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浙江武术研究

2015-01-30李吉远,林小美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明代

·武术·

明代浙江武术研究

李吉远1,林小美2

(1.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2.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系,浙江 杭州 310028)

摘要:从明代有关武术的文献资料来看,明代浙江的武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明代浙东地区还出现了源流清晰、传承有序而有别于少林拳的内家拳,另外如六步拳、温家七十二行拳、青田棍等记载。文献确凿记载明代浙江确实出现了一批著名武术拳种、器械流派及民间武术群体,这既与浙江这块土地武术源远流长以及是明代抗倭主战场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浙江是明代对外交流口岸,与海外有着悠久的武术交流密不可分。

关键词:明代;浙江武术;内家拳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5-0097-06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From the literature data of the Ming Dynasty Wushu, Zhejiang Wushu of Ming Dynasty has developed quite mature, and also appeared the family Quan in eastern Zhejiang that origins clearly, heritage orderly, and different from the Shaolin Quan, another Six step Quan, Wenjia seventy-two styles Quan, Qingtian sticks etc. The Ming Dynasty Zhejiang literature conclusive record appeared a number of well-known Wushu Quanzhong, equipment genres and civil Wushu groups. This not only with the land of Zhejiang Wushu have a long history, is the Ming Dynasty Kangwo main battlefield are closely related, also with Zhejiang is the Ming Dynasty external communication port, and overseas has a long Wushu exchange are inseparable.

收稿日期:2015-04-30 2015-05-12

作者简介:常德胜(1973-),男,山东日照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杨毅华(1991-),女,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体育类)(L13ATY001)

Research on Zhejiang Wushu of Ming Dynasty

LI Ji-yuan1,LIN Xiao-mei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China;

2. Department of PE, Education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Key words:Ming Dynasty; Zhejiang Wushu; the family Quan

从明代有关武术的文献资料来看,明代浙江的武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列的拳种与器械流派,就有六步拳、温家七十二行拳、青田棍等记载。明代浙东地区还出现了源流清晰、传承有序而有别于少林拳的内家拳,另外浙江在明代嘉靖年间抗倭战争中还有精通双刀的“天都侠少”项元池、精通日本双手刀的浙江武林教师刘云锋、精通少林拳法并在中日武术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日本柔道鼻祖浙江余杭人陈元赟,这些武术家的生平及其武艺虽大多难以考证,但文献却确凿记载明代浙江确实出现了一批著名武术拳种、器械流派及民间武术群体,这既与浙江这块土地武术源远流长以及是明代抗倭主战场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浙江是明代对外交流口岸,与海外有着悠久的武术交流密不可分,深入阐述明代浙江武术的发展,对了解明代武术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明代与少林拳比肩的浙东内家拳

明代中后期,各具技法的拳种流派纷呈,出现了以有别于主于搏人、以静制动为技术特征的内家拳。内家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武术技术发展的一个新走向,“自明以来,凡谈技击者,遂有内家外家之派别[1]”,自此中国武术开始有内、外家之分。有关内家拳的源流主要载于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其技法主要载于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

1.1明代“内家拳”考释

明代内家拳的出现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革新与飞跃,而由于文献对内家拳确切含义记载不详,对于“内家拳”的释义也是众说纷云、莫衷一是。首先是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开篇提出:“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接着其子黄百家在《王征南先生传》中有:“盖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正如当代武术家蔡龙云先生所言:“由那时候起,中国的武术被黄氏父子截然地别为内外家了[2]”。自从黄氏父子后中国武术史上开始出现了“内家”与“外家”的争论,而对于何为“内家”、“外家”以及二者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黄宗羲并没有过多的文字记载与释义,这给后世对“内家”的理解增添了诸多疑惑,不少学者对“内家”、“外家”均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一是“内家”、“外家”是指世俗与方外之别。1915年出版的《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有:“何以谓之内家,即尘世间普通之称,如佛门之所谓在家、出家是也;外家者,即沙门方外之谓,以示与内家有区别也[3]。”这种仅从世俗、方外来解释似乎没有道理,世俗与方外很难说可以将武术技术上划分为内、外家。一是“内家”、“外家”主静、动之内、外功说。民国时期武术史学者徐哲东指出,内家主静,外家主动,所以说内家、外家,犹言内功、外功也,徐先生从练功主内、外之分上解释内家、外家,比起以前对内、外家的认识有了提高,但中国武术向来都是主张内、外结合,刚柔相济,这种解释也似乎难以自圆其说。林伯原则认为内、外家是“清初人们按武艺技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内家和外家,换言之,所谓外家拳主动出击、先发制人与内家拳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之法只是技法应用上的不同,而无拳种之分[4]。”有学者认为林伯原所论是很有道理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武术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的体现[3]。另据一份清代乾隆时精于内家拳的福建水路提督叶相得的一份抄本《干城录》记载:“或曰内家大内,宋初内侍,雄武军,川殿值,太祖亲训戎士,号内等子,传其艺者曰内家。三峰合势尤精于艺,故传名焉[5]。”而宋代的“内等子”是一些相扑手,这种说法也显然不成立。而根据最新资料及田野调查表明:“内家”是行家之意,上乘之作,故为“内家[6]”。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可以推断:内家拳是中国武术在明代发展成熟的一个具体拳种,它是中国武术拳种在继承以往拳种技术及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所谓“翻而从之”,可以“以静制动”,它在技术特征及理论上都与以前拳种有所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风格及理论体系。

