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典型道德危机事件对大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影响

2014-11-24孟凡东

山东青年 2014年10期
关键词:网络传媒道德行为大学生

孟凡东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社会主义道德重建极为迫切。大学生作为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主体之一,在系列社会典型道德危机事件的冲击下,特别是网络传媒的影响下,道德知行出现了失衡的现象。本文深入探究大学生道德知行失衡的表现和成因,着重了解了基于网络传媒视阈的社会典型道德危机事件冲击下大学生公民道德知行失衡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一些规避策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网络传媒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重要转型期,经济的发展速度与社会的道德水平存在脱节,公民道德责任缺位,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淡漠,道德责任意识模糊不清,道德责任能力低下,陷入了公民道德责任的真空地带。“彭宇案”、“药家鑫案”、“小悦悦事件”、“郭美美事件”等系列社会典型道德危机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社会道德现状令人堪忧,公民道德建设相当迫切。

大学生作为国家与社会建设发展的主要人才力量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道德认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道德行为是否具有明确的责任感,决定着社会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在系列典型道德危机事件冲击下,尤其是网络传媒幕后推手作用下,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存在严重失衡现象,这必须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探究成因和规避策略。

二、典型事件调查情况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社会典型道德危机事件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使调查更具代表性、广泛性、准确性,采用网上网下两种形式进行文件调查。网下调查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河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河北联合大学六所高校大学生中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430份,回收421份,有效问卷420份,有效回收率97.7%;网上调查应用“问卷星”在线测评系统进行测评,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延伸了调查范围,扩大了调查受众。

社会典型道德危机事件较之于一般道德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紧急性,更多地是表现为快速引发大众围观,但蔓延开来的却是普遍的看客心理,对现有社会道德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形成强烈的冲击。从上面的样本资料中发现,在社会道德危机事件的知晓度排名中,“小悦悦事件”以92.8%的大比例位居第一,极具典型性。这也进一步验证了调查问卷中应用大学生面对“小悦悦事件”时道德认知与行为选择情境假设的正确性。此外,调查显示78.4%的大学生的信息知晓渠道是网络传媒。近年来,以博客、微博、贴吧、论坛为代表的网络传媒异军突起,并以其信息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传播互动化等优越性很快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网络传媒现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大学生在社会典型道德危机事件冲击下的道德认知与行为选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大学生道德“知、行”相关性调查结果及网络传媒对其作用的影响

培养和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然而相关调查结果却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调查显示:55.2%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状况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占到了32%,较好和很好的仅占12.8%。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一般及一般以下,总体调研数据并不使人乐观,大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状况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作为社会青年阶层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引领着未来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其道德认知的发展牵动着未来中国的文化动态。大学生公民道德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

此次调查运用情境假设的模式,提问被调查者倘若置身于“小悦悦事件”时的道德认知与行为选择,得到如下数据和结论:

在社会典型道德危机事件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选择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在道德认知方面,高达78.6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人命关天,救人要紧”,但在具体的道德行为选择方面,该选项比例陡然下降了20个百分点,只剩58.82%,而“拨打急救电话后再离开”选项比例从13.97%骤增至33.82%;基本持平的是“先找到目击证人再救人”和“只是路过”,分别从5.15%小幅上涨为5.88%和从2.21%小幅降为1.47%。

3.1 网络传媒影响的特征

(1) 速度围观

通过信息知晓途径的统计分析结果可知,网络传媒的受欢迎程度是最高的。正是网络传媒的长时间、全方位跟踪报道成为了吸引大学生关注社会典型道德危机事件的主因。此外网络传媒提供的博客、微博、贴吧、论坛等交流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灵活的交流平台,因此备受学生追捧。

(2) 看客心理

看客心理是指人们面对事件像看一场戏一般,只对事件的内容本身发生兴趣,而对时间里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的不良心理。其主要特征可以用事态紧急、认知明确、众生冷漠相这三个词描述。这一心理的社会危害在于:严重影响和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助长人们畸形心理的培育,使得人们变得灵魂麻木精神失落;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使得构建和谐社会困难重重。在调查中,有一现象值得引起注意:大学生对于社会典型道德危机事件仅是在事件很热门的时候抱有极大的热情,之后就很难再打起精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便是网络传媒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发表言论,交流沟通的平台,大学生们对于此类新闻还只是局限于简单的短暂关注而已,从不转发言论进行声援也不作出独立评论的占了绝大多数。

(3) 幕后推手作用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社会典型道德危机事件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公众和媒介的关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种网络传媒方式的广泛适用,广大大学生群体变成了网民,并呈几何级的增长。网民们通过论坛、博客等自由自主的传播网络民意。从某种意义上讲,网民的呼声代表了社会民众的呼声。调查显示:33.09%的受众认为当下网络媒体扮演了影响社会典型道德危机事件走向和结果的幕后推手这一角色。

