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芦花荡》的悲壮美

2015-02-13黑龙江省佳木斯四中付延声

语文知识 2015年8期
关键词:老头子芦花鬼子

☉黑龙江省佳木斯四中 付延声

“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短篇小说清新隽永,读者在称赞其诗情画意的意境美、至真至善的人情美的同时,也曾遗憾于它们少了一些气魄和力量,不能更深刻地反映抗战年代伟大的民族精神。其实,孙犁小说的美学价值是多层面的,深入到他塑造人物的灵魂中,你会感受到动人心魄的悲壮之美。《芦花荡》是孙犁早期“将革命斗争生活诗意化”的小说之一,在沉婉的主格调中,主人公“老头子”身上闪烁着令人感佩的悲壮之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的性格必然受到一方水土的滋养。“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大地的民风自尊,重节,尚大义,轻生死,自荆轲刺秦王而始,苍凉的易水就将其浸入世代生活在燕赵大地上的人民的血脉之中。经过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炮火洗礼,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这种长久滋生在民众心中相对稳定的地域性格,和民族的使命与仇恨合为一体,更与时俱进地升华为义薄云天的抗争精神。燕赵热土,以生民风;抗战伟业,乃精神之源。《芦花荡》中的老头子,是具有悲壮牺牲精神的代表。

悲壮美之一:以一己之力量痛击凶残的敌人,随时都可能赴死,却蹈死不顾

小说描写的战争环境是残酷的。“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敌人又是十分狡猾的。当二菱趴在船上洗脸时,“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这说明敌人已经发现了他们却故意按兵不动。“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在危机四伏的战斗环境中奔波,面对狡诈凶残的敌人,老头子却以一人的力量对抗敌人,完成自己的使命。“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他让“敌人发了愁”。在小说的高潮部分,老头子一人用智谋战胜了十多个鬼子,他“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是以一敌十的完胜,险中求胜,却也举重若轻。

老头子何以有这样的能耐?

小说这样描写老头子的出场:“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为什么只有在白洋淀上才会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这样的人。这样的话是对家乡的美誉,更是对家乡人不畏牺牲精神的礼赞。这种牺牲精神让老头子甘愿冒着死亡的危险,以瘦弱的双肩担起了交通员的大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的任务充满悲壮的色彩。

悲壮美之二:美丽的复仇,捍卫比生命更重要的尊严

小说的情节悲在大女孩受伤,壮在智斗群鬼,美在践行诺言。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是“过于自信和自尊”。“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极少失败,他有自尊的资本,于是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在执行送两个女孩子进芦花荡这一极其危险的任务时,他也是自信的,这表现在他三次说了“不怕”。其一,二菱在船头洗脸被大菱阻止,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对小姑娘的喜欢让他忘了危险。其二,当敌人的探照灯第一次“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时,小女孩害怕地叫了一声,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他安慰受惊的孩子,就像爱护自己的亲孙女,他把自己当成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保护神。其三,二菱告诉老头子大菱“挂花了!”他“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柔和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是安慰女孩,也是在自我打气,想尽快脱离险境。

这三个“不怕”,是在告诉女孩不怕,有“我”在,就“一切保险”;也是在对自己说,要勇敢地面对一切危险,顺利完成任务。这种自信,是在危险中的“硬扛”,自然有一种悲壮的意味。

然而,任务完成得极不完美——大菱受伤。老头子的自尊受到极大的挑战。“我没脸见人。”这是老头子心里的真实写照。小说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老头子“没儿没女”,这两个女孩子的到来,让他享受了片刻的天伦之乐,他把女孩子当成最重要的亲人来护送,人老了,是多么爱孩子!可这一次,最不该出错的任务出了错,最喜欢的人受了伤,这无疑是在他的心上捅了一刀。别人的心挨刀流出的是血,老头子的心挨刀流出的是自尊。他立刻想到要复仇。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这不是一时的冲动,是拿生命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女孩子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更表示“我打他们不用枪”。这似乎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战斗,是以卵击石的挑战,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在故事的高潮部分,老英雄痛击鬼子,“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老头子成了老英雄,一时受挫,激发了他更大的斗志。他爱憎分明、老当益壮的气概,都在悲壮的光环里熠熠生辉。

悲壮美之三:有生命、有尊严的景物多重烘托,使小说的悲壮美更鲜明突出

且看第一段: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即使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鸟儿依然在歌唱。而“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一句,则将苇子人格化,意指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钻”是那么有力量,令人感到苇子们似乎也参加了抗战,它们也成了真正的战士。“狠狠地”一词写出苇子的愤慨,也预示着无尽的力量,这与后文写老头子“狠狠地”发誓要报复鬼子,用竹篙“狠狠地”敲打鬼子的描写相辉映。这就使优美之景中闪着悲壮之光。

当老头子得知大菱受伤后,小说中“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几句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自责、痛苦的心情。“月亮落了”,可是失败的预示?“飒飒的风响”可是风为老头子而惋惜?一切都有情有义,一切都在将悲情悄悄渲染。复仇行动开始了。“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几句描写为鬼子洗澡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老头子大显身手惩罚鬼子后,“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则写出复仇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说到做到,言出必行,而且请小女孩来观战,壮美极矣!

品味《芦花荡》的悲壮美,带给我们别样的愉悦。中华民族抵御外族入侵的历史是悲壮的,悲壮之中耸立着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顽强精神。《芦花荡》所呈现的悲壮美,是“亮剑精神”的一种,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它属于白洋淀抗日军民,也属于后来读到这篇小说的人们。

猜你喜欢

老头子芦花鬼子
老头子
芦花谣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万国造枪打鬼子
借一支芦花赞美祖国
牛山魁打鬼子
艰难的行走(随笔)
芦花
吟雪
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