1.2明代内家拳传承谱系

《王征南墓志铭》中清晰的记载了内家拳在明后期至清初有着清晰的传承谱系。内家拳首创于“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人”的张三丰之术,显为附会,民国时期唐豪先生已作过详细考证。内家拳流传于山西,以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跟随王宗学习,并将内家拳传授给乡人,从而使内家拳流传于温州。张松溪师承孙十三老,传人有三四人,其中以叶继美、叶近泉为最好,并由此使内家拳流传于四明(今浙江宁波),自此内家拳传承有着清晰的谱系:四明叶近泉传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李天目传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周云泉传卢绍歧;陈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孙继槎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单思南传王征南;王征南传黄百家。在文献记载的内家拳家中,除张松溪、单思南、王征南、黄百家外,其他皆因文献缺失,无事迹可考。

1.3张松溪及其内家拳

张松溪生卒年不祥,据有关史料推测其生年最早亦在嘉靖之初,享年在80岁左右[7],明代鄞县人(今浙江宁波),大体生活在嘉靖年间,是一位裁缝,善搏,其师为孙十三老。四明丛书本《四明文征》卷十六有明万历大臣沈一贯(1537年-1615年)写的《搏者张松溪》,雍正年间宁波知府曹秉仁纂修的《宁波府志》卷三十一有《张松溪传》。张松溪在嘉靖间以内家拳闻名宁波府,其内家拳有“勤、紧、径、敬、切”五字诀,其中前三诀为张松溪学自其师孙十三老,后二诀为张松溪所创。另外张松溪内家拳还有点穴之法。张松溪内家拳秉承择徒严格的师训,据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载仅传三、四人,以四明的叶继美、叶近泉为最好。作为目前记载张松溪生平及其内家拳事迹的最早文献《搏者张松溪传》,对于研究张松溪及其内家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故全文录如下:

搏者张松溪传[8]

沈一贯

我乡弘正时有边诚,以善搏闻。嘉靖末,又有张松溪名出边上。张衣工也,其师曰孙十三老,大梁街人,性粗戆,张则沈毅寡言,恂恂如儒者。张大司马罢而家居,引体抗然坐之上座,曰:“边师之徒,袒裼扼腕,嗔目语难,而张乃摄衣冠不露肘;边师喜授,二显名当世,而张常自匿,人求见,辄谢去;边师之弄技,进退开阖,有绪如织,而张法直截,尝曰:“一棒一痕,吾犹轻之,胡暇作此嵏嵏闲事。”边常北游,值六马驾负其力,肩之不胜,出于轮而病伛。有少林僧数十辈,寻边,边迁延之,至日晡与斗,烛入,灭烛而跃坐梁上,观诸僧于曰:“相击于暗中而乘其毙,大抵间用术。”倭乱时,少林僧七十辈至海上求张,张匿不见,好事少年丛恿之,僧寓迎风桥酒楼,张与少年窥其搏,失哂,僧觉遮之,张曰:“必欲一试者,须呼里魁合要,死无所问。”张故孱然中人耳,僧皆魁梧健力。易之,诺为要。张衣履如故,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张稍侧身,举手送之,如飞丸度窗中,堕重楼下,几死。盖其法云:“搏,举足者最下,易与也。”张尝被监司征,使教战士,终不许。曰:“吾盟于师者,严不授非人。”张尝踏青郊外,诸少年邀之,固不许。还及门,诸少戒守者曰:“毋入张。”闭之月城中,罗拜曰:“今进退无所,且微观者,愿卒惠之。”张不得以,许之。门多圜石,可数百斤者,命少年累之,累之不能定,张手定之,稍之以瓦,而更累一于其上。祝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尚直劈到底,供诸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两。张终身不娶,无子,事母以孝闻,死于牖下。所教徒仅一二,又不尽其法。余尝从其徒问之,曰:“吾师尝观矛师,矛师夸吾师曰:‘何如?’师曰:‘吾不如。’吾党问之,师曰:“夫刺则刺矣,而多为之拟,心则歧矣,尚得中耶?”余闻之憬然,回忆往时,尝问王忠伯:“边人何技而善战?”忠伯言:“边人无技,遇虏近三十步始发射,短兵接,直前攻刺,不左右顾者胜,瞬者不可知旁视死矣。今张用此法。又悟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非谓不被人刺,且挠且逃,直如飞蝇之著体,忘挠与逃,鼓精奋神,专笃无两。雷万春面集七矢而不动,是矣。

