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文本解读,提升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

2014-11-24林卡英

山东青年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堂质量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林卡英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课堂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透彻,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受制于教参或者编者的观点,很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文本,感受阅读的乐趣。本文在对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中不良现状的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创意解读文本,并引领课堂对话,引导好组织好阅读教学,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课堂质量

一、小学阅读教学课堂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教学的课堂体验是相当重要的。阅读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阅读技巧、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的主战场,更是引导学生体验阅读魅力、阅读乐趣,获得情感体验的主阵地。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使得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每位语文教师的使命,也是阅读课堂教学的意义所在。

二、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中不良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中不良现状

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存在着这么一种普遍教学现象:教师在简单的导入课文之后,全班同学大声齐读课文一遍,教师便提出一连串问题,学生回答。有人也许就有疑问了,这不是符合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吗?但是恰恰是学生的这个回答暴露了问题的严重性,学生的回答更多的是“喜欢”“好”“是”之类简短的被动的语句,学生缺乏自己的阅读认知和阅读感悟,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大打折扣了,甚至成了“阅读无能”。 也正是这样的阅读教学的课堂,扼杀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阅读欲望,这当然是教师的责任。当代著名的格鲁吉亚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把“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作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也许有些教师认为,这样把责任归结到教师身上是不公平的。他们的理由是,学生上课不爱学习,不喜欢上阅读课,可是往往这些学生却喜欢课外阅读。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或者说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国内如此,国外亦如此。在国外的阅读学研究中把这种情况称作“杰克现象”,是以一名叫做杰克的学生来命名的。这名叫杰克的小男孩,在学校,老师们认为他对阅读根本不感兴趣,而且他会经常抱怨语文没味道,一点都不精彩,他无法投入阅读。然而,在家里,他的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甚至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不分品类,杂志、报纸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甚至一页广告、一张说明书他都可以百看不厌。有人形象地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二)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中不良现状的原因分析

存在这种现象更本质的原因,笔者认为不是文本选择的问题,而是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透彻存在很大的欠缺。很多教师拿到一篇文章,只是粗糙对文本进行处理,没有精读,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对他们而言,教参的观点就是最标准的答案,不会质疑,更不会对文本进行批判性解读。这样的教学课堂怎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此,如果不重视文本解读,那么教师很难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教师本身也无法达到与作者“心情相契合”,又如何能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与观点,没有自己的解读空间和阅读的自由,学生怎么会喜欢课堂的阅读?

而在课外,学生进行阅读时,更多的是自己的个人感受和知识的吸收,有着自己的阅读自由与阅读体悟,他们进行的是自己走文字“这道桥梁”,是属于“真实的阅读”。因此,无论是是课内还是课外,让学生自己走“这道桥梁”,与作者“心情相契合”,那么“课内海明威”是可以和“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的。

三、提升小学阅读教学课堂质量的对策

如何提升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该充分重视文本解读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广泛、全面地获取文本信息,深入、透彻的解读文本,当然也可以参照别人的观点,但是一定要提炼属于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与文本之间对话的真情实感。

