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请挣脱“模式”的缰绳

2015-02-13江苏省淮安中学

语文知识 2015年8期
关键词:模式语文课堂文本

☉江苏省淮安中学 朱 平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家伦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理论应运而生,各种理念纷至沓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粉墨登场。近年来,语文教学模式大行其道,且有热炒之势,似乎没有模式就结不出教改之硕果,似乎没有模式,教学理念也就因此失去其独有的价值。本文试就语文教学模式这一问题,提出商榷意见。

一、行政命令导致“模式”泛滥

什么是教学模式?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

笔者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查询出题为“语文教学模式”的文章就有569篇,其中不乏思辨和反思的声音,但大多还是如火如荼的语文教改经验和成果。当今语文教学模式为什么能大行其道?幕后的操盘手就是行政命令。许多学校和地区热衷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力推行某种教学模式——领导们“一腔热血”,巴不得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建功立业,大显身手,占据一叶风帆。据我们所知,当前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类是备受追捧,较为火爆的教学模式。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如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 + 预习”;如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号称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类是各地摸索,自身形成特色的模式。诸如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的“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主线,围绕师生共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组织的教学。再如“自学—交流—达标”“自学案+小组合作学习”“361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三疑三探”等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网上查询某市的教改成果,发现似乎该市的每一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所谓的教改成果。

各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这些种类繁复、称谓奇特的教学模式真的有那么神奇吗?真能创造语文教学的神话吗?

笔者所知某些地区强行推进所谓的教改成果、教学模式,要求各个学科必须严格执行某种教学模式,甚至针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也有具体规定。比如有的语文教研员规定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目标展示环节,有的教育管理者甚至要求每一堂语文课必须要有课前检测环节,否则这堂语文课就不能被评定为一堂好课。

二、语文教学真需要这么多的模式吗

试问,当这些教学模式驾驭语文教学的时候,语文课堂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语文课堂本已承受了不该承受的重量,再加上这些如重重大山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还有暇喘息吗?“教学模式”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它是不是应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文教学“真理”,是不是该成为所有语文教师都必须遵循的“法则”呢?

(一)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不容抹杀

毋庸置疑,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自有其益处,对刚入职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新入职教师,经验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一些模式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根据要求及现场情况,经过上人梯架体整体性验算,立杆底座和地基承载力计算,连墙件计算等验算,搭设方案满足要求。

如某位特级教师针对散文教学,总结出了散文教学的大致思路,即“理其脉,品其美,悟其旨”的教学模式,并亲身上阵开设示范课《听听那冷雨》,获得一致好评。那些年轻的模仿者也都受益匪浅。

针对不同课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其积极作用。如针对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某校总结出的“课前检测、目标展示、经典重现、方法提示、旧题回顾、拓展提升、课堂总结”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旦认定某种课改经验,某种教学模式,常常就会通过行政化的手段进行粗暴干预,而语文教师在这种形势下,势必显得卑微,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必将缺乏深度的思考、心灵的空间和个性的张扬,语文教学也就因此会陷入“一潭死水”,逐步走向平庸。

(二)若盲目复制,教学模式贻害无穷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指出:“差不多一个模式,我是比较反对的。大家用一个模式,会出现什么状况呢?标准化的教师。标准化的教师就无法张扬个性,你这个人的才华和潜能自然也就显示不出来了。我们很多中青年教师很有才华,但是被框住了,潜能出不来。因为一个模式定型了以后,已经是死水一潭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对象。难道你用一个模式就可以套住了吗?套不住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危害。”[1]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土壤和环境,如果脱离实际空谈语文教学模式,那么只能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

其一,从学科性质和教学规律角度考虑。

语文教学要尊重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阶段,每门学科都有其个性,如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化学课程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而语文学科的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试问,有哪种教学模式能涵盖所有的学科特点?