张有五字诀,曰勤、曰紧、曰径、曰敬、曰切,其徒秘之。余尝以所闻妄为之解:曰勤者,盖早作晏作,练手足力,少睡眠,薪水井臼必躬,陶公致力中原而恐优逸不堪,以百甓从事,此一其;曰紧者,两手当护心胸,行左右护胁,击刺勿极其势,令可引而还,足缩缩如有循,勿举高蹈,阔丁不丁,八不八可,亟进可速退,毋令智昏,立必有依,勿虚其后,众理会聚,百骸皆束,畏缩而虎伏,兵法所谓始如处女,敌人开户者益近之;曰径,则所谓后如脱兔,超不及距者,无再计,无返顾,勿失事机,必中肯綮,既志其处,则尽身中一毛孔力,咸向赴之,无参差若猫捕鼠,然则三字中击刺之术尽之矣;曰敬者,儆戒自将勿露,其长好敌者,必遇其敌,其防其防,温良俭让,不忮不求,何用不藏;曰切者,千忍万忍,掐指咬齿,勿为祸先,勿为福始,勿以身轻许人,利害切身,不得已而后起,一试之后,可收即收,不可复试,虽终身不见其形,不成其名,而无所悔。盖结冤业者,永不释日,犯王法者,经无贯期,得无慎诸?闻张之受于孙,惟前三字,后二字张所增也,其戒心又如此。君子曰:“儒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千橹,岂不备哉,使人畏而备之,孰与使人无畏而无备之为周。夫学伎以备患,而虑患乃滋甚,则焉用伎,恃伎而不虑患,患又及之,伎难言矣。故君子去彼处此。

《搏者张松溪传》提供了有关张松溪及其内家拳诸多珍贵史料,可与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及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相互佐证,为认识内家拳技术及理论提供了史料。如从《搏者张松溪传》一文可知张松溪是一位裁缝,其师为孙十三老,在与明代另一位少林高手边诚的对比中,揭示了内家拳的一些技术特征,如其技法直截。在记载张松溪的一些事迹时,展现了内家拳传授徒弟的严格及内家拳的功力,张松溪七十岁时都可以将三块大石直劈为二,虽有夸张之嫌,但也表明内家拳的一些功法特征,表明明代即有武术功法的展示。另外还记载了内家拳有五字诀:勤、紧、径、敬、切,其中前三诀为张松溪之师所传,后二诀为张松溪所增加,表明内家拳在张松溪这一代又有所创新,沈一贯还根据所闻对内家拳的这五字诀进行了解读,这为了解内家拳的五字诀提供了珍贵参考资料。

《张松溪传》记载有关于张松溪内家拳的轶事。其一,嘉靖东南沿海倭乱,有少林僧欲与张松溪比试,张躲藏不愿与少林僧比试,后在迎风桥酒楼相遇,少林僧与张松溪比试,少林僧跃起欲踢时,张松溪稍侧身,举手一送,少林僧则如飞丸从窗口跌下楼去。其二,监司邀请张松溪教练军士,张松溪以曾对师门许下谨守不轻易传人诺言,拒绝了邀请。其三,一次郊外踏青,张松溪被一群少年纠缠想看一下张松溪的内家拳技,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张松溪显露了其精湛的内家拳技,他将城门口三块大石叠放在一起,用左掌将三石劈为两段。

