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飞地”之地湖乡研究

2014-09-26李鹏飞郑金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飞地行政区划插花

李鹏飞 郑金玉

摘要:地湖乡位于贵州东部,隶天柱而身居湖南会同,是一块典型的“飞地”。通过对明清以来“地湖”行政区划之历史沿革的梳理发现:“地湖”在某一时期存在交叉管理现象,“飞地”的成因及其划拨问题官方文献中均未涉及;其成因学界虽趋向于“土地买卖”的产物,但还需要更多材料的发掘与研究;其形成时间则可能在民国末期或建国初期,且与“地湖”周边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天柱县;会同县;地湖乡;“飞地”

中图分类号:K9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4)02-0044-05

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原因的影响,黔东地区插花遍地,而“地湖乡”则是最大的“飞地”。从贵州省行政地图上看,“地湖乡”可谓是贵州的东大门,虽隶属于贵州天柱县,但却被湖南会同县团团包围。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当地居民与众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吸引众多媒体、专家、学者的关注,也成为附近村民茶于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通过对“地湖”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的梳理,笔者发现“地湖”的行政归属,“飞地”的形成与拨正存在诸多疑点。

一、地湖乡简介

地湖乡之所以叫“地湖”是由于宋人在开发此地时,从高处看炉家村很像一把酒壶(如图1),就命名其为“地壶”,后来逐渐被人们雅化为“地湖”[1]133。地湖乡,位于贵州省天柱县城东南面,东经109°28′-109°35′,北纬26°44′-26°48′之间,东南两面与湖南省会同县地灵乡接壤,西连天柱县远口乡、竹林乡,北接湖南会同县广坪乡,面积2812平方公里。辖地湖、园界脚、江口、岩鼓、中河5个村[2]60。

所谓飞地,即是某一行政单位隶属于A,但却处于B地,与A地遥遥相望,如图1。而地湖乡则不完全属于飞地,人们却习惯于称其为“飞地”,① ①从如图1看,地湖乡就是飞地,从图2看,地湖乡就是插花地,受比例尺大小的影响。地湖乡实为插花地,虽远离天柱县城,但与天柱县城一线相通,如图2,地湖乡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图1“飞地”

图2插花地

二、“地湖”行政区划之历史沿革

天柱县历来为苗民聚居之地,而苗民又“性直而悍且好勇,轻生……终不改其狡黠格斗之习,性使然也”。明初属湖南靖州民安抚司管辖,后因多次暴动,时任天柱所吏目朱梓出于安抚民众,加强管理,征收赋税的需要上奏中央请求设置天柱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天柱由天柱守御千户所改为天柱县,“割会同县峒乡四里,汶溪一所,并本所与原管苗寨三里成一县治……复请将口乡一里割归天柱”[3]5-7。天柱县做为一个独立的地方县治单位始于此,而此时的天柱县在行政区划上归湖南管辖。

据《贵州省天柱县地名志》载: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天柱改所建县,驻凤城,割湖广会同县峒乡,其中峒乡即是今天的“地湖”“大样”等地[1]1。由此可见,地湖最初属于湖南,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碍于天柱毗邻黎平府而分属两省,不便管辖,才将天柱县从隶属湖广靖州安抚司改为隶属贵州省黎平府,天柱县至此方成为贵州省的一部分,地湖也随之而隶属贵州,这正是“地湖乡”身在他乡而隶属异地的最初缘由。天柱改所建县以后,朱梓把全县分成338寨,2所编成9图里1厢,其中远口乡所辖兴文里,29寨即为今天的“远口”“地湖”① ①此时的“地湖”是否做为一个行政单位名称出现还不是很确定,贵州省天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天柱县志》载:远口乡兴文里,在县东、广七十里,辖鸬鹚寨……“地湖新寨”、“北湖寨”。第46页又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县内调整行政区划,新编户口,全县划为9里1排1所,共573寨,兴文里,辖鸬鹚寨、云塘湾……地湖新寨、地湖寨、下河寨等。清,《康熙天柱县志》载:远口乡兴文里在县东广七十里,计寨分二十九:鸬鹚寨……地湖新寨、北湖寨。清,《光绪续修天柱县志》载:……地湖新寨、地湖寨。“地湖新寨”是不是“地湖寨”“北湖寨”是不是“地湖寨”的错写值得怀疑,而光绪《会同县志》里所绘会同县疆域图里明确有“地湖”字样,《光绪续修天柱县志》中亦有“地湖场”“地湖溪”“地湖坝”等名称。由此,笔者认为文献中“北湖寨” 实为“地湖寨”的误写,“地湖新寨”也是后来的“地湖寨”。“大样”一带[1]2。此后“地湖”随中央或地方政府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等原因不断变迁。

