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柱状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73例

2015-03-18杨红旗,洪丽莉,郭艳芳

武警医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

作者单位:230041合肥,武警安徽总队医院消化科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柱状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73例

杨红旗,洪丽莉,郭艳芳,彭辉,潘锐,方道连

【关键词】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柱状气囊扩张术;胆总管结石

作者简介:杨红旗,硕士,副主任医师,E-mail:yanghong@163.com

作者简介:巩俊卿,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E-mail:junqingg123@163.com

【中国图书分类号】R364.25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操作复杂,需要丰富的经验与熟练的技巧,有时存在过度切割导致十二指肠穿孔和出血的可能;而内镜下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balloon dilatation,EPBD)则相对简单,能够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但存在术后胰腺炎发生率高的缺点。我院于2011-10至2013-06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small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combined with endoscopic balloon dilatation,s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73例,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73例术前均行B超和MRCP检查证实,其中男36例,女37例;年龄17~82岁,平均(71.61±10.15)岁。结石大小(10.58±2.87)mm,结石数量(1.76±0.72)枚,总胆红素(28.32±9.63)mmol/L。

1.2治疗方法采用Pentax公司电子十二指肠镜,进镜通过食管、胃、十二指肠到达降段后,仔细辨认乳头开口,进行胆管插管造影。术中常规心电监护、给氧。首先行主乳头小切开,长度0.5 cm左右;随后行柱状气囊扩张,直径有8、10、12 mm等3种规格,根据结石大小、胆管直径等选择柱状气囊。循导丝通过乳头,看到气囊金属标记为止,在X线透视下缓慢注入1∶1稀释复方泛影葡胺,发现“腰”部消失后维持1 min即可。术后所有病例均留置鼻胆引流管,观察3 d无特殊情况后拔除。

1.3结果6例插管未成功转为开腹手术,取石成功为67例(91.8%),一次取石成功为65例(97.0%)。并发症1例,为术后胰腺炎,发生率1.5%,无出血、穿孔并发症。

2 讨  论

2.1术中关键操作本研究采用的sEST是 EST 术的改进方法,采用乳头切开刀切开乳头括约肌的初始部分,切开范围小于正常切开的1/3,长度为5 mm左右,可不伤及胆管括约肌。尤其适合于胆管和胰管有共同开口的乳头,避免了括约肌的不可逆性损伤,不会引起胆管反流,损伤大血管的概率低,降低了出血的发生率,几乎不会发生穿孔。经EST取石的患者,在手术后的中短期内均出现十二指肠胆道的反流现象,选择EST中切口的微创方式,术后患者发生反流的概率要大于小切口 EST+EPBD,且反流现象可能引起胆道的继发感染。因此,建议在临床工作中尽可能选择小切口EST+EPBD的微创方式,以规避患者术后再发胆道感染[1]。

单独行EPBD时存在的问题:一是无法将胆管开口充分扩张,特别是大乳头,扩张后乳头开口有回缩,达不到所取结石的直径,导致取石困难或需重复取石,一般选用比结石直径稍大的柱状气囊;二是不敢充分扩张气囊或使用直径较大气囊,可能会导致胆总管周围薄弱的平滑肌撕裂造成胆漏进入胰腺组织,诱发术后胰腺炎;三是柱状气囊扩张对胰腺开口直接挤压,取石时网篮、取石球囊的损伤及较大结石碎石后碎片残留,可诱发术后胰腺炎。因此,EPBD必须尽量避免损伤括约肌及胰腺开口。单独行EPBD乳头开放程度不高,术后胰管流出道比 EST 术后通畅性差[2]。一般EPBD后常规保留导丝,一是因为EPBD后开口少许渗血,影响对开口的辨认;二是可以减少取石器械进入胰管的机会。EPBD术后须留置鼻胆管, 保证术后胆汁的充分引流。

2.2并发症防治EST 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12%,如后腹膜穿孔、重症胰腺炎等,病死率较高,为0.2%~1.5%。由于EST破坏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导致十二指肠液胆道的反流,长期反流会引起十二指肠液、肠道细菌及内毒素、食物等进入胆道,不但造成结石样物质的形成,而且胆管炎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有报道认为,胆管反流、胆管感染是胆管结石复发的主要原因[3],因此EST 术后同样存在远期并发症。2004年,一项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未切开的乳头行气囊扩张是 EPBD 术后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因可能是扩张的机械挤压造成乳头水肿,而后续的取石操作又加重这一病变[4]。sEST+EPBD 治疗方案中小切口的目的是充分暴露胰管开口,为 EPBD做准备,扩张后取石要迅速,减少对十二指肠乳头的进一步刺激,从而避免水肿。笔者经验表明,sEST+EPBD术较单纯EST和单纯EPBD,在术后出血、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上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sEST+EPBD治疗方案具有操作容易、一次取石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可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等优点,尤其是胆总管十二指肠壁内段狭窄的患者,单纯通过 EST根本无法彻底解决。对于有出血倾向、年龄较轻需要保留 Oddi 括约肌功能,以及憩室旁乳头及毕Ⅱ式胃切除患者有特殊意义[5]。

【参考文献】

[1]傅骏,曹中伟,曹超,等.不同术式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对老年人胆总管结石术后肠胆反流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8(4): 388-392.

[2]郝立校,王坚, 焦成文. 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后并发胰腺损伤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3): 233-236.

[3]Tsai T J, Lai K H, Lin C K,et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llblad-der status and recurrent biliary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hole-docholithiasis following endoscopic treatment[J]. J Chin Med Assoc,2012,75(11): 560-566.

[4]Baron T H, Harewood G C. 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of the biliarysphincter compared to endoscopic biliary sphincterotomy for remov-al of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during ERCP: a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m J Gastroenterol, 2004, 99 (8):1455-1460.

[5]Aiura K ,Kitagawa Y. Current status of 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bile duct stones[J].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ci,2011,18(3): 339-345.

(2014-11-11收稿2015-02-16修回)

(责任编辑尤伟杰)

猜你喜欢

胆总管结石
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单纯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改进法二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作用研究
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胆总管结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观察
胆囊与胆总管结石使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分析
超声在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价值
对比分析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