嘉靖间张松溪内家拳最为出名,张松溪也是内家拳传承谱系中有事迹可考的最早内家拳家。

1.4王征南及其内家拳

王征南(1617年-1669年),名来咸,为明末清初最负盛名的内家拳家,师从单思南,得内家拳不传之秘,为张松溪内家拳第三代传人。王征南曾参加反清活动,后归隐家乡宁波宝幢同岙,传人仅黄百家。王征南不仅善于拳法及点穴之法,还精射法,在继承内家拳五字秘诀基础上,在内家拳的斫①法滚斫、柳叶斫、十字斫、雷斫上,独创盘斫之法,能以斫破斫,表明王征南在内家拳技法上又有独创,丰富了内家拳技法。

黄百家在《王征南先生传》中对王征南的事迹及技艺的记载有:其一:王征南艺成后非遇困不发,一次出去侦查被守兵所获捆在廊柱上,王征南拾起碎瓷片隔断绳子,并将怀中银子撒向空中,使得数十人争夺银子而逃出,逃出数里在田间迷路,守田者疑为是贼而围攻,被王征南打的均受伤;其二:一次王征南天黑独行时遇到七八个营兵,让他负重,王征南苦苦哀求不能免,当走到桥上时丢掉重物,几个营兵欲用刀砍他,结果刀被格挡掉,王征南把刀仍进井里,待营兵捞出刀后,已经跑远了;其三:王征南精通点穴,有一恶少欲欺辱王征南被点穴,后来认错谢过解穴又如常了,有一牧童偷学点穴点同伴,立即晕死,王征南看后说这是点了晕穴,一会就苏醒过来;其四:王征南曾跟随钱忠介②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屡立战功,授都督佥事副总兵官,兵败后归隐故里,终身食菜以明志;其五:王征南一次遇到故人,这名故人与兵营将一同居住,正好遇到方廷松江教师讲习武艺,这名教师高傲与王征南比试,结果被王征南连续跌了几次血流满面而败,教师甘拜下风,口服心服王征南技艺;其六:有一名天童③僧山焰,很有膂力,四五个人不能掣动其手臂,而稍微被王征南拿住就疼痛难忍。

在《王征南先生传》中,黄百家较为详细的记载了内家拳的技法[9]:应敌打法色名若干,如长拳、滚斫、分心十字、摆肘逼门、……四把腰等三十种;穴法若干,如死穴、哑穴、晕穴、……三里等十三种穴;所禁犯病法若干,如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屈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等十五种;练法有练手法三十五、练步法十八;套路有十段锦、六路。黄百家的这篇《王征南先生传》是研究内家拳的重要史料,保存了明代内家拳技法,是较完整记录内家拳法的文献,也就是后世辗转相抄所称谓的《内家拳法[3]》。

清康熙八年(1669年)王征南逝世后,黄宗羲为其撰写了一篇《王征南墓志铭》。在这篇墓志铭中,首次提出了“内家”与“外家”之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并记载了内家拳的源流、传承谱系及王征南生平事迹。在王征南去世后的七年,其传人黄百家为其撰《王征南先生传》,在里面详细记载了所学内家拳拳法。