清光绪《会同县志》载:“口四里各村:下寨村、地湖村……口五里各村:大坡村、西楼村、上河村、地灵村。”[5]所绘会同县疆域图里明确有“地湖”字样。

据《湖南林业》(1959年版)载:“例如:会同县地灵乡的地灵、下塞、地湖、姚家等4个农林业社,在整社前的财务管理工作混乱。”[6]110此时,地湖是会同县地灵乡的4个农林业社之一。

通过方志等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地湖”的行政归属在某一时期有矛盾之处,从整体上来看,1950年以前在行政归属上基本上属于天柱县,1950以后则存在较大争议。主要表现在:1950-1961年间会同县行政区划上明确有“地湖”,而天柱县则不明确或基本没有说明“地湖”的现状。由此可以看出,“地湖”在1950-1961年间在行政区划上属于会同县管辖,1961年之后又被划归天柱县。

三、“飞地”的形成与拨正的探讨

地湖乡的特殊地理位置无疑会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而其形成原因也只是存在于民间传说之中,茶余饭后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飞地”的成因

由于受资料缺乏而实地考察又得不到确切证据等原因影响,目前学界对其成因的探讨较少,形成原因也较为单一。

1.土地私有制下“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杨斌先生认为地湖乡的形成原因就在于土地私有制下“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7]。而地湖乡现存的土地买卖契约更加证实了这种说法。

2.传说故事中土地买卖的结果。传说故事中,天柱县的吴姓先前到地湖买地并在此定居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买卖现象的出现,地湖也就形成了一块“飞地”,这种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加工的日趋完善,也是目前为许多报纸报道的原因所在。① ①相关文章多见于报纸,记者的采访,如:邹容《湘黔交界外:一片“飞地”》(《潇湘晨报》,2006年6月9日);陶通坪等《湘黔边界看和谐——天柱县地湖乡建设新农村纪实》(《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8月18日);伍献清《边地小山村的跨省民族团结新景象》(《民族论坛》,2012(10))等。

总之,正如地湖乡人大主席吴宜辉所说,很多人都对“地湖”为何称为湖南境内的“飞地”做了研究,但都无功而返[8]。人们对其形成原因更趋向于土地的买卖,“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而上述两种说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飞地成因、拨正之疑问——基于“地湖”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的探讨

通过对天柱县、会同县方志等相关资料的梳理,“地湖”做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其归属存在诸多疑点。插花地从其形成之初就给政府管理,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围绕着插花地的划拨也一直存在。

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政志》载,历史时期受政治、经济、民族等各种原因影响,黔东南州境内各县边界存在大量的土地插花,犬牙交错现象,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黔东南各县边界已基本完成相关划拨,建国之后新一轮的边界划拨亦在黔东南州境内各县,及周边地区展开。

从表5可以看出,黔东南州在建国初进行了大量的边界划拨,县与县(湖南)之间,州与州之间,县与省之间都有边界的划拨,在《会同县志》、《靖州县志》中也有边界划拨的记载,① ①1952年12月29日,将贵州天柱县大坪、乌油及锦屏县四湾、金山寨、元贞插花飞地划归靖县管辖;1955年6月29日,锦屏的平察、善里、新四、营寨4乡来属;1956年将会同县大桥乡划归靖县,靖县六黄溪乡拨归会同县。但均未提及“地湖”的边界划拨问题。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行政区划图上来看,“地湖”乡明显是一块飞地,而建国初期贵州、湖南相关边界划拨均未涉及这一问题。

