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等职业院校专业技能课教学改革

2014-10-09宋维超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矛盾教学改革

宋维超

摘 要:专业技能课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逐一阐述并进行分析,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原则,并就现行中职院校教育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进行思考加以论述。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 技能课 教学改革 矛盾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54-02

1 中等职业院校技能课程普遍存在的几个矛盾

1.1 生源结构、素质参差不齐与企业实用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几年职业学校高中生源几乎“零”招生,早就不复存在的录取分数线,使招生门槛一降再降,导致生源水准急剧下降。而企业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冲锋在一线的员工,导致生源质量与企业或社会需求不可调和的矛盾。

1.2 相对落后的课程内容与行业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大多数中等职业院校使用的大纲和教材虽然屡经修订和再版,但课程的教学内容仍存在课题陈旧、内容重复、删减修补的痕迹,课程设计综合性、实用性、前瞻性较差,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缺乏服务岗位的专业群建设,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1.3 理论课程的服务性与技能课程的应用性脱节之间的矛盾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本位的金蓝领人才,大多数中职院校虽然有针对性改造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推行“一体化”教學,但各门课程之间仍相互独立,造成内容重复,相互交叉,浪费教学时间,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也增大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还有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能和实践生产不能有效结合,失去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目的。

1.4 课程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与学生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全国绝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的教学大纲都是固定、统一的,但对于不同地域经济文化的差异,单一的教学纲领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本地市场经济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同时也缺失了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随着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对于人才就必须培养多元化的技能型人才,由于现行单一的教学体制,使学生在学习时选择自由度小,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动性的发展。从而丧失了创新精神,更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1.5 课程改革迫切性与“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不足之间的矛盾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是首要因素。高效的课程改革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要能动口,也要能动手;既要善讲,更要会做的一体化教师。如果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将会严重制约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必须引进“外援”,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高级技工;另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当学徒。

1.6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职业教育的特色是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可以说是一种就业教育。但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就业率,过分的夸大“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等模式,而抹煞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与职业变化相适应,着眼长远,增强基础性、通用性、综合性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服务。

2 中等职业院校技能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2.1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特点和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对人的发展要求,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自我发展的生存能力、岗位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课程体系和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开发需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注重学生能力和准备状态,教育就是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尝试成功,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培养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动机等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以此形成学生自我增值的再生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2 坚持以企业和市场为导向,“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传统职教课程侧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脱离实际需求。而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企业和市场导向, 走出去—— 听取用人单位对其从业者的岗位要求,职业能力的分析。请进来—— 根据当地经济特色、产业结构、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编制教学计划。

2.3 坚持技能课作为课程的中心原则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解决了“懂不懂”,而实际操作训练放在了“会不会”上,只有在真实的实际生产模拟环境中才能深刻领会和熟练,这是由技术的本质决定的。在课改过程中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要加强实践教学的主导中心地位,不能主次颠倒。

2.4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多样化的培养原则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将这种能力与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过程相结合,便可以使学生完成从“岗位定向”到“岗位群定向”的转变,并顺利顶岗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呈现出经济多元化的特点,行业的细分,职业的细化,用人单位必然需求与之相适应的多样人才,这就必须坚持多样化的课程观,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3 中等职业院校技能课程改革的思考

3.1 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行为导向法的特色职教队伍

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角色行为的转换,即由课程的实施者向课程的组织者、研究者和开发者转换,由传授者、管理者向促进者、引导者转换;二是教学策略的转换,由课堂技能单一传授向注重岗位综合能力培养转换,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换,由重结果向重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转换。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或行动达到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的目的。

3.2 以能力本位为核心,走“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技能培养之路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教育核心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就是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向导。培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内容实际、实用、实践,以“必需、够用”为度。把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统一。课程内容设计上要求适合于职业培养目标,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结合学生文化基础状况和专业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课程模式,不仅要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推行“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就是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既强调集合群相关职业就业通用知识与技能,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3 课程内容强调“两化”—— 综合化、实用化

综合化:通过课程整合减少专业理论课的学时,打破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痼疾,突出体现服务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功能。现行的专业理论课程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内容与技能实训教材重复,有的与行业发展不适应。这就需要对现有专业理论课以能力为本重新整合,进一步挖掘其内在联系,以工作实践需要为基础点进行有机结合,为提高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技能课时比例创造条件,使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体现专业的专门化、“一体化”。

实用化:首先应该体现在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内容的调整上。结合本专业能力要求,适当降低课程难度,构建实用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实用化在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还是教学案例的选择,都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企业的生产实际,力争做到实用。

3.4 技能教學突出“三变”—— 课程比例变、教学模式变、学习起点变

课程比例变:增加实践课、一体化课时比重,确保技能训练和操作时间。因为经验技术与技能通常带有明显的个体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观点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自己领会和建构,学生才能体会到信息转换存储的过程。

教学模式变:一是注重“隐性课程”的作用。通过课程以外,如课外活动和各类竞赛、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以不同组织特征和教育环境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其成为学生固有的品质和个性的一部分,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改革课程结构的过程中,应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二是实施一体化改革的“三个结合”,即“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相结合、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实习教学和企业生产相结合”。推行以班主任为专业技能教师制度,从而实现“理实合一,教书育人合一”,实现企业岗位和教学实习“零距离”衔接,达到学习即工作、实习即生产的工学结合最高境界。

学习起点变:技能课习惯于理论在前, 实训于后,这种巩固专业知识、训练实践能力容易造成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割裂, 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推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在贴近职业情景中学习,即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支持、彼此服务,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之中,边做边学,突出老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模式。达到理论课程和技能实践知识体系的整体性、一致性、协调性。

参考文献

[1] 徐佳,刘伟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矛盾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2] 徐国庆.技术的本质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2(1).

猜你喜欢

矛盾教学改革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