清初内家拳传至黄百家时,因其弃武从文而没有了传人,而其它内家拳支系亦没有文献记载其有传人,故而内家拳在清初似成“广陵散”而从此失传。民国时期著名武术史学家唐豪先生还专门到内家拳一度兴盛地宁波实地调研,并到清初王征南隐居的宁波宝幢同岙访王氏后裔,没有发现内家拳的流传,因而认定内家拳在清初已失传[10]。近年随着有关内家拳新史料的出现,被人们认为在清初已成“广陵散”的内家拳,被证明仍然在浙东一带民间流传。2004年3月2日宁波晚报以头版头条大红字为标题刊登:《发黄的地契上记着400年前风靡宁波的内家拳拳谱精华再次现身》,此前内家拳拳谱持有人夏宝峰已经在宁波市武术协会申请成立内家拳分会。这份在地契上记载的内家拳拳谱的出现,动摇了七十多年前唐豪先生认定内家拳失传的定论,给内家拳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地契为夏氏家藏的嘉庆四年地契,内家拳拳谱就写在地契的另一面,署名为:“戊子岁秋(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剡源夏教房明士撰于宜其家人居”,拳谱记载有内家拳源流、示后昆篇等,是夏明士之孙夏宝峰在其祖居老屋(即宜其家人居)墙中发现的。据夏氏后裔口述,拳谱是夏氏祖上为防止内家拳失传而又不愿张扬,将拳谱写在最珍贵的家藏地契之上藏于墙中。夏氏一枝内家拳是明代后期内家拳夏枝溪一支传承下来的,虽然保留了原始内家拳的精华,但据夏宝峰先生称,有些拳术及器械套路已残缺,目前内家拳经民国时期剡源夏名士去表存真而保留下的内家拳核心内容,主要有:七十二加一的变法、三十九打法、二十四加一的正侧,以及最精华的小九天(阴阳十八法)和十二归一(即十三丹功),其中又有贯气诀、文十段、武十段、十二段锦及强硬拳术的四明长剑技和伤科易算等。拳谱有落路架、顺风锤、推扳手、南兵拳、内家醉八仙拳势、七十二行拳、雷公飞心腿、三十六计拳、小九天(阴阳十八法)、玄功绝技(分贯气诀、文十段、武十段、十二段锦等)、十二成一、龙形圣手(分靠打、缠打、脱打)、四明兵谱(分短棍、四明刀谱、四明剑谱、四明暗器类等)[11]。

由于在历史传承中的各种原因,流传至今的内家拳在技术特征、运动形式及拳理方面发生的一些变化,应是中国传统武术在历史演进中不可避免的,亦符合武术发展的历史规律,关键是我们在其历史不同时期与各代传承过程中如何发现、研究这些规律,并积极借鉴与总结,为当代武术发展提供历史启示与理论依据。内家拳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在武术拳理技法的技术实践及理论方面、传统武术的中药学经络理论和传统导引及武术传承中武德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今人珍视与继承[3]。

2明代浙东其他拳种、器械及民间武术家

当代武术史学者马明达先生指出:“我国现存的传统拳种品类甚多,许多拳种都以历史悠久相标榜,实际上往往将一些传说附会之词掺杂其中,而缺乏真实可靠的史料根据,可信度甚低。研究证明,现存传统拳种多数是清代的产物,甚至是清中期的产物,真能追根溯源到明代的并不多,明以前的就更是微乎其微了[12]。”马先生的这个论断是建立在对明清武术文献基础上的正确之见。明代及明代之前的武术文献,即使是明代武术文献记载了诸多拳种名称,大多数也是没有很清晰的记载下拳种的历史源流及拳谱,当今的许多拳种名称虽然和明代文献上记载的拳种名称相同,但却并不能证明当今的这些拳种就是和明代拳种一脉相承的,真正流传有序、追根溯源到明代的拳种的确极少。

在明代浙江除内家拳有着文献详细的记载,并且与当今流传有着文献史料及传人传承外,还有个别拳种、器械存在,虽然这些拳种没有内家拳那样详细的文献记载,但仍然可以从吉光片羽的文献及田野调查中寻觅,有的某种器械武术家仅在文献中被记载,但文献确凿的表明这些拳种、器械及武术家技艺存在于浙江这块土地上,从中国武术拳种历史悠久、渊源有序来看,这些拳种、器械及武术家在明代武术史上是值得记载并有着极高史料价值的。在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中还记载有一种拳种——六步拳,“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13]”。六步拳也是至今流传在浙江的一种古老拳种,可惜戚继光仅记载下了拳种名称,在明代文献中亦没有发现其他记载。但在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上,浙江瑞安三十八岁的代表谢忠祥表演了六步拳,当时即引起许多观看的武术家重视,六步拳当时为流行于浙江瑞安、乐清一带,每趟六步,表演后又经多次鉴别与评定,黄文叔认为六步拳以其古朴完整即为《纪效新书》中所记载的“六步拳[5]”。在中国武术史上有确切记载的拳种,浙江就有内家拳、六步拳等拳种,这在中国武术史上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家拳及六步拳至今仍然在浙江民间流传。

明代浙江武术除了拳种外,还有一些文献记载的器械也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明代浙江著名的地域特色武术器械有狼筅、青田棍、钯、双手刀,并记载了精通这些器械的民间武术家。

