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旴江脉学的成就与特色*

2015-04-15黄利兴刘英锋石强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所南昌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南昌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南昌0006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贡献

★ 黄利兴 刘英锋 石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所 南昌 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 南昌 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 南昌 0006)

*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2012zx2011)。

旴江脉学的成就与特色*

★黄利兴1*第一作者:黄利兴,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辨证论治规范化。刘英锋2石强3(1.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所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南昌 330006;3.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南昌 330006)

*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2012zx2011)。

摘要:旴江医学非常重视脉诊,在脉学方面有鲜明的成就与特色。在脉诊的规范操作、脉象的特征体系、脉诊疑难问题的解决、脉诊应用的推广等方面均有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旴江医学;脉诊;贡献

旴江为抚河之古称,发源于江西广昌县,流经黎川、南丰、南城、宜黄、崇仁、临川、进贤等县市,最后进入南昌,汇聚于赣江[1]。旴江医学是历史上沿着抚河流域形成的医学群体,旴江医家在诊察过程中,非常重视脉诊的应用,对脉学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并有非凡的成就与贡献,先后有《四言脉要》(崔嘉彦著)、《脉理求真》(黄宫绣著)、《决脉精要》(黎民寿著)、《脉搏图象分析》(张大祥著)、《临证脉学十六讲》(姚梅龄著)等脉学专著。近现代姚国美、姚荷生先生对脉诊更有精彩的发挥与成就。总之,旴江医学脉学的发展,有“始于宋代,发展于清代,成熟于近现代”的特点。试总结如下。

1始于宋代

旴江医学重视脉学,并有相关著述,始于宋代。南宋崔嘉彦通晓医术,尤精于脉学,有感于脉理难明,“非言可传,非图可状”,遂在《难经》、《脉经》等基础上著《脉诀》一书,用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的义理,极便于初学者习诵。《东垣十书》将其冠于篇首;元代滑寿在此书的基础上撰《诊家枢要》;明代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予补订,改名《四言举要》,李时珍将其辑入《濒湖脉学》中;清代李延罡又取崔、李二氏的内容加以损益,编入《脉诀汇辨》中,可见其影响之深远[2]。宋代的黎民寿有感于“尺寸脉中定生死”,“此事虽易少人会(脉诊)”,因著《决脉精要》,按表脉、里脉、道脉、怪脉,共论述34种脉象特征与意义,对当时旴江医学者对脉学的理解,起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2发展于清代

清代旴江脉学的发展,以清代黄宫绣所著的《脉理求真》为标志。黄宫绣精通医理,勤于著述。平生撰有医著四种:《医学求真录》、《脉理求真》、《本草求真》和《锦芳医案》,以《脉理求真》、《本草求真》两书流传最广。黄氏对脉学的独到见解,集中反映在《脉理求真》一书,他脉学特点有以下三个特点[3]:一是重视脉象在四诊中的作用。黄氏认为正确鉴别各种脉象是诊断疾病的关键,他采用“对待”、“比类”、“纲目”等方法对脉象进行归类,便于初学者掌握;二是提出持脉有道,贵在变通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持脉之道,贵乎活泼。苦拘泥不通,病难以测。”因此他反对将左寸、关、尺候心、肝、肾;右寸、关、尺候肺、脾、命门的理论绝对化,也反对将上候上,下候下的理论绝对化。他根据临床事实指出“头痛在上,本应寸见,而少阳阳明头痛,则在于两关,太阳(膀胱)头痛,则又在于左尺,是痛在上者,又不可以上拘矣。”另外,他还强调诊脉不能仅限于寸关尺六部,还应参照气口、胃气变化,诊断才能全面的观点;三是强高诊脉之旨,求真务实的原则。因此,他的脉学理论实用价值高,至今对临床诊脉仍有指导意义。

《脉理求真》一书,结合临床实际,简明易懂,实用性强,对发展旴江脉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成熟于近现代

近代以来,旴江医学对在脉诊的规范化、脉诊疑难问题的解决、脉诊应用的推广等方面均有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姚氏三代(姚国美、姚荷生、姚梅龄),对脉学的贡献尤其突出。试总结如下。