总之,飞地之形成在于中央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需要,而拨不正则在于中央或地政府之间矛盾无法调和。“地湖”飞地的形成与拨正还需要更多材料的发掘与研究,存在诸多疑点。从地湖乡的历史地理沿革来看,“地湖”一直未被拨正,并没有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历经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地湖所属行政区域文献中均未提及“飞地”的形成与拨正,正是由于1950-1961年间,“地湖”属于湖南会同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境内、境外都做了大量划拨才未涉及“地湖”。“地湖”这一飞地的形成时间可能在民国末期或建国初期,与“地湖”周边行政区划的变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黄再琳.贵州省天柱县地名志[M]. 天柱:天柱县人民政府,1987.

[2] 贵州省天柱县志编纂委员会.天柱县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3] 黄成助.贵州省天柱县志[M]. 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4]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5] 孙炳煜.会同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清光绪二年刊本.

[6] 湖南林学院编.湖南林业[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7] 杨斌.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8] 吴华,等.地湖,湖南境内的“贵州乡”[N].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2011-12-06.[责任编辑:龙泽江]

2.传说故事中土地买卖的结果。传说故事中,天柱县的吴姓先前到地湖买地并在此定居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买卖现象的出现,地湖也就形成了一块“飞地”,这种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加工的日趋完善,也是目前为许多报纸报道的原因所在。① ①相关文章多见于报纸,记者的采访,如:邹容《湘黔交界外:一片“飞地”》(《潇湘晨报》,2006年6月9日);陶通坪等《湘黔边界看和谐——天柱县地湖乡建设新农村纪实》(《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8月18日);伍献清《边地小山村的跨省民族团结新景象》(《民族论坛》,2012(10))等。

总之,正如地湖乡人大主席吴宜辉所说,很多人都对“地湖”为何称为湖南境内的“飞地”做了研究,但都无功而返[8]。人们对其形成原因更趋向于土地的买卖,“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而上述两种说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飞地成因、拨正之疑问——基于“地湖”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的探讨

通过对天柱县、会同县方志等相关资料的梳理,“地湖”做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其归属存在诸多疑点。插花地从其形成之初就给政府管理,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围绕着插花地的划拨也一直存在。

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政志》载,历史时期受政治、经济、民族等各种原因影响,黔东南州境内各县边界存在大量的土地插花,犬牙交错现象,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黔东南各县边界已基本完成相关划拨,建国之后新一轮的边界划拨亦在黔东南州境内各县,及周边地区展开。

从表5可以看出,黔东南州在建国初进行了大量的边界划拨,县与县(湖南)之间,州与州之间,县与省之间都有边界的划拨,在《会同县志》、《靖州县志》中也有边界划拨的记载,① ①1952年12月29日,将贵州天柱县大坪、乌油及锦屏县四湾、金山寨、元贞插花飞地划归靖县管辖;1955年6月29日,锦屏的平察、善里、新四、营寨4乡来属;1956年将会同县大桥乡划归靖县,靖县六黄溪乡拨归会同县。但均未提及“地湖”的边界划拨问题。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行政区划图上来看,“地湖”乡明显是一块飞地,而建国初期贵州、湖南相关边界划拨均未涉及这一问题。

总之,飞地之形成在于中央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需要,而拨不正则在于中央或地政府之间矛盾无法调和。“地湖”飞地的形成与拨正还需要更多材料的发掘与研究,存在诸多疑点。从地湖乡的历史地理沿革来看,“地湖”一直未被拨正,并没有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历经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地湖所属行政区域文献中均未提及“飞地”的形成与拨正,正是由于1950-1961年间,“地湖”属于湖南会同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境内、境外都做了大量划拨才未涉及“地湖”。“地湖”这一飞地的形成时间可能在民国末期或建国初期,与“地湖”周边行政区划的变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黄再琳.贵州省天柱县地名志[M]. 天柱:天柱县人民政府,1987.

