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4-07-21康凤,蒋小惠,冯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8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信息素养教学改革

康凤,蒋小惠,冯梅

摘要: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学情变化推动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并针对目标,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性改革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信息素养;案例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51-02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支撑高职教育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公共平台,是大一新生入校第一学年需要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主要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技能,提升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充分感受到,作为大部分高职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课程,尽管开展教学已经有些历史了,但为顺应时代变化和教育环境变化而做的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还是教学设计的改进和调整工作都甚少。尽管师生都认为课程内容应该简单易学,可教学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而学生在职业岗位上表现出来的计算机技术素养也不高。进一步分析可发现如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如以下这些问题。

1.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计笼统化。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从小学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受国情和教育体制影响,该门课在城市与乡村、各个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具体开展情况存在差异,使得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进入高职学习阶段,教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环节通常都是进行全盘统一设计,在忽略学习者基础差异的情况下,不仅会影响课程教学实施效果,还会挫伤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内容陈旧,未能突出实效性、专业性。受计算机技术更新发展快的影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往往使用的教材陈旧,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且与初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内容重合度高,更别谈有专业特色了。在社会上普遍使用Win 7系统、Office 2010办公软件时,有些学院的课堂上还在讲解Win XP,Office 2003。具体讲解软件操作时,又用统一案例,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完全不能突出高职办学的特点。

3.教学过程互动少,辅导无法面面俱到。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师生比例也极不协调。以我校开展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合班教学(二合一模式),理论课上同时面授两个班学生,互动交流主要还是以提问回答的方式;遇到实验课,受我校实验室自身条件限制,两个班分散在不同实验室,需要任课教师两个实验室跑,一是布置实验作业,二是指导,三是收取学生作业。而这门课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对于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操作,老师往往辅导不到位,多番累积之后,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会影响学习效果。

4.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以“讲练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理论讲解或者是演示操作环节,往往存在课堂信息量大,演示过快,学生死记硬背操作过程的问题。当学生自己练习时,靠的是书本上的步骤操作说明或者是直接求助老师。没有知识的消化,没有对操作步骤的理解和反复的训练探究,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就是按部就班,缺乏想象力,没有创新意识。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一线人才,围绕着这个核心办学点,我们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有必要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教学改革。通过长期的调研分析,遵循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我们将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主要划分为三点。一是知识目标:以“知识够用”为原则,把握住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将该门课程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导向”转变为“能力培养为导向”;二是能力目标:以各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岗位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三是素质目标: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考虑,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以目标为导向充分推进教学改革,将教师定位成引导者,学生是认知主体,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

信息时代的发展推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结合学院教学情况和学生学情,探索出适合我院的几点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度,以“先进”为样。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传统教学,全盘灌输,会适得其反。教学内容的安排除了满足高职需求,一方面知识以够用适度即可,另一方面要体现知识和技术的先进性,即以“先进”为标准。

课程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够用适度”是针对市场对职业岗位上的人才的知识程度和能力要求提出的。我院以分析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为前提,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扩展模块:基础模块为所有专业学生共同学习掌握的课程知识,内容精简,深度适宜,扩展模块是针对专业设置的拓展知识。比如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会设置Visio使用模块。针对职业岗位需求分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职业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另外,我院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主编完成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此书介绍的计算机硬软件知识贴近信息社会发展,Windows 7和Microsoft Office 2010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新技术。这要求教师需不断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术,从而让我们的学生掌握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

2.开发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如今,众多高校都采取了多媒体教学,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站。通过有效整合网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关于计算机发展历程、计算机分类等基础理论知识,可通过学生网上自学和测试练习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解决课时量少、教师讲解枯燥的一些问题。我院一直不遗余力鼓励支持教师开展网络课程资源建设:2003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搭建互动性更强的网络课程BB平台,2013年又开始着力建设该门课程的精品开放课。多年的建设经验和使用效果告诉我们,合理设计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可使课堂教学延升到课外,学生由被动学转为主动学,丰富教学手段,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3.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强调学生操作技能。传统的演示法、讲授法不能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今年学院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开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用连续两周每周30学时代替了原来每周4学时,分15周渐进完成的方式。针对这种变化,需要充分利用实验室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等资源,探索结合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需要教师前期精心设计一系列案例,不仅将知识技能点融汇在步骤操作中,并且案例来自于专业应用领域,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更专注。任务驱动法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照本宣科做到主动探索做。它以任务为驱动,营造一定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独立完成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之,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最终目的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四、结束语

课程教学改革不是盲目效仿,更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学院自身教学环境条件和学情分析,充分调研,落实开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当然,这也对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们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整合课程资源,搞活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高素质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晓勇,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9-42.

[2]刘艳,吐尔根·依布拉音.新形势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福建电脑,2013,(10):49-51.

[3]彭茂玲.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下的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237-238.

[4]张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多形式教学资源开发[J].信息通信,2013,(7):282-283.

[5]胡钦太,等.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2(5):75-78.

作者简介:康凤(1978-),女,重庆涪陵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教学法信息素养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军械士官大专“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