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垂直分离性斜视中的应用效果

2015-01-27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李 博

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垂直分离性斜视中的应用效果

李 博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在垂直分离性斜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治的垂直分离性斜视患者94例,观察比较3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观察,3组患者下斜肌亢进症状均消失。随访显示,3组患者手术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根据具体病变情况,选取合适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垂直分离性斜视;下斜肌转位术;临床效果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fferent operation methods in dissociated vertical divergence. Methods 94 patients with dissociated vertical divergence were selected,and the surg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3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inferior oblique hyperfunction symptoms were disappeared in post-operation of 3 groups. Follow up display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3 groups(P> 0.05).Conclusion Select the appropriate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treatment according to specific lesions will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Dissociated vertical divergence,Inferior oblique muscle transposition surgery,Clinical effect

垂直分离性斜视是一种特殊的斜视,患者在进行双眼交替遮盖时,非注视状态的眼睛多表现为上斜状态,以缓慢上转、外转和外旋为特征。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临床表现与眼球运动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1],且多因患者眼睛外观无明显异常而漏诊。目前,临床多选择以手术方式治疗。笔者对我院部分垂直分离性斜视患者依据病情采取不同术式进行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5月~2015年1月收住我院的垂直分离性斜视患者94例,均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诊断标准:在双眼交替遮盖时,非注视状态的眼各诊断眼位均呈现出上转,同时可伴外转和外旋;在去除遮盖后上述异常活动可缓慢回落,并可与下直肌或上斜肌相鉴别。Bielschowsky现象阳性。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5~20 岁,平均(11.3±3.2)岁;病变部位及类型:双眼20例,单眼10例,共50只眼。B组31例,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4~21 岁,平均(12.1±3.4)岁;病变部位及类型:双眼22例,单眼9例,共53只眼。C组33例,男性13例,女性20例;年龄5~21 岁,平均(11.8±3.6)岁;病变部位及类型:双眼21例,单眼12例,共54只眼。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查方法

术前常规全身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矫正视力及屈光状态均采用检影验光检查。手术前后均同视机检查双眼单视功能,遮盖加三棱镜中和、角膜映光法加遮盖法测量33 mm及6 mm斜视角,立体视锐度用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

1.3 手术方法

麻醉:12岁及以上患者采用局部麻醉,12岁以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A组患者实施单纯下斜肌转位术治疗:于患侧颞下方近穹隆部球结膜做手术切口,逐层分离,显露下斜肌并将肌腹勾出,分离周围筋膜;采用6/0可吸收缝线做双套环缝线将肌肉缝合[2],组织剪于缝线颞侧将下斜肌剪断,然后仔细检查是否存在残留肌肉。将下直肌勾出并暴露附着点,缝合下斜肌鼻侧断端,并与下直肌平行。B组患者实施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治疗:手术切口及周围组织分离操作同A组,在剪断下斜肌后,将下斜肌颞侧肌肉截除5 mm,可吸收缝线固定,与下直肌平行。C组患者实施下斜肌截除联合前徙并转位术:手术切口、周围组织分离以及下斜肌截断操作均同A组。可吸收缝线在下直肌附着点颞侧缘前1~3 mm的巩膜上固定下斜肌。止点前徙量为:++ 级1 mm,+++级2 mm,++++ 级3 mm。对于合并水平斜视的患者给予水平斜视矫正。

1.4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下斜肌亢进改善程度。

1.5 疗效评定

良好:经手术治疗,垂直分离性斜视在保持双眼注视的状态下,第一眼位未出现明显的垂直性分离现象;好转:经手术治疗,垂直分离性斜视在保持双眼注视的状态下,第一眼位可见较为明显的垂直性分离现象,但发生频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未引起明显外观影响;无效:经手术治疗,垂直分离性斜视在保持双眼注视的状态下,第一眼位出现较为明显的垂直性分离现象,且发生频率与术前比较无变化,影响外观[3-4]。

2 结果

经手术治疗,94例患者下斜肌亢进症状均消失(100%),其中部分出现代偿头位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6个月显示,A组患者术后效果良好28例(93.3%),好转2例(6.7%)。B组患者术后效果良好27例(87.1%),好转4例(12.9%)。C组患者术后效果良好30例(90.9%),好转3例(9.1%)。经比较,3组患者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对于垂直分离性斜视的病因仍未明确。已知垂直分离性斜视的斜视角不稳定,且与Sherrington和Hering法则相违背,因此可排除肌肉组织结构以及神经支配异常所致。该病在临床并不多见,较易漏诊。患者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但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眼眶疼痛以及视物不能持久等眼肌疲劳现象[4]。当用红玻璃片并三棱镜可测得垂直斜视度,如单用红玻片检查,可见复视现象,且不论患者采取何眼注视,其所见红像均位于白像下方。当进行双眼交替遮盖检查时,非注视眼均呈现外上斜或内上斜,且上斜程度以及方向可不一致。眼球运动可表现为侧方注视时出现的异常运动、Bielschowsky现象以及单眼遮盖时的眼球运动。

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垂直分离性斜视的主要手段。如单纯下斜肌转位术、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以及下斜肌截除联合前徙并转位术等。笔者对我院部分垂直分离性斜视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采用3种术式治疗的患者其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术后患者下斜肌亢进症状均得到消除,且对外观无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在进行单纯下斜肌转位手术治疗后,可导致上转受限以及睑裂变化,本研究中30例患者未见上述并发症。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的具体病变情况,选取合适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均可达到理想的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晓峰. 下斜肌减弱术在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5,34(23):74-75.

[2] 金丽英,王丽丽,张雯,等. 三种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疗效观察[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2,20(2):57-59.

[3] 张小红. 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37-138,141.

[4] 苏茜,林伟. 共同性斜视眼外肌止端位置观察与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9):1259-1260.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16(2015)21-0048-02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21.036

作者单位:471000洛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Applica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sociated Vertical Divergence

LI B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00,China

【Abstract】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宫颈扩张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