3.1在脉诊规范化方面的成就

3.1.1重视脉诊的规范操作中医脉诊专著虽多,但绝大多数仅对脉象的特征与主病进行论述,对脉诊的规范操作,多数只有比较模糊或简单的描述,直到现在各版《中医诊断学》教材,对脉诊的规范操作仍然仅有简要的介绍,这种现状对于后世学习脉诊与促进脉诊的规范是极其不利的,正如姚梅龄先生所言:“脉诊是一种技艺,是一种手下硬功夫的诊察技能。它像所有的技术一样,有它的技术要求,有它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流程。倘若不知道这些要求,没有掌握这些要领,没有规范而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流程操作,就永远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能。”[4]因此,近现代以来,旴江医家非常重视脉诊的规范操作,系统整理总结了一套脉诊的规范操作程序。特别在医患的基本操作姿势、准确定关、脉诊垫的质量与标准等方面,均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与规范。

3.1.2提出了脉象的固有特征体系对脉象特征的认识,中医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中医学理论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脉象特征的具体描述,但具体的脉名并不多见,这虽然是中医认识脉象的初级阶段,但认识的方法比较符合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是中医学第一部脉象专著,首次定义与描述了部分具体脉象的名称、特征、主病,此后中医学脉象的发展,基本按王叔和的这种脉象整理方法进行,仅是在脉名上有增加,如《淑湖脉学》有27脉,《诊家枢要》载脉29种,这虽然有利于对一般常见脉象的理解与掌握,但把病脉主要归纳为一定数量的具体脉名,临床上按这些脉象特征去认识变化万千的脉象,未免会胶柱鼓瑟,执一废百。清代的著名医学周学海在《重订诊家直诀》中提出了从脉象的固有特征来认识脉象的方法。旴江医家姚荷生及其脉诊团队人员在周学海对脉象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从脉位、脉息、脉形、脉势四大方面系统整理了脉象的特征体系,得出了“任何一个具体脉象(病人脉搏、成熟脉名)都是位息形势在微甚兼独上的特定组合。因此,学会从位息形势、微甚兼独上分析和描述脉象,是掌握脉诊的思维方法”的结论。

3.2解决脉诊疑难问题方面的成就

3.2.1对脉象的神气、胃气的创新认识现在《中医诊断学》教材[5],认为正常脉象特征为“有胃、有神、有根”。但教材中对脉的神气与胃气的描述却比较相似,难以鉴别,如对脉有神气的特征描述为“柔和有力,节律整齐”,有胃气的特征描述为“从容、和缓、流利”。这里“柔和有力”和“从容、和缓”基本是一个意思,令人对胃气与神气如何区别难以适从。旴江医家整理脉学后对脉的胃气、神气有创新的认识,认为脉之神气主要指脉搏至止的清晰状态。脉之至为阳,止为阴。至止分明、匀整有节,为有神气,说明阴阳顺接协调,若脉象至止模糊、紊乱无序,为无神气,提示阴阳逆乱。因此脉之神气主要反映心之大主(神)的存亡。脉之胃气则主要指脉搏往来的冲和状态,若脉搏往来变化从容和缓、柔顺圆滑,为有胃气。脉的胃气主要反映(脾)胃后天(气)的存亡。

3.2.2对脉诊运指举按寻的创新认识各版《中医诊断学》教材均认为脉象操作手法的举、按、寻仅指浮取、中取、沉取。如新版教材描述为“用指轻按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指重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前后推寻,以寻找脉动最明显的特征,称为寻。”按这种理解,诊察脉象的浅深变化仅有浮、中、沉取3种,结果导致临床诊脉的浅深时出现指法僵化、简单。旴江医学姚荷生对举、按、寻有创新的认识,他说:“轻力上举谓之举;举至皮肤谓之浮取(轻取),(由深至浅,减力过程。触摸皮肤为度);重力下按谓之按;按至筋骨谓之沉取(重取)(由浅至深,加力过程。隐约初抵筋骨,间至为度);微举微按(轻重进退)委曲求之,谓之寻(徘徊往复),不轻不重,悬持于肌肉(皮肤筋骨之间)谓之中取。”姚荷生先生认为,脉位的浅深,至少要有5个层次,除了一般的浮取、中取、沉取外,还要有浮中取之间的微浮取、中沉取之间的微沉取。

