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输入途径

2014-08-18陈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

陈莹

【摘要】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力离不开文化实力的竞争。而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的代表,肩负着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大责任。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教材过多地介绍欧美文化,忽略中国文化,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输入过少,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低效或失败。对此现象,本文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43-02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力和市场》一书中提出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匹敌的重要性。(UNESCO)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而这一战略方针也在新英语课程标准里有所体现。大学英语教学新要求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素质,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让英语成为沟通的工具,满足社会发展和中国跨文化交流的要求。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王守仁指出:“中国文化需要英语作为媒介而达到全球化。如果中国学者不能使用英语向世界宣扬中国文化,文化交流将缺少中国文化传播给世界声音,文化对话只能成为文化独白。”(王守仁,89)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Kramasch 在她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Kramasch) 事实上,早在80年代初的交际教学法中,大量有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介绍已经出现在英语教材上,这对我国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习俗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英语国家文化强势入侵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自身却遭遇窘迫的境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现状

在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最早是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来的。具体指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母语文化的英语释义了解不足,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在如今英语热如此疯狂的时代,英语学习从小学开始一直延续到博士阶段,各种英语考试从少儿时期跟随到工作后评职称,但不会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概念几乎成为大多数学习英语的中国人的通病。这不得不引发国人的反思。出现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是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英语国家文化习俗,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国门,改变着中国人的价值观,文化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英语首先是为了“建设中国文化,其次是促进世界文化”。(辜正坤)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全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但是很多学生在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了解不够的情况下,接收大量的西方国家文化思想,认为西方的都是优越的,造成盲目崇洋媚外。所以必须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华文化的渗透,避免西方文化思想的殖民。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的途径

(一)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

教材作为知识的传播媒介之一,在英语教学以及学习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教材可以把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介绍给学生,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仍然主要针对语言本身,把语言视为抽象的符号系统。而很多学生也只是以过级考试为主要目标培养语言能力,学习动机很被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很难完成跨文化交际和沟通。国内现在采用最多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为:《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英语课程》,清华大学出版社;《新视野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国际英语教程》,外研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上述这些教材的内容都主要介绍英美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或者中西文化的对比鲜有涉及。事实上,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母语和母语文化的积极作用,使之与目的语文化相得益彰,母语水平和目的语水平共同提高。编写大学英语读写教材时,首先可以收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经典之作的英译版的摘录,如阐释儒(Confucianism)和道教(Taoism)思想的著作,这些著作一般都有优秀的译本,可采取双语对照的方式。儒教和道教是中国的核心文化,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其次,可以收录一些华人写的英文著作选段,如语言大师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谭恩美的《喜福会》。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英语表达也很地道,值得阅读和品鉴。在编写视听说教材时,可以设置一些以中国文化为的背景的音频和视频,如《刮痧》、《饮食男女》以及BBC拍摄的《中国美食之旅》等题材有趣丰富的视频,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二)课堂实施中渗透中国文化,进行中西文化对比

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适时地渗透中国文化,首先要加强教学引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有目的地通过口头陈述或写作训练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在英语中的表达。另外要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比如在介绍西方基督教的同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查阅中国宗教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作对比陈述。讲到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时候,可以引入中国神话故事《山海经》,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叙述。而在中西文化意象中,很多动物和颜色的含义存在明显差异,老师也应该进行相应的知识扩充。比如“白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如意,但在西方文化里“象”是大而笨重的无用之物。利用文化对比,学生们可以获得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大量的相关文化资料,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三)英语考试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主要方式是CET4/6,而几乎所有校级英语考试都是以CET4/6为参照。过去十年的大学英语考试都重在考察语言知识。而2013年12月以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考试委员会在翻译部分专门设置了中国文化的翻译,占总分的15%,提高了翻译在整个试卷的比重。这一改革不仅证明了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各类校级考试指明了方向,考查中国文化的英文翻译非常具有实用价值,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改革和尝试。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平时的学校考核中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增加文化测试的部分。有了教材和教学的改革,再加上考试的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自主性也会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文化。

(四)丰富课外活动

除了在课堂上对文化知识的吸收,学生在课外更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国家历史博物馆,历史景点,这些地方都是最生动形象的文化大讲堂。对于一些文化背景介绍博物馆和景点都配有相应的英文译本,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对译本进行研究和讨论,切实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扩大视野。教材里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文学作品只有摘录,作为对教材阅读的延伸,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阅读整本文学作品。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是在深刻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目的语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取其精华,并努力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弘扬给世界。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推手,通过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完成双向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苟丽梅, 姜焕. 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释.[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7 (4)

[2]辜正坤. 中国外语学术自主创新:学术研究理论和前途展望——从单向殖民主义到双向互动的比较文化转向 [J]. 张后尘主编,来自第三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 [C]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Kramsch.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UNESCO.. The 2009 UNESCO Framework for culture Statistics. [C] UNESCON. 2009

[5]王守仁. 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 外语教学. 2002(2)

[6]张莉娟. 中国文化缺失: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弊病.[J]. 科教视点. 2011, 2endprint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