而在影响的正负相关性中,认为是“关心百姓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的正相关与认为是“大肆炒作、捕风捉影”的负相关平分秋色,占访问受众的百分比重都为27.94%,剩下的11.03%受众则认为网络媒体发挥的是错误舆论、推波助澜的作用。

网络舆情容易呈现两极化,极端地赞成或者极端地反对。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冷静地分析和判断。

3.2 网络传媒影响之社会衍生问题

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官方的多次辟谣与网民的强烈质疑此起彼伏,真真假假令人难以判断,但背后凸显的是一部分民众对于红十字会等机构的高度不信任。高达72.8%的调查数据也恰恰验证了公众对于红十字会,这个作为承载着公众善心的公益机构的质疑。质疑的直接后果就是自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表示,全国7月份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份相比降幅超过50%。慈善组织6到8月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达到86.6%。

3.3 大学生道德“知、行”失衡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网络传媒衍生问题探究

(1)社会环境屡破线,高校德育'被动'缺位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社会道德滑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功利思维弥漫社会,道德底线一再退守,国人交往冷漠失信,就连举手之劳扶老携幼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正是这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大量存在成为诱发大学生知行背离现象的重要因素。此外,高校道德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结果、轻过程;重灌输说教、轻互动交流;重道德认知形成、轻道德情感培养;重知识本位、轻精神素养”的现状极为突出。于是,高校的所谓德育哪怕做得再精彩,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子们也无法抵御各种负面信息,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那么大学生群体中出现道德认知与践行不一致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2) 网络传媒双面性,高校德育应对乏术

网络传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网络传媒又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选择产生了负面的消极影响,致使学生道德知行统一的目标难以实现。首先,网络传媒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很多传媒机构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相应的社会责任。为了迎合一些人寻求感官刺激、庸俗、低级趣味的需求,便显出媚俗化的姿态,传播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内容,往往这些灰色文化混杂在健康文化当中,因而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更容易对受众产生误导。特别是大学生们通常是更多地置身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之中,习惯于通过网络传媒来了解世界,网络传媒所渲染的投机取巧、金钱至上、以权谋私、不择手段、张扬欲望等非道德的观念和行为,会让大学生错误地认为这就是社会的本来面目,并对现实生活中的这些非道德的行为逐渐习以为常,最终使他们对优良的传统道德产生疑惑和动摇。其次,网络传媒的开放性,为多元文化提供了快速的传播手段和生存土壤。多元的道德标准,舆论环境的复杂化,加之现实生活中践行社会道德原则的失败,带给大学生的是更大的价值困惑。最后,日益强大的网络舆情在为公众提供一个前所未有自由参与政治、讨论公共事务、监督司法的活动空间,促进司法理念更新和推动体制改革的同时,由于网络传媒的开放性、匿名性,使得网络舆论杂乱无序的现状也潜藏着极大风险。网友自由随意发言可能导致信息严重虚假化、诱导不明真相的大学生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而正是这种导向不明、泥沙俱下的言论有可能会形成力量强大的网络舆论。其一旦失去正确的导向必然会引发大学生对司法的极大的不信任,严重虚弱司法威严,影响司法公信力,造成司法活动的被动局面。更为严重的是不理智甚至疯狂的“民意”可能导致“舆论审批”的出现,进而直接干预司法审批。

(3) 大学生处于成长关键期,分辨力不足

处于大学生阶段的青少年,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参加社会实践机会不多,在了解外部世界、感受社会、人际交往、学习课外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对大众传媒依赖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内容庞杂、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对大学生正确的进行道德选择、判断就有很大的干扰作用。其次,大学阶段是学生逐渐转向成人的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条件、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对传媒信息缺乏鉴别力,不能够很好的用批判的态度去接收及分析大众传媒信息,不能完全正确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理性的受众,这些因素都使得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以上这些充分说明,作为一种公共传播媒介,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引力和社会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它该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大学生道德“知、行”失衡的规避策略

1、高校德育与学生认知共生,培养学生内在自我净化能力

在联系日益密切的现代社会网络中,不参与社会现实共振的“世外桃源”已经不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神化中才能品位的图画愿景。社会的整体风气在大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变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会有效地抑制恶行的产生;不良的社会风气会抑制善行的发生,并助长恶行的发生。我们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大力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努力建设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为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纯净的社会环境,促进道德主体的知行合一。同时,高校德育工作应该更新德育观念,提高和加强教育者对新时代德育的认知水平和理论素养,创新德育方法和实施手段,使德育工作适应当代大学生德育环境变换,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大学生内心共鸣,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知行统一。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必须要正视自身道德行为的不足并努力克服改善。只有把高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通过强大的道德意志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社会心态的涵养,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大学生们才能真正地肩负起建设祖国、创建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猜你喜欢

网络传媒道德行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网络传媒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
大学生之歌
论网络传媒和传统传媒的传播互动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