3.2.3提出以“脉象形成机理”代替“脉象主病”的观点中医在临床中之所以细致地观察疾病中的脉象变化,并分类出几十种病脉,就是因为通过每种病脉,可以发现和判断出疾病某些方面的本质,即病脉有诊断意义。在传统的脉学著作和现代脉诊教材中,均是通过“脉象主病”来讨论每种病脉的临床意义的。旴江医家姚梅龄教授[4]认为:“通过‘脉象主病’来阐明每种病脉的诊断意义,虽无重大错误,却有不少流弊。不如阐明每种病脉产生的原因和形成的机理,来提示其诊断意义更为科学。”主要理由有:第一,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脉,只是病变表现出来的重要体征之一,它与其它症状一样,只是疾病的现象,但临床不能讲什么现象就主什么病,正如我们不能讲“头痛主感冒”、“头痛主表证”一样,临床不宜讲“某种脉主某种病某种证”;第二,传统脉学书中的“脉象主病”甚至衍生出“某脉主某症”,例如“动脉主病”、“动脉主惊”、“弦脉主痛”等。如此一来,“脉象主病”的含义似乎就变成了一种现象(脉象)“主”另一类现象(症状或其它体征),但现象与现象之间并没有主从关系,且症状也不是诊断结论,通过“动脉主痛”来探讨脉象主病是没有意义的,并未帮助我们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性质;第三,脉诊的基本作用和主要价值是帮助我们辨证,即帮助我们分析疾病的本质属性(病因、病机、病所属性),而不是借助它的“主病”来判断病种、证候或症状。因此,以“脉象形成机理”代替“脉象主病”,更符合脉诊的临床实用价值。

3.3在脉诊现代化研究方面的成就九十年代以来,旴江医家对脉象机理与主病的进行了系列现代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张大祥[6]自1972年即开始对脉搏图象进行分析,到1981年撰写了专著《脉搏图象分析》,该著作对脉搏的形成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脉搏图分析的许多计算与分析方法。他在论文《血液循环动力学脉图检测技术的介绍》一文中对脉图检测技术的诞生与特点、脉图检测技术的进展历程、动脉图检测技术所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论述,对脉诊的现代化研究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杨卓寅、邓慧英等[7]根据脉图血流动力学分析了“阴虚阳亢”的病机,探讨与脉象与病证机的关系。他们选择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的对象40例,采用“脉图与脉图仪研究协作组”提供的脉图仪,按照统一的操作规程,取得脉图数据,根据脉图分析数学模型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式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用脉图法测定血流动力学变化,也定量地、客观地说明“阴虚阳亢”证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阴虚血虚,标实是肝阳偏亢或心火偏亢。

3.4在脉诊应用推广方面的成就南宋时期的旴江医家崔嘉彦对中医脉诊的推广与普及起了积极的作用,他通晓医术,尤精研脉学。著有《崔氏脉诀》一卷,采用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的义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极便于初学者习诵,素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现在旴江脉诊在姚氏家族(姚国美、姚荷生、姚梅龄等)及江西中医药大学相关部门的推动下,继续推广与发扬。我校已连续举办5期脉诊培训班,每期均有大量外省甚至港、澳学员参加,受到广泛的好评,旴江脉学的影响日益扩大,正积极促进中医脉学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强,旴江医学的区域属性及地域分布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1),7-11.

[2]杨卓寅,江西十大名医谱(续)[J].江西中医药,1984(5):12-16.

[3]濮正琪,黄宫绣《脉理求真》初探[J].江西中医药,1994,25(6)6-7.

[4]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5.

[5]陈家旭,邹小娟,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5-86.

[6]张大祥,血液循环动力学脉图检测技术的介绍[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2,3(4):394-396.

[7]杨卓寅,邓慧英,张崇,等.“阴虚阳亢”病机的初步探讨――脉图法血流动力学分析[J].江西中医药,1981(4):45-50.

Achiev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Xujiang Medical in Pulse Study

HUANG Li-xin1, LIU Ying-feng2, SHI Qiang3

1.ResearchInstitut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angxiUniversityofTCM,Nanchang330006,China;

2.QihuangTCMcollege,JiangxiUniversityofTCM,Nanchang330006,China;

3.YaoHeshengResearchCentre,JiangxiUniversityofTCM, 330006,China.

Abstract:Xujiang medical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pulse taking, and got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great achievements in it. Xujiang medical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standardizing the operation of pulse taking, building the pulse characteristic system, solving the knotty problem of pulse taking and promoting the pulse taking appli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Xujiang Medicine; Pulse Taking; Contributions

收稿日期:(2014-12-20)编辑:李丛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贡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十一届(2015)中国直销风云榜 贡献榜
俞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