没有任何一种“万金油”式的语文教学模式能带给语文教学最佳效益,语文教学只能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果离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或者剥蚀语文教学的内在精髓,语文教学模式只能是“虚幻的空中楼阁”。

其二,从教材选编和文本特性角度考虑。

就不同文体的教学来说,散文教学应有散文教学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小说教学应有小说教学的大致思路和方法,诗歌教学应上出诗歌特有的味道。如果任何文体的教学都不加以区分,硬性冠名在某种教学模式的门下,就会显得不伦不类,牵强附会。

就同一类文体的不同篇目来说,每个文本都有其独有的特色。每个文本所承载的“文”和“道”也大不相同,教学方法和策略也要各有所宜。此外,语文教学中的新授课、复习课等,因课型不同,教学模式也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教师在不同文体、不同篇目、不同课型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其三,从教师“教”和学生“学”角度考虑。

常说“教无定法”,教者如果根本没有吃透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内涵,生搬硬套地加以拼凑,就只能沦为模式的“操盘手”。一则教师个性被束缚,思维必然僵化,导致对文本的浅尝辄止;二则课堂如陷入“模式”的泥潭不能自拔,一成不变,就失去活力。语文教学的“教”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呈现多样化的格局,力戒单一和刻板,而这些正是模式化教学所不具有的。教学模式一旦成为特色化的经验加以推广和复制,那么语文课堂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教师的个性则被泯灭,课堂也就失去其灵动。如果长期推广某种模式,语文教学如何能呈现个性化、多元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显然,模式化教学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语文课堂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如果每天的语文课堂,都采用上述某种教学模式,那么,学生还能提起精神吗?语文课堂也因此会失去其独有的魅力和色彩。

三、挣脱“模式”的束缚,走自己的路

语文教学需要个性。只有展示特色的课堂,才能展现教者的个性,才能凸显语文的魅力。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人云亦云不仅扼杀了语文课堂的灵动,也泯灭了语文教师的个性,更降低了语文教学的品格。

(一)丢掉强行推行的模式

我们要丢掉强行推行的模式,毕竟强行推行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兼顾到具体的教情和学情。我们也决不能让自己被这些模式捆住手脚,让别人的模式束缚住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个性。我们应该始终立足于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和语文文本的独特个性,研读文本教材,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形成自身的风格和特色。如若实在有困难,那我们也可以“阳奉阴违”,让自己的教学最大程度上保持个性与特色,不遭受这些模式的“异化”和“伤害”。

(二)视具体情况改造、调整模式

我们可以改造模式为自己所用。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也就是说,对于教学模式,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大胆采用;束缚语文教学和教师个性的教学模式,大胆摒弃;依据个人教学情况和文本特色还可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改造使用。总之,我们绝不能使语文教学走进“模式化”的怪圈,失去语文教学的原汁原味。

如果某种教学模式确实有其优势,就可以根据学情和教情改造调整,如上述某校高三二轮复习总结出的“课前检测、目标展示、经典重现、方法提示、旧题回顾、拓展提升、课堂总结”教学模式,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造使用,其核心的“经典重现、方法提示、旧题回顾、拓展提升”环节可以保留,其余则大胆舍弃。

(三)自创模式并不断调整

我们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自创“模式”。如某教师大胆摸索,发挥自身优势和教学实际,创立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模式,即阅读预习,清晰流畅;勾画难点,独立思考;交换疑问,形成核心;师生活动,解决问题。该模式根据高中文言文教学实际情况,以及高中生思维特点,形成了文言文教学的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即使如此,该语文教师在教学不同的文本时,都可有不同的变化。在文章教学时,上述模式可调整为“课内预习,整体把握,合作探究,指向写作”;在文学作品教学时,上述模式可调整为“整体感知,梳文理脉,问题探究,鉴赏评价”;在文言文教学时,上述模式可调整为“初读感知,落实字词,尝试翻译,质疑释疑,赏析文本”。当然,遇到具体的文本,还应该有更为具体的调整。

总之,语文教师不该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语文课堂应该充满原生态的“语文味”,如果政治老师、历史老师也能代替语文老师上出模式化的语文课,那将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悲哀。因此,当下语文教育应不断反思与重构,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迈入“后模式时代”,着力“去行政化”,才能追寻到语文教学的真谛!

注释:

[1]于漪.怎么当好语文老师[N].中国教育报,2014-11-6.

猜你喜欢

模式语文课堂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