狼筅是浙江独具特色的器械,戚继光在浙江练兵时,将狼筅创造性的吸收到其“鸳鸯阵”中,是对付倭寇刀法的独特器械,并在其《纪效新书》卷十一《藤牌总说篇》中有对狼筅的记载《狼筅总说》,对狼筅的技法进行了记载,主要有中平势、骑龙势、钩开势、架上势、闸下势、拗步退势[13]。较戚继光更早一些的武术家唐顺之在其《武编前集》卷五中亦提到了浙江狼筅:“处州人使狼筅,右脚右手在前,阴阳手使挡扒亦多如此,犹左右开弓也[14]”,明代处州即指今浙江丽水。何良臣在《阵纪》卷二《技用篇》中也对狼筅进行了记载,并对狼筅使用之人、技法、制作、练习等进行了记载,指出狼筅仅能防御而不能进行杀敌,狼筅主要在于防护短兵,架住敌人兵器不入为目的等[15]。可见,狼筅是明代极具浓郁浙江地域特色的武术器械,在抗击倭寇战争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明代浙江除了在抗倭战争中大显威力的狼筅外,还有与明代少林棍法齐名的青田棍法。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中同样有记载:“…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可以看出,明代青田棍法已经是与少林棍、杨家枪法等明代著名武术器械齐名的棍法,青田即指今浙江丽水青田县一带。何良臣在《阵纪》中也记载有:“紫薇山棍为第一,张家棍为第二,青田棍次之[15]”。虽然明代文献仅对青田棍记载其棍法名称,但可以肯定的是明代青田棍法是与少林棍、杨家枪法等齐名的武术棍法,由于文献的缺失,青田棍技法现在已经难以窥见,不过,在当今浙江民间武术中青田棍是否如内家拳一样还在民间继续传承,尚有待于文献和田野研究,亦有学者称青田棍依然在民间流传[5]。

明代浙江民间还有精通大钯的高手,据《宁波府志》记载,明代宁波慈溪有位叫边澄(诚)的武术家,这位边澄即是在明正德年间宁波有名的武术家,比明代内家拳家张松溪成名还早。边澄精通钯法,正德年间(1506年),有十几个倭寇曾持枪和边澄较艺,结果边澄使用大钯轻易打败他们[16]。作为明代浙江有名的器械大钯,在江浙抗倭的戚继光也把钯法记载在其《纪效新书》中,“试叉、钯:先令自使,看其身手足法合一,复单人以长枪、短刀对较,能格架长枪、刀、棍,翼狼筅出入杀人为熟[17]。”大钯也是明代有名器械,郑若曾在《江南经略》卷八上的《杂著·兵器总论》中记载了当时明代使钯之家有五:雄牛出阵钯、山间七埋伏钯、番王倒角钯、直行虎钯、稍拦跟进钯。大钯(扒),是南方称谓,北方称为“钢叉”,大钯原为南方水乡生产农具,用作南方水网交织之地捕鱼的鱼叉,在山区也为猎兽的利器,明代进入军事及武术器械之列后,称“杈钯”,明代军事武艺及民间都将大钯作为一种重型武器,其威力不可小觑,历来受到军事家及民间武术家重视,更是独具江南水域特色的器械。

