴为主,并配以透泄之品,使邪在中期而解,方选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化斑汤加减。

3.3后期中期诊治效果欠佳,该病可在数天内恶化进入后期,毒邪郁于血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出血及厥脱等症状。该期是EHF的危重期,邪热炽盛、耗伤肾阴,病属极期,诊疗不当,患者可迅速死亡。考虑中医药的治疗优势,笔者以为该期应以现代医学目前的对症治疗为主,配以中医学的养阴扶正,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凉心开窍。方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生脉散、三甲复脉汤、黄连阿胶汤等。

EHF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遭遇的又一次传染病大暴发,对于我们中医来说,这既是难题,又是机遇。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疫病的防治存在天然优势,其系统的理论依据,适用于疫病防治的各个阶段,重视“未病先防”的理念同样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中医工作者在这场战斗必将发挥中医药的重大优势,为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新的贡献,而于其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将铸就中医发展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4,7(4):289.

[2]陈英虎,尚世强,俞蕙.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医循证儿科杂志,2014,9(4):241.

[3]任成山,赵晓晏.理性和科学的态度认识埃博拉[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4,7(4):459.

[4]张云辉,王姝,陈玉琪,等.埃博拉出血热研究现状及2014年疫情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4,27(4):VI-VII.

[5]Cohen J.Infectious disease.Ebola vaccine:little and late[J].Science,2014 ,345(6 203):1 441-1 442.

[6]薛庆於,于智勇.第四级病毒[J].生物学杂志,2014,22(1):62-63.

[7]袁敏,卢洪洲.科学防控埃博拉病毒病[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4,32(9):515.

[8]蒋红玉.浅谈中医避邪防病预防SARS[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4):203.

Exploratory Analysis on 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from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UI Nan-nan1,ZHENG Jun-zhuang2

1.TheBasicSchoolofMedicineAffiliatedtoZhejiangChineseMedicinalUniversity,Hangzhou310053,China;

2.The3rdSchoolofMedicineAffiliatedtoZhejiangChineseMedicinalUniversity,Hangzhou310053,China.

Abstract: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EHF) is an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fever and bleeding. Although EHF is an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the ebola virus, b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ve abundant theory and experi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estilence, so TCM still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prevention and cure of EHF. Under the guidance of TCM theory, firstly ,we think that EHF is caused by the contact of yiqi, and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pestilence in the field of TCM. Secondly, we think the idea of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prevention first, and preven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ure". Lastly, we think its treatment should focus on the method of Qingqi Liangxue Huyin, and attention to give a way to pathogenic factor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Ebola Virus; Pestilence

收稿日期:(2015-03-18)编辑:李丛

中图分类号:R26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