史绍典先生在《交流沟通对话》中说“要尽量摆脱千篇一律的公式和套话,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本的解读。不要指望解读有标准答案,不要指望解读有固定的模式,不要指望通过‘捷径来求得文本解读的‘正解”。确实如此,教师读懂一篇文章,不仅要读懂作品本身,与作者进行对话,而且还要读懂学生的需求。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自如,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带领学生真正遨游于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到阅读原来可以如此的有趣和有益。笔者认为,重视文本解读,提升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教师应当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认真研读文本,读出学生解读之所需。教师刚拿到教学文本,不要急于翻看教参的观点,不要急于上网搜索文本的思想内容,盲目作价值判断等,这也是我们平常要求学生这么做的。那么,教师在接触到文本时,也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诵读,读准字音、弄清词义、把握常识、了解大意,做到正确的解读文本;在正确解读的基础之上,要再进行仔细诵读、反复朗读。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痛失父亲”这一部分,我让学生配乐朗读,投入情感,用心反复朗读,学生很快便感受到了小作者的悲与苦。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细嚼慢咽,仔细推敲其可圈可点之处,也就是我们平常提到的“好词佳句”,往往这些“好词佳句”便是理解作者的心情的关键。例如,笔者在教学《 七月的天山 》时,就是,围绕“ 白硙硙 ”“ 五彩缤纷 ”“锦缎”“矫健”等词句,也就是文章的亮点,引导学生感受天山的独具风韵,把天山的特有风光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把玩文字,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与情感的倾注。如本文中描绘雪峰的洁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此处,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把云彩的影子比喻为银灰色的花,在太阳光下,雪峰如白缎子般飘逸,上面点缀了些许银灰色的花,显得圣洁、美妙又灵动,带动学生一同飞翔。只有这样,反复不断地读文本,把一篇课文慢慢读“厚”,注重题目及过渡句、总结性的语句等“文眼”,注重文章中的成语、新的词汇、名人名言,注重文章中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读出每一个细节,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直到抓住文章的要点,甚至你可以把整篇文章背诵起来。

还有一层要求就是读出学生之所需,读出学生解读文本时的重难点,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的兴奋点等,这才能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例如,我在解读《自然之道》这篇文章时,就注意到“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踌躇”等词句应该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困惑所在,于是我对这些词句,深入的分析,“鱼贯而出”是像鱼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文章中指成群的幼龟从巢口像游鱼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踌躇”犹豫,文中指幼龟探头出穴欲出又止侦察外面是否安全的样子。学生很快就弄明白了,对整篇的理解也更具体、鲜明,再引入学生体会作者 的情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忽略了此处,学生的体会便不可能如此深刻。

第二,创意解读文本,解出学生阅读新境界。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准确的解读文本,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教师如果想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出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创意的解读文本,引领学生达到与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境界,还需扮演好“教授”的角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教师必须占有大量的信息,对文本所体现的时代背景、时代风气等,对同类文本的相关作品或者同一作者的作品都要有所了解,甚至非常熟悉,能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拓展同类文本阅读,更深刻的把握文章的内涵所在,引领学生进入智慧火花碰撞的海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逆向思维思考等,使学生拥有更多更深的个人阅读体验,甚至上升到悟出一种哲学主题的境界。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笔者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的阅读链接梁实秋地《过年》、斯妤同类作品《除夕》等,体味不同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感悟以及写法的不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

第三,引领课堂对话,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认为,语文课堂更加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脑袋去读作品”,学会“自己对作品问‘为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还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应当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章,通过语言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质,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他们深切体悟到文章所投射出来的信息、思想、情感,达到一种共鸣的境界,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那么这样的阅读课堂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是非常有益的。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主宰者”的位置上,这显然是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大背景下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以及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不断激发、提升学生情感、思想的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自主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充满个体感受的阅读体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事实证明,学生的主动学习显然要比被动接受有益的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应该扮演的角色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史绍典先生在《交流沟通对话》中所说的“首席”。 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类比为“首席”,是非常贴切的。教师担当“首席”,首先必须是课堂教学、对话的参与者,只有深入到课堂的参与者身份才能有效引领教师懂得学生的需求,使得整个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再者教师不能只是定位在参与者的位置,教师必须是“所有参与者的组织者”,是“参与者中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教师必须站在对文本的高度解读与把握上,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才能引导好、组织好阅读教学。

四、结语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文本,感受阅读的乐趣,达到与作者“心情相契合”,使得学生真正获得了阅读能力,还需要教师更多的倾注精力,重视文本解读,让课堂成为真正有效率、有质量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田本娜.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是什么[J].福建教育,2008,5.

[2]周一贯.坚守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J.福建教育,2009,4.

[3]余映潮.研读课文是教材处理的关键[J].福建教育,2009,12.

[4]刘凯敏.让阅读教学充盈情趣[J].福建教育,2008,5.

[5]史绍典.交流沟通对话[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萩芦中心小学,福建 莆田351100)

猜你喜欢

课堂质量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课堂质量
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