明代浙江是抗倭的最前线,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江浙一带尤甚,而倭寇擅长的倭刀法也因而得以流传在浙江一带。戚继光曾将其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1年)浙江台州大捷中缴获得到的倭刀及刀谱原本记载在其晚年修订的《纪效新书》十四卷中,并将倭刀习法记录下来[18]。明代倭刀法在流入浙江民间后,融入了中国武术刀法特点,形成了双手刀法,这种双手刀法在明代已经在浙江盛行,并有得到倭之真传的民间武术家。浙江武林教师刘云峰即是著名的一位,刘云峰是有关文献中屡屡提到的一位精通倭刀的武术家,可惜文献对他的生平及武艺记载不多,仅提及他为浙江人,经过几番文献搜寻,在明代武术家程子颐《武备要略》卷十的《单刀说》中发现了有关刘云峰的一条记载:“盖单刀者,乃双手所用一刀,故名曰‘单刀’,其技擅自倭奴,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令人莫测。其刀光耀射目,使人寒心,故长技每每败于刀,余甚慕之,故遍访其刀法,遇有浙江武林教师刘云峰者,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19]。”在这条文献中,我们知道刘云峰是浙江武林人,即浙江杭州人,知道刘云峰是具体的哪里人,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明代倭刀法的流传以及对后世的流传均有重要的史料意义。当代倭刀法即民间所谓的“双手刀”,目前主要流传于河北天津一支及由马凤图从河北带往甘肃一支,双手刀法是如何从东南浙江一带流传过去的,还有待于史料进一步发掘。但如从中国武术史上有关双手刀最早的记载是戚继光在浙江台州得到的倭刀真谱,也是浙江武林教师刘云峰最早记载得倭之真传,刘云峰是浙江武林(今杭州)教师,其一种流传途径就是经京杭大运河北上到达河北天津地域,因为在明代交通传播极为不便,京杭大运河是唯一可以流向外地的便利途径,当然也不排除有在浙江抗倭精通倭刀的将士在随戚继光北往京畿镇守时带过去的,或者有精通双手刀的浙江民间武术家流往北地,种种推测都离不开浙江是明代双手刀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中心。浙江刘云峰精通双手刀,与当代在天津一带流行双手刀(又称“苗刀”)似乎有着一丝的历史渊源,仅凭目前所现有的文献推测明代浙江双手刀法经京杭大运河经军旅或民间向北传播到天津一带,还须尚有待于文献史料的进一步发现。毫无疑问,当今双手刀法源流地是浙江,因为倭刀及倭刀原谱均在浙江,最早的精通倭刀法的民间武术家也是浙江的刘云峰。还有一位与刘云峰同学于倭刀的即是明代江苏常熟民间武术家石敬岩。

另外在抗倭战争中还有一位跟随来浙江援浙抗倭的壮族武术家瓦氏夫人的双刀法传人将双刀法在浙江传流,这就是被称为“天都侠少”的项元池,项元池还将双刀法传给了明末清初枪法大家吴殳。明代浙江余杭还有一位为中日武术交流做出深远影响的陈元赟,曾将少林武术及大名捕人术传到日本,为日本柔道鼻祖。

3结语

总之,明代浙江武术相当发达,不仅有源流有序的内家拳、六步拳,还有青田棍、大钯、双手刀、双刀等技艺流传,有的武术家还为中外武术做出了深远影响,主要是浙江是明代抗倭战争主战地,军阵武艺与民间武术的交流及外国交流之便利,也与浙江武术根基深厚,民间武术发展成熟有关。

注释:

①斫是一种宁波的方言,非劈砍之意。

②钱忠介即钱肃乐(1606-1649年),字希直,号止亭,一号虞孙,鄞县人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明末之际的著名抗清人物,曾主事南明鲁王兵部,一生写下很多诗文,后人把它汇编成《钱忠介公全集》。参考周伟良.中国武术史资料汇编[M].台北: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9:62.

③天童即指宁波天童寺,历史上号称“东南佛国”,为我国“五大丛林”之一。参考周伟良.中国武术史资料汇编[M].台北: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9:62.

参考文献

[1]徐哲东.国技论略[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10.

[2]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06.

[3]周伟良.试论明清浙东内家拳的拳理技法及文化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2):101,100,103-104.

[4]林伯原.“内家拳”与“外家拳”[J].武术健身,1984(1).转引自四明内家拳总部资料,2008年1月第3辑.

[5]凌懿文.浙江传统武术简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94,102,66.

[6]夏宝峰.论武术中外家拳与内家拳.四明内家拳总部资料,2008(3).

[7]张如安.内家拳大师张松溪生平辨误[J].体育文化导刊,1988(4):28-29.

[8]周伟良.中国武术史参考资料选编[M].台北: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9:59-60.

[9]唐豪.内家拳[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8:45-49.

[10]唐豪.太极少林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8.

[11]引自四明内家拳总部资料,2008(1)(总第3辑):71.

[12]马明达.武学探真(下册)[M].台北:逸文出版有限公司,2003:49.

[13]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M].曹文明,吕颖慧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1:227-228,178-181.

[14]《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13-14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联合出版,1989:796.

[15]何良臣.阵纪[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105,100.

[16]曾昭胜,等.南拳·棍钯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60.

[17]戚继光.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93.

[18]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M].范中义,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1:82-83.

[19]程子颐.武备要略(十四卷)[M].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第28册,明崇祯五年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336.

猜你喜欢

明代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浅论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表现形式和技法
佛典重现 宝藏增辉
明代中后期山水画发展情况梳理
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
明代贵州卫学与地域文化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