[2] 贵州省天柱县志编纂委员会.天柱县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3] 黄成助.贵州省天柱县志[M]. 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4]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5] 孙炳煜.会同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清光绪二年刊本.

[6] 湖南林学院编.湖南林业[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7] 杨斌.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8] 吴华,等.地湖,湖南境内的“贵州乡”[N].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2011-12-06.[责任编辑:龙泽江]

2.传说故事中土地买卖的结果。传说故事中,天柱县的吴姓先前到地湖买地并在此定居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买卖现象的出现,地湖也就形成了一块“飞地”,这种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加工的日趋完善,也是目前为许多报纸报道的原因所在。① ①相关文章多见于报纸,记者的采访,如:邹容《湘黔交界外:一片“飞地”》(《潇湘晨报》,2006年6月9日);陶通坪等《湘黔边界看和谐——天柱县地湖乡建设新农村纪实》(《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8月18日);伍献清《边地小山村的跨省民族团结新景象》(《民族论坛》,2012(10))等。

总之,正如地湖乡人大主席吴宜辉所说,很多人都对“地湖”为何称为湖南境内的“飞地”做了研究,但都无功而返[8]。人们对其形成原因更趋向于土地的买卖,“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而上述两种说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飞地成因、拨正之疑问——基于“地湖”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的探讨

通过对天柱县、会同县方志等相关资料的梳理,“地湖”做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其归属存在诸多疑点。插花地从其形成之初就给政府管理,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围绕着插花地的划拨也一直存在。

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政志》载,历史时期受政治、经济、民族等各种原因影响,黔东南州境内各县边界存在大量的土地插花,犬牙交错现象,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黔东南各县边界已基本完成相关划拨,建国之后新一轮的边界划拨亦在黔东南州境内各县,及周边地区展开。

从表5可以看出,黔东南州在建国初进行了大量的边界划拨,县与县(湖南)之间,州与州之间,县与省之间都有边界的划拨,在《会同县志》、《靖州县志》中也有边界划拨的记载,① ①1952年12月29日,将贵州天柱县大坪、乌油及锦屏县四湾、金山寨、元贞插花飞地划归靖县管辖;1955年6月29日,锦屏的平察、善里、新四、营寨4乡来属;1956年将会同县大桥乡划归靖县,靖县六黄溪乡拨归会同县。但均未提及“地湖”的边界划拨问题。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行政区划图上来看,“地湖”乡明显是一块飞地,而建国初期贵州、湖南相关边界划拨均未涉及这一问题。

总之,飞地之形成在于中央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需要,而拨不正则在于中央或地政府之间矛盾无法调和。“地湖”飞地的形成与拨正还需要更多材料的发掘与研究,存在诸多疑点。从地湖乡的历史地理沿革来看,“地湖”一直未被拨正,并没有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历经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地湖所属行政区域文献中均未提及“飞地”的形成与拨正,正是由于1950-1961年间,“地湖”属于湖南会同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境内、境外都做了大量划拨才未涉及“地湖”。“地湖”这一飞地的形成时间可能在民国末期或建国初期,与“地湖”周边行政区划的变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黄再琳.贵州省天柱县地名志[M]. 天柱:天柱县人民政府,1987.

[2] 贵州省天柱县志编纂委员会.天柱县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3] 黄成助.贵州省天柱县志[M]. 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4]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5] 孙炳煜.会同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清光绪二年刊本.

[6] 湖南林学院编.湖南林业[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7] 杨斌.明清以来川(含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8] 吴华,等.地湖,湖南境内的“贵州乡”[N].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2011-12-06.[责任编辑:龙泽江]

猜你喜欢

飞地行政区划插花
飞地是怎样形成的?
层层嵌套的飞地
守望“飞地”
GIS在贵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的应用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邯郸—邢台城市团整合发展探讨
纸艺插花技术
讽刺插花欣赏
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区划名称需体现历史文化特征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石家庄一保定”的融